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自己還是在軌道上飛行,并沒有完全脫離地球的懷抱,沖向宇宙的深處,然而這也足以讓我震撼了,我并不能看清宇宙中眾多的星球,因為實際上它們離我們非常遙遠,很多都以光年計算。正因為如此,我覺得宇宙的廣袤真實地擺在我的跟前,即便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個飛天的人我已經(jīng)跑到離地球表面400千米的空間,可以稱為“太空人”了,但是實際上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我僅像一粒塵埃。
我乘坐的飛船每90分鐘左右,就可以目睹一次日出和日落的循環(huán)。我的整個飛行是將近一天的時間,飛船一共繞地球飛行了14周,我看了14次日出與日落。由于飛船的速度比較快,太陽的出現(xiàn)和落下,就如火球一般飛躍而出、飛躍而下。
尤其是日出,氣勢磅礴、撼人心魄,我曾在新疆的天山上,也曾站在家鄉(xiāng)的大海邊看到過幾次日出,每次都會歡呼雀躍,但那些日出都無法與太空中的日出相比。
因為,在太空中,日出的參照物不是遠遠的地平線或海岸,日出也不是在大氣散射折射的光線下出現(xiàn)。在太空中,日出前的地球邊緣呈現(xiàn)一片亮麗的白色,好像在地球的邊緣鑲嵌了一條美麗的金邊。隨著飛船的高速飛行,這條金邊逐漸擴散開來,迅速地照亮整個大地,光明的一天就這樣來到了。而從白天向黑夜過渡的時候,大地是逐漸變暗的,它一部分、一部分地黑去,直到我看到的這一面地球完全融入宇宙的一片漆黑之中。
月亮也極為有趣,白天看到的月亮呈淺藍色,很漂亮;夜里看,卻只能看到月亮的局部,但是非常明亮。
失重的狀態(tài)與地面人工制造的失重大有不同,它不是讓你在倉促中去體驗二十幾秒,而真是“一張柔軟的床”。我可以真正地飄起來,在飛船的一邊,只要手稍微一點艙壁,就會飄向另外一邊;所有的東西,即使是比較重的東西,輕觸一下就飛了起來,任何東西都可以懸在空中。如果不小心有水珠在飲水時跑出來,它也不會灑落,而是在空中飄浮,你可以把液體做成長條、圓環(huán)等各種形狀,如果不給它外力,它會在自身張力作用下形成一個個非常圓的球。人可以連續(xù)不停地翻跟頭,玩各種形狀的水。
我更多時間仔細地看著地球。海岸線和高山的輪廓、彎曲的河流都顯得非常清晰。
從這樣的維度審視我們的家園,思維方式會有所不同。隨著身體的失重,許多東西似乎也會隨之變輕、變淡,比如名和利。但另一些東西則會在心里變得更加清晰和珍貴,比如祖國和親人。
每當飛臨祖國的上空,不管白天或黑夜,我總是不由自主地往下遙望。太空浩渺無邊,卻只有地球上的家園最讓人牽腸掛肚。
(選自《天地九重》,解放軍出版社)
作為中國遨游太空的第一人,楊利偉從太空望著地球——自己的家園時,眼前的景,心中的情,汩汩從筆下流出。如果你能在4分鐘之內(nèi)讀完,并找到一兩處“美得讓人窒息”的地方,那么恭喜你,你是一個很會讀書的同學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