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卿 樊虹燕 張婷
摘 要:黎士弘是清初的文人,為官頗受當(dāng)?shù)匕傩諓鄞鳌K趶V信府任上關(guān)心民瘼、恢復(fù)生產(chǎn),為廣信府做了很多好事、實事。黎士弘是清初有一定成就的書法家,其書法傳世甚為罕見,書風(fēng)承襲了明末天真爛漫的書風(fēng)。
關(guān)鍵詞:黎士弘;信札;書法;題跋
上饒是信州府治所在之地,是贛東北的文化中心,出于此地的書畫家較多,而歷代來此任職的官員也有很多是著名的書畫家。他們?yōu)楣僖蝗?,造福一方,政績見于方志所記載,他們的書畫藝術(shù)作品或被鐫刻于碑上,或被地方士人珍藏,流傳后世,成為上饒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談到清代初期的信州推官黎士弘,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感到陌生,一則因其功名不甚顯赫,僅以舉人授官;二則因清初的廣信府履遭兵燹,荒蕪日久,事跡自然比不上在承平之地更廣為流傳。然而黎士弘的詩才早年在汀南便頗有名氣,他在主事玉山的六年間,因為政清廉且功勞卓著而廣受民眾的稱許。對黎士弘生平的鉤沉和對其詩文、書法的探究,是對上饒書畫史的一段補遺與充實。
1 黎士弘生平考述
黎士弘(1618—1697),字媿曾,福建長汀人。其自幼十分聰穎,有過人之處,一生飽讀詩書,涉略經(jīng)史百家,“負岸英姿,自為孤童,即能讀等身書,嗜聲詩,又不好繁艷諧語”“凡經(jīng)史百家過目成誦而又遂于八大家之文,手錄丹黃,堆盈幾案,詩賦詞章無不操筆立就”。其詩風(fēng)宗李賀與王勃。黎士弘的治學(xué)思想與其家風(fēng)是密不可分的,在文學(xué)上的修養(yǎng)主要是受其師輩和當(dāng)時文壇的眾多朋友的影響。明崇禎五年(1632),黎士弘拜李世熊為老師。崇禎九年(1636),他和弟弟同向吳佩韋先生學(xué)習(xí),取得一定的成就。十七歲時黎士弘就有《百鳥紀》行世,漳南道馮之圖稱他為“汀南異人”。①黎士弘拜訪曾弗人,并做《蘭與蘭語》,曾弗人見了大為稱贊,稱他為“漢魏之苗裔”②。順治元年(1644),他和弟弟讀書于佛祖峰,并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文。黎士弘與當(dāng)時的諸多文人往來密切,其中最著名的當(dāng)屬周亮工。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號櫟園,清代著名的學(xué)者、文人、書畫家。黎士弘與周亮工一直都保持著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周亮工逝世后,他寫了《哭周櫟園先生》四首,其四云:“受公三十年知遇,敢于尋??妥悖棵氐匚恼路指遄x,通家子弟得名呼?!雹劭梢娎枋亢朐苤芰凉さ闹鲋?。
黎士弘雖有才學(xué),但他的仕途算不上一帆風(fēng)順。明崇禎四年(1631),黎士弘十四歲,當(dāng)年補為博士弟子員。崇禎十四年(1641),他參加縣學(xué)考試奪得第一。在清順治十一年(1654)的鄉(xiāng)試中,黎士弘中了舉人。在康熙帝即位的那一年(1662),黎士弘經(jīng)吏部銓選為江西廣信府的推官。他在廣信府的任上為官極為清廉,從不收受百姓一錢,打擊豪強,扶植農(nóng)桑,恢復(fù)生產(chǎn),興修水利,處理積變。特別是他在署理玉山知縣時。經(jīng)過明末清初的戰(zhàn)亂,玉山縣城十分荒蕪,百姓多外逃,城中雜草叢生,居民只有十幾家。黎士弘到任之后招徠流亡的百姓,積極幫他們恢復(fù)生產(chǎn),使他們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由于在廣信府的政績突出,康熙七年(1668)黎士弘實補永新縣知縣?!队佬驴h志》載:“士弘治民慈而能斷政……去之日,父老弟子泣送不忍,別為立講堂,刻去思碑?!雹芸滴跏荒辏?672),黎士弘又升任陜西省甘州府同知??滴跏辏?674)升任晉江甘州府知府。在這一時期,恰逢吳三桂起兵反叛,黎士弘又被提拔為洮泯道副使。黎士弘根據(jù)當(dāng)時的形勢提出“鎮(zhèn)兵云集,必一事權(quán)言于巡撫”①“恢復(fù)河?xùn)|,非用河西之兵不可,用河西之兵,非責(zé)之提督不可”②的策略,“及復(fù)蘭州,先大夫兼攝臬篆。日則輦畫軍機,夜則判理刑獄,案牘如山,片言立斷”。后由于母親年齡較大,黎士弘向朝廷申請致仕回鄉(xiāng)。在獲準后,他居家讀書寫字,這段時間是黎士弘一生中比較愜意的時期。
2 黎士弘傳世書法鑒賞
黎士弘歸家之后,筑溉本堂于城西。二十年里,他讀書寫詩,與朋友相互唱和。在家里教育子孫,極享受天倫之樂。他閑居期間仍然關(guān)心百姓疾苦,他的好友潘耒曾贊其“于官為廉吏,于國為勞臣,于鄉(xiāng)為長德”,可謂其一生的寫照。
黎士弘畢生著作頗豐,雖部分未得付梓,但從《托素齋詩文集》《仁恕堂筆記》等著作中亦可窺其端倪,然而墨跡于今流傳甚鮮,片紙寸縑亦當(dāng)予以重視,如近年拍賣所見的《致汪楫手札》(圖1)。但較為可靠的僅有由《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實錄》所著錄的沈峻《山水冊》中的一開題跋(圖2),現(xiàn)以此為參考。此題跋作于康熙元年(1662),即黎士弘甫任廣信府推官的那一年。沈峻,字坦若,號弘高、太虛道人,江蘇蘇州人,寓居上饒有年。工山水、書法,尤精于摹古,頗得元人法度。其所交皆一時名流。上款人子莊則是明末著名的藩王之裔朱容重,名議渧,更名容重,字子莊,授奉國中尉,明代滅亡后隱居鄉(xiāng)里。工詩文,擅書畫,尤擅長繪蘭竹小景。居蓼洲期間,四方名士來游南昌均與其詩酒往來,為當(dāng)時的一段佳話。
值得一提的是,此冊的其余題跋者有四位明末清初江西籍的官員(其中三位且為明末進士)。第一位是李元鼎(1595—1670),字吉甫,號梅公,江西吉水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官光祿寺少卿。降清,為兵部侍郎。罷歸后,鑿池筑室,與遠山夫人朱中楣倡和其中。著有《石園全集》等。③第二位是文德翼,字用昭,江西九江人。崇禎七年(1634)進士,官至吏部郎中。入清即歸隱不仕。其人品清逸,學(xué)問頗博,著有《雅似堂文集》及詩集等。④第三位是朱徽(1601—1660),字子美,號遂初,江西進賢人。天啟元年(1621)與兄健同舉于鄉(xiāng),崇禎四年(1621)進士。歷官刑科給事中。順治元年(1644),以原官升都給事,后轉(zhuǎn)陜西固原兵備道副使,與龔鼎孳友善,有《測蠡草》等。①第四位是曾弘,晚號石屋老人,江西吉水縣人。順治四年(1647),任廣東嶺東海防兵備分巡道。另兩位與黎士弘同為外籍宦游者,一位是陳上善,字玄水,江南嘉定(今上海)人,清代篆刻家,擅長治印。另一位是倪粲,字闇公,號雁園,江蘇上元(今南京)人,諸生。康熙六年(1667)中舉,十八年(1679)召試博學(xué)鴻儒,倪粲中榜,為一等二名,官授翰林院檢討,曾受薦修《明史》。②
此冊題跋者多為明末遺民,入清后或隱或仕,人生軌跡也各自分道揚鑣。然而,他們在明藩裔朱容重的感召下,或出于對藝事的熱衷,或出于相互間的交情,都紛紛參與了這次不可多得的翰墨雅集,在清初敏感的政治氛圍下實為不易。前面提到過,黎士弘在崇禎四年(1631)補為博士弟子,即使入清后出仕,也無法輕易磨滅對前朝的情感,尤其與早歲時師友間,如方以智、上官周、周亮工、潘耒等建立起的友誼,更是伴隨其一生。康熙元年(1662),也就是黎士弘授信州府推官的那年,新朋舊友會晤于一堂,閑扶短策,小聚清歡,并于前朝藩王朱容重的激賞的山水冊中題下各自的跋語。這不啻為黎士弘交游及其藝術(shù)趣味的一次見證。
縱觀此題跋,黎士弘的書法行隸結(jié)合,古拙硬朗。結(jié)體欹側(cè)近李北海,橫豎間運筆頗存隸意,捺筆又帶有章草的遺風(fēng),與八大山人、黃道周等人的小楷氣息相類,是典型的明人書法風(fēng)格。聯(lián)想到黎士弘為官的清廉正直、操守狷介,和這種外相樸拙而內(nèi)含筋骨的書風(fēng)或有某種程度的契合。據(jù)《閩畫傳》中的記載,黎士弘“少時學(xué)畫蘭,繼從新安江天章學(xué)畫山水,好古書畫,一見立別真贗。晚年撫凡臨摹,筆更遒勁”,可知他在政事之余對書畫藝術(shù)方面也是頗為著意的。于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他書法運筆的細節(jié)里,具備豐富的與傳統(tǒng)對接且融合的元素。揚雄曰“書者,心畫也”,在欣賞這位信州的父母官不可多得的書作時,我們更希望能懷想著他的生平,透過質(zhì)樸的點畫,去瞻仰那不激不勵而風(fēng)規(guī)自遠的士人情懷。
3 結(jié)語
黎士弘雖功名不甚顯赫,但在其為官的生涯中,清廉勤勉,功勞卓著,廣受當(dāng)?shù)孛癖姷馁澰S愛戴。其傳世的書法風(fēng)格古樸、硬朗,與其品行相印。通過本文的介紹,我們了解到一個鮮為人知的清官為福一方的事跡,同時鑒賞到他的書法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