文_王彥 長治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壺關分局
由于長時間的裸露堆放,易滋生蚊蟲,散發(fā)臭氣,污染環(huán)境,并且有機物在厭氧條件下分解,往往會產生有害氣體,如CH4、H2S、CO2等。
隨著垃圾堆體的升高會出現堆放不均勻,垃圾層結構不穩(wěn)定的問題。據調查,大多數垃圾填埋場均未采用多級臺階收坡和邊坡坡度大于1:3 的措施,這樣堆體會出現滑坡風險,壩體也會有滲濾液滲出的安全隱患。
封場的核心內容是終場覆蓋,但在實際工程建設中絕大多數的簡易填埋場停止使用后,往往會由于資金短缺、環(huán)保意識淡薄等原因,無法進行規(guī)范封場。多數簡易填埋場一般僅對表層進行簡單的土壤覆蓋處理,由于沒有表層防滲,遇到降雨季節(jié),雨水下滲垃圾堆體將直接導致滲濾液的產生量明顯增加,不僅增加了滲濾液的處理費用,同時會對周圍的水體,大氣和土壤造成嚴重的污染。
填埋場封場后需要對其繼續(xù)進行管理和維護。滲濾液和填埋氣體的產生仍在繼續(xù),因此相關環(huán)境指標的監(jiān)測仍需繼續(xù)進行,相關運行機械的維護和修理也有必要。
該方法通過對垃圾堆體進行整形,修筑平臺、便道、邊坡排水渠與雨水邊溝,對滲濾液進行定向收集導排,然后對垃圾堆體進行最終覆蓋及植被恢復,并建設填埋氣體集中收集處理系統(tǒng),最終消除垃圾堆體的安全隱患及產生的臭味,有效減少滲濾液產生量和控制處理填埋氣體及滲濾液對周邊環(huán)境的污染,達到改善景觀,恢復生態(tài)的目的。此辦法具有施工工期短、見效快、費用低,操作比較容易等特點,建成后可避免對周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土地資源也可得到開發(fā)利用。
該方法是將堆存的垃圾清運至標準的衛(wèi)生填埋場進行衛(wèi)生填埋,以達到徹底消除垃圾填埋場污染的目的,同時原場址可得到再次開發(fā)利用。但是,此方法在清運及處理階段成本較高,運輸過程中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仍需再占用新的土地資源。
該方法是將現存垃圾進行篩選,篩上物轉運至生活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篩下物堆肥或就地填埋。如需處理已堆存的大量陳腐垃圾,尚需增加篩分處理的設施及相關設備,將需要較長的處理周期和較高的運輸費用。此方法具有垃圾資源化、減量化效果明顯的特點,但垃圾堆體中含有大量的建筑垃圾,灰土含量較高,篩選困難,可利用成分少,大量篩下物仍需要填埋處理。
異地衛(wèi)生填埋和篩分后異地處理都需要具有一定接納處理能力的衛(wèi)生填埋場為依托,且目前標準的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除接納每天產生的新鮮垃圾外,無富余能力接納陳垃圾,大大制約了這2 種方案的實施,因此采用就地封場是最可行的治理方案。
(1)滲濾液的收集
垃圾填埋場應配備清污水分流處理設施,對于填埋場上游地表徑流和部分潛水實施截留和疏導,對于地下水,應設置倒排系統(tǒng),做到雨污分流,在垃圾填埋場底部鋪設導流層,并在底部鋪設排水盲溝,利用多孔導流管收集滲濾液。
(2)滲濾液的處理
垃圾滲濾液具有污染物濃度高且成分復雜的特點,對于滲濾液的處理分為三種:一是直接送至城市污水處理廠,與城市污水合并處理;二是先經過必要的滲濾液在送至城市污水處理廠合并處理;三是建設滲濾液污水調節(jié)池,與垃圾填埋場的生活污水合并回噴至垃圾場進行處理,達標后排放環(huán)境水體。
(3)底部防滲措施
在填埋場底部可采用“鋪設壓實粘土、土工膜和土工布”復合防滲,碎石和碩石保護層相結合的防滲方式;在滲濾液調節(jié)池采用干鋪混凝土保護層、土工布和土工膜的防滲方式防滲,有效控制垃圾滲濾液對地下水的影響。
(1)土壤覆蓋
土壤(宜采用壤土或黏壤土)能較好地滯蓄降水。同時覆蓋土層不能過于密實,土體密度應在1.1~5g/cm3之間。特別注意砂土持水能力差,很容易在重力作用下向垃圾層滲漏,砂土不宜用于覆蓋層;黏土顆粒細,孔隙小,蓄水能力差,也不宜用于覆蓋層。因此土壤覆蓋適用壤土或黏壤土,可以較好地滯蓄降水。
(2)覆蓋層土壤厚度
如果覆蓋土層厚度不足,在連續(xù)大量降雨情況下,會產生雨水入滲,且在高溫干旱季節(jié)植物需要灌溉,會增加管理成本,且很難控制灌水量。另外,如果覆蓋土層厚度過大則會增加建設成本,因此覆蓋土層厚度的確定是該系統(tǒng)的一個關鍵點,一般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來優(yōu)化選擇,也可以通過試驗或根據當地氣候和采用的植物進行土壤水分數值模擬計算,來確定適宜的覆蓋土層厚度。
(3)植物覆蓋
覆蓋植物層宜選用根系發(fā)達、蒸騰強度大、耐旱能力強、抗逆性強,耐貧瘠適應各種極端氣候和抵抗垃圾氣體 (主要是甲烷)不良影響的灌木,如胡枝子、荊條、紫穗槐等,且覆蓋層植物須具有足夠的覆蓋比例和根系發(fā)育深度,也可采用灌木和草皮混合的形式進行植物覆蓋,可以有效固化土壤。
垃圾填埋氣收集處理系統(tǒng)分為主動導排系統(tǒng)和被動導排系統(tǒng)。
被動導排系統(tǒng)一般用于小型垃圾填埋場或對填埋氣體擴散要求不高的填埋場;該系統(tǒng)受大氣壓力等條件影響,穩(wěn)定性較差;該系統(tǒng)雖然能將填埋氣體導出,但不能長期維持足夠的壓力進入處理系統(tǒng)。
主動導排系統(tǒng)與被動導排系統(tǒng)相比能更有效地控制和收集填埋氣體,多用于對周圍環(huán)境要求高及建設填埋氣體回收利用設施的填埋場,這種主動倒排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沼氣收集率并加速填埋堆體的穩(wěn)定化速度。
所以,垃圾填埋場封場治理宜優(yōu)先選用主動導排收集系統(tǒng),這樣可以對填埋氣體進行集中收集綜合利用。但也要做好對暫時不能利用的氣體,統(tǒng)一收集后燃燒排放處置,同時要在場內設置固定的可燃氣體檢測報警器對可燃氣體濃度進行連續(xù)測定和監(jiān)視。
由于填埋場厚度差異較大,坡度較陡,垃圾攤鋪面積較大,如按現狀封場覆蓋則浪費土地資源,存在不安全因素,且極不經濟。因此,在水體穩(wěn)定、施工便利、便于堆體排水溝設置等因素的前提下,用較小的占地面積消納現存的全部垃圾,科學合理設置環(huán)場道路和雨水邊溝的截洪溝和場區(qū)排水系統(tǒng),以免因雨水、洪水等導致進入填埋場的外來水量增大時造成對填埋場的沖刷隱患。
植被恢復是垃圾填埋場覆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植被層是由植被土壤和植被組成,以保護填埋場覆蓋層免受風霜雨雪的侵害。同時,植被層是填埋場最終的生態(tài)恢復層,它能美化周邊環(huán)境,防止雨水沖蝕土壤,利于雨水徑流的收集及導排。填埋場植被層草地為斜坡植草,所需草種應具備抵抗不良環(huán)境、根系發(fā)達、生長迅速,能在短期內覆蓋地面,抵御雜草,具有多年生習性,固土能力強的特點外,還需要具有抗旱性強、生命力旺盛、耐鹽堿能力強、抗病蟲能力強、管理粗放等特點。同時也要加強垃圾填埋場及其附屬道路周圍的生態(tài)保護和水土保持工作,并在場區(qū)四周加以防護,設置防護網和種植防護林帶,防治水土流失和二次污染的產生。
日常管理和維護是防治污染和安全控制的保證,要建立填埋場信息管理系統(tǒng),制定跟蹤監(jiān)測制度,委托專業(yè)機構對已封場的填埋場開展定期跟蹤監(jiān)測工作,并出具跟蹤監(jiān)測評估報告,全面掌握填埋場封場現狀及其污染影響情況。同時,為確保填埋場封場后處于正常狀態(tài),應確定專人定期對覆蓋層、植被、邊坡等進行巡檢,以及時發(fā)現各類隱患,采取必要的處理措施。
盡管垃圾填埋在抑制垃圾污染上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視垃圾填埋場存在的安全隱患和垃圾堆體對周圍環(huán)境的污染問題。
因此,垃圾填埋場封場不是一勞永逸,而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久久為功。應在堆體的整形、填埋氣體的導排、終場覆蓋的材料、滲濾液的收集與處理、日常的管理和維護等方面不斷探究新的治理措施,以有效減輕對周圍環(huán)境的潛在污染。同時,要提高管理水平,加強垃圾填埋場各個流程的監(jiān)管力度,做好垃圾填埋場的污染治理和合理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