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子
我就是嘀嗒嘀嗒。我要給你看看我從小到大的照片。
嘀嗒嘀嗒是我們的好朋友,它能發(fā)出“嘀嗒嘀嗒”的聲音。伴隨著“嘀嗒嘀嗒”的聲音,一分鐘過去了,一天過去了,一年過去了,我們慢慢長大了……
當(dāng)我還是小啞巴
右邊是我小時候的樣子,圓頭扁腦的,還有一條直直的小尾巴。人們把那時的我叫作“日晷(guǐ)”。六千多年前,古巴比倫人就用日晷來計時了。
我是怎么被發(fā)明出來的呢?一些善于觀察的古人發(fā)現(xiàn):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而隨著太陽的升起和落下,影子的長度和方向都會跟著變化。于是,他們就動起了腦筋:如果把一樣?xùn)|西放在陽光下,在它的周圍刻上刻度,是不是就能根據(jù)它影子所指的刻度知道是什么時間了呢?
真是聰明的古人!大家請看向我的小尾巴,它的影子在一天中會時時變化,像時針一樣指向不同的方向,默默地告訴人們是什么時候了。
夜里變成小滴答
可是,陽光并不是時刻都有呀,陰雨天怎么辦,晚上怎么辦呢?于是,聰明的古人又發(fā)明了另一種樣子的我——刻漏。在戰(zhàn)國時期,古人就開始用刻漏來計時了,當(dāng)時的人使用的是比較簡單的單個漏壺。右圖中的刻漏是后來的升級版。
既然我名字里有個“漏”字,大家在看見我身上有洞的時候也就不那么驚訝了吧?桶里的水就從這些洞里一級一級地往下滴,最終滴入最下面的那個桶中。桶里有只小船,船上載著一支帶有刻度的“箭”。根據(jù)水位的高低,從桶蓋處讀取的刻度也就不一樣了。
這時的我就不再是小啞巴啦,能發(fā)出“滴答滴答”的水聲。
從小滴答到沙沙沙
但疑問并沒有停止:如果天冷了,水結(jié)成了冰又怎么辦呢?人們的解決方法非常簡單:那就找一種不會被凍住,然而又可以像水一樣流動的東西呀!他們東尋西找,找到了——沙子。于是,12世紀的時候,我有了新的名字——沙漏。
這回,我有了兩個圓腦袋,它們輪流工作,誰的沙子漏完了,就乖乖地倒個個兒,成為下面接沙子的那個。
嘀嗒嘀嗒出現(xiàn)啦
可人們并不滿足,因為他們覺得我雖然“長勢喜人”,但還是不夠完美。他們通過一代代人的努力,一點一點地湊出了我現(xiàn)在的樣子。
16世紀時,德國出現(xiàn)了擺在桌上的鐘,不過,只有一根針。
17世紀時,鐘擺和發(fā)條出現(xiàn)了。
到了18、19世紀,工廠已經(jīng)可以批量生產(chǎn)鐘表了。
1928年,石英鐘出現(xiàn)了。
20世紀50年代,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的原子鐘出現(xiàn)了。
謝謝你,人類。是你們讓我變得越來越好。新的一年,請珍惜和我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