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是周國平先生一九九九年至二〇〇二年發(fā)表的散文集,簡單的“安靜”二字卻透露出雋永與耐人尋味,這是一種心靈的安靜。由于成長環(huán)境和性格使然,于我而言,安靜不僅僅意味著一種外在環(huán)境的靜謐,更是一種內(nèi)心的安寧與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相對的安靜可以使人心情放松,進入一種思考和頓悟的狀態(tài)。這部散文集分七個專題向讀者詮釋了他理解的“安靜”: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靈魂的在場;在維納斯腳下哭泣;中國人缺少什么;向教育爭自由;靈魂只能獨行;演講輯錄。其中,關于人生的方向和目標,生活的熱情與孤獨以及如何做生活的減法,周國平以其作家兼哲學家的身份給人以強烈的心靈沖擊和深深的思考。因此,文字不僅傳達了散文的美感,還有引人深思的震撼。
人生的方向與目標
周國平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寶藏。”這一解釋是針對社會上太多的人把追求物質(zhì)層面的滿足當成唯一的目標而言的,把金錢和名利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面對奢華的物質(zhì)生活而不能自制,過度地追求物質(zhì)上的享受等等。物質(zhì)社會下,一些人因為繁華遮蔽了雙眼而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無可厚非,人人都有欲望,都有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需求和愿望,但是當欲望膨脹,想要通過各種手段謀取利益時,甚至侵犯他人利益,給社會造成危害時,性質(zhì)就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有人說:金錢是萬惡之源。金錢是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它滿足了人們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需要,只是當人們以一種不正當?shù)氖侄稳カ@取的時候,才讓它蒙上了罪惡的陰影。此時人的心態(tài)必然是波瀾起伏的,因為這些金錢本不屬于他。生活在社會這個復雜的圈子里,要在社會上立足必然要擁有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但是精神上的富足比起過多的物質(zhì)浮華享受更讓人覺得快樂,因為這種快樂是由內(nèi)及外的,一種由內(nèi)心產(chǎn)生的主動的、超脫的,不受客觀環(huán)境所影響的情感,并且能夠長久地保持。
每個人都有目標,或大或小,目標決定了你將會付出怎樣的努力去實現(xiàn)它,為實現(xiàn)它做好規(guī)劃和安排,然后按照計劃一步步去實行。在為目標努力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挫折,但也正是有了這些困難和阻撓,最終實現(xiàn)目標的結(jié)果才更讓人擁有成就感和滿足感。每個人最終都會步入社會,擁有一份職業(yè)。每一份職業(yè)被選擇后,都被傾注了人對它的感情,有熱愛,有喜悅,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情感的體驗是他人無法體會和感受到的,只屬于你。當自己的目標在一步步達成的時候,你的價值也在一點點地實現(xiàn),這種狀態(tài)就屬于豐富的安靜,一種屬于內(nèi)心的無形的財富。
生活的熱情與孤獨
“靈魂的在場”把生活的熱情和孤獨這兩個層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周國平把一個人的生活從時間的角度劃分為工作和閑暇兩個部分,他認為最理想的工作是能夠充分體現(xiàn)一個人靈魂的獨特傾向的。一個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決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為本身。除去沒有工作能力的人,生活中沒有人是不工作的,但是同樣一份工作,在假設兩個人的工作能力相當?shù)那闆r下,不同的人完成的效果卻不相同,原因之一在于是否在這項工作中投注了自己的熱情。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常常會有這樣的體驗,那些做得十分出色的事情往往都全身心投入,并且十分享受地沉浸在樂趣之中,這樣的工作任務就不再是一件急需解決的麻煩事,而是把自己當成了創(chuàng)作家,精心設計自己的作品,對它懷著一種希望的感情。正如作者所說,這是一種精神的愉悅。
另外,關于人與人的關系,不外乎孤獨和社會交往兩種狀態(tài)。社會交往包括婚姻和家庭,也包括友誼、鄰里以及更廣泛的人際關系。周國平說道:“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在逐漸消失?!泵绹鐣W家莫頓說:“孤獨應該是‘生活的必需品?!彪S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孤獨的體會也越來越深,每個人最終走向孤獨的終點。龍應臺曾經(jīng)這樣解釋家庭關系:“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奔胰?、朋友,相聚的日子不少,但是離別的日子更多。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圈子里努力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也承擔著不同的責任,而當個體進入一個新的生活圈子時,比如升學、戀愛、組建家庭等,就意味著你要開始一段新的人際交往,在面臨人生選擇的岔路口時,人往往需要一個過程去適應,而孤獨就變成了此時甚至未來生活的常態(tài)。孤獨并不是一件壞事,賈平凹寫過這樣一部散文集:《生命是孤獨的旅程》。誠然,孤獨有時候給人一種百無聊賴的感覺,讓你迫不及待地想要抓住某種東西去填滿,因為害怕孤獨,所以選擇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可是置身于一群人漫無目的地狂歡之間,你突然感到更孤獨了,熱鬧是他們的,你什么都沒有。不妨在孤獨的時刻去一個靜謐的公園,慢慢地踱著步子,不在乎走了多遠。在欣賞風景的過程中也靜下心來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生活的幸福感如何才能達到;過去的每一天是有意義的還是僅僅對前一天的簡單重復;身邊還有許多美好事物等待著被發(fā)現(xiàn)。孤獨此時似乎就成了一劑減緩因過多思慮而痛苦的良藥,孤獨是生活的調(diào)味品,它不一定是苦的,它只是調(diào)和了你單調(diào)的口味。
喜歡孤獨的人大概有兩種,一種人認為孤獨是一種常態(tài),孤獨并不是一件困擾他的事,在孤獨中他反而更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但是這類人不外乎從事科學研究或者從事某種需要安靜的工作,畢竟是少數(shù)。還有一類人就是適應孤獨的人,他們認為孤獨是擁有各種狀態(tài)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個人在經(jīng)歷了忙碌和熱鬧以后,應該有一段讓自己處于放空狀態(tài)的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不受任何人打擾,和休息是有區(qū)別的。因此,孤獨和其他任何一種情感一樣不可或缺,就像痛苦、悲傷、悔恨這些情感一樣,并不都是消極和負面的,因為有了孤獨,生命才更加完整和飽滿。
生活的減法
周國平說:“許多東西,我們之所以覺得必需,只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擁有它們。當我們清理自己的居室時,我們會覺得每一樣東西都有用處,都不舍得扔掉,可是當我們必須搬到一個小屋去住,只允許保留很少的東西,我們就會判斷出什么東西是我們最需要的了?!毖由斓缴钪械钠渌虑橐彩窍嗨频?,許多事情之所以必須做,只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把它列入了日程。如果讓我們憑空刪除某一些,我們會很難做取舍??墒?,倘若我們知道自己已經(jīng)來日不多,只能做成一件事情,我們就會判斷出什么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了。由此,我聯(lián)想到許多人整日里忙忙碌碌,卻依然覺得自己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沒做,就屬于不懂得做生活的取舍這類了。我們的父母,也有這樣的特點,母親總是忙里忙外,很少有坐下來的時候,總是忙完了這件事,還有另外一件事等著她去做,她總是閑不下來,實際上真正重要的事情又有多少呢?大多是些生活瑣事。這是由于深受歷史和年代的價值觀所形成的思想,晚輩們無法強加改變,但是相較于浩瀚的宇宙,人的生命實在太過短暫,那么為什么不把時間花在對自己有意義的事上呢?也許,家庭和子女已經(jīng)構(gòu)成了她們生命中的全部意義,但是她們更應該有屬于自己的快樂,為自己的生活減負,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生活的減法還涉及時間管理的問題。時間對于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每個人每天都只有二十四個小時,可依然有人覺得時間不夠用,每天的工作安排得非常緊湊。有些人卻能從容悠然地處理好手頭的工作,還有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就真正對時間進行了有效管理。柳比歇夫開創(chuàng)了一種時間統(tǒng)計法,在他八十余年的生命里,他做出了許多讓人驚嘆的成績,發(fā)表了幾十本專著,上百篇論文,在生物學及其他科學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許在其他人眼中,他每天都在從事著重復而單調(diào)的工作,但他十分享受這個過程,并且投入了他畢生的心血和熱情,可以說他的一生是豐富而精彩的。有效的時間管理對任何人來說無疑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處在這個每個人都承擔各種角色的社會里,也必須履行義務,有些義務不得不去完成,那么何不以一種高效率的方式完成這些事而留出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呢?小時候每個人都有大大的夢想,后來,由于年齡的增長和各種現(xiàn)實條件的阻礙,夢想漸漸縮水甚至消失,忘記了初衷,給自己留下的心靈空間太小,生活也就變成了一個功利性的角斗場了。
生命是一場修行的旅程,在不斷的發(fā)現(xiàn)中認識自己,也不斷地完善自己,精神生活是一個人巨大的財富,心靈的安靜。也許在這個過程中,總有不可避免的孤獨和痛苦,但只要懷著一顆赤誠之心,孤獨也是心靈的休憩所,減掉生活中不必要的煩惱,以另一種身份去看待,生活永遠充滿了未知的驚喜和希望,不斷地遇見更豐富的自己。
作者簡介:高苗,女,1996年5月出生,湖北大學武昌校區(qū)碩士研究生在讀。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