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博
“我真的覺得我們姐弟倆接受的教育歷程是AB對照組,作為試驗品,我沒有像弟弟那么激進,他是直接學專業(yè)技能,我還是經(jīng)歷了一些傳統(tǒng)體制內(nèi)的教育。所以,我覺得父親是在我們身上做測驗吧?!笔⑹老阏猎穭e墅執(zhí)行董事、上海樂景運動幼兒園董事長周榮輝的女兒周旻秀開門見山地說道。與很多家族企業(yè)教育子女的路徑不一樣,周榮輝并沒有以畢業(yè)證書、學歷為導向和評判標準,而是對子女的生活技能、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37歲的姐姐周旻秀和30歲的弟弟周承漢都是家族的第三代,他們從小就開始進入家庭組織里學習,接受家族生活方式、企業(yè)運作觀念,也都有不同形式的留學經(jīng)歷。如今,在家族企業(yè)從事幼兒教育服務以及社區(qū)生活文化營造的項目時,他們結合自我求學的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不管身處哪種文化體系,或是選擇了哪種教育方式,自己要做的就是更多地適應場景并調(diào)整自己的方式方法,這才是教育過程中最好的一課。
關于“家族企業(yè)接班人教育”的話題,兩代人共同接受了《家族企業(yè)》雜志的專訪。
《家族企業(yè)》雜志:姐弟二人都有留學的經(jīng)驗,也都回到了家族企業(yè)學習和承擔工作。你認為,海歸二代不接班的原因之一,是留學帶來的文化差異造成的嗎?
周承漢:以我的個人見解以及我的觀察來說,這是一個誤解。如果在接班人幼小的年齡段,家族就及早進行準備、培養(yǎng)和深度的溝通,可以很好地解決接班難題。所謂的“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說辭,我個人是不太認可的。
我覺得接班問題,最核心的要素是需要有深度、有技巧的溝通。我身邊的一些家族企業(yè)成員,按照“以終為始”的思維模式,從下一代3歲起,就開始以接班人的方向去培養(yǎng)他們,并告訴他們:“30年以后,你要接管家族的事業(yè)?!币源藖碣x予孩子強大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家族企業(yè)》雜志:姐弟的求學之路經(jīng)歷了怎樣的階段?留學的期待是什么?
周承漢:我留學分了幾個階段,因為家族祖輩早期在澳大利亞設立了一些投資項目,所以有比較便捷的資源可以利用,我在澳大利亞讀了小學和初中,到高中時又返回祖國新加坡的一所公立學校,所以,我接受的教育是公立體制、私立體制的一種組合。
我們留學,更多是為了體驗不同的生活,學會獨立,而不是需要一塊敲門磚。在我們的認知里,從沒有約定,必須獲得怎樣的學位、學歷才可以到家族管控的企業(yè)里面任職。但是,真正的學習,還是從進入企業(yè)、踏入社會開始,這才是學習的第一章節(jié)。我發(fā)現(xiàn),雖然學校教育是一個很不錯的開端,但它能給予的非常有限,還是要靠進入實戰(zhàn)場,練就最真實的經(jīng)驗。
周旻秀:我現(xiàn)在回憶求學之路,是從小到大換了大概11所學校。很多人特別不理解,問我是不是學習成績不好,或者常常被學校退學。當然,換學校的主要因素是爸爸媽媽的工作,需要到不同的城市、國家。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經(jīng)歷了很多不同教育體制的學校,公立、民辦、雙語……我覺得,求學之路對我而言,確實是一個整體性的適應,而非單一的西方的教育或傳統(tǒng)學院派的教育。在我們家族的定義中,求學就是能不能適應不同的體系、適應不同的價值觀,怎么樣在這個過程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這就是父親的教育理念帶給我的影響。
對于我們的重大選擇,我父親做的決定是,“這個你可以嘗試,這個你也應該嘗試,那個你更要去經(jīng)歷?!彼?,對我們來說,求學就是一路試錯的過程。我在大學最后一個學期的時候毅然決定休學一年,積累一些工作經(jīng)驗,沒想到工作之后發(fā)現(xiàn),學校很沒有挑戰(zhàn)性,所以就沒有再回去完成大學學業(yè)。 現(xiàn)在回想,那時我選擇進入社會轉(zhuǎn)型適應,對現(xiàn)在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局勢就是充滿了各種變數(shù),你怎樣運用身邊最好的資源去做一個選擇,這是任何大學沒辦法教授的。
進入社會第15年了,我發(fā)現(xiàn)原來學校不是唯一的求學的空間,現(xiàn)在很多國際化知識都能夠隨時隨地學習,所以我相信,未來的二代教育選擇,并不一定要出國,甚至不一定要去國外的大學,只要觀念上有調(diào)整,可以通過很多教育的方式方法達到求學的目的,比我們當時更有優(yōu)勢。
《家族企業(yè)》雜志:您當時對兩個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一種什么樣的初衷和理念?
周榮輝:我的初衷是自由。因為我高中畢業(yè)后在新加坡參加“國民服役”,接受了兩年半的訓練,失去了很多時間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在服役期間,我很渴望自由。但是畢業(yè)之后,我到父親朋友的企業(yè)里實習,因為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度,我又失去了自由。所以,從那時起,我開始告訴自己,要掌握一些能使自己有時間自由和思想自由的能力。后來我去英國學了注冊會計師的專業(yè),但是回國發(fā)覺,很多基本的東西自己都不會,這時候就意識到,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了。從那之后,我快速地把實踐的空白填補上了。
所以,我在培養(yǎng)孩子時就明白,家族企業(yè)接班人的教育順序應該是什么樣的,它不應該把對孩子的學歷要求放在第一位,對家族企業(yè)的孩子而言,盡快掌握實踐能力、生活能力、應變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家族企業(yè)經(jīng)營者有這樣的選擇權和自由權:不用根據(jù)一般傳統(tǒng)的教育規(guī)劃,即必須經(jīng)歷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才可以找份工作。我們家庭的溝通里,從不會出現(xiàn)的一句話就是,“將來你要去找一份怎么樣的工作,你要去哪里上班。”我一般會說,“你將來需要做的事情是一個什么樣的事業(yè),或者是完成什么樣的任務。”以此為家庭教育的導向。
家族企業(yè)對孩子的培養(yǎng)也要有這樣的意識,而且他們有很大的靈活空間,所以要提早給孩子提供學習的場景,可以從孩子一出生時,就把他帶到公司里,比如企業(yè)的辦公室。就像我從小跟父親一起打完球,就會跟他到工地去,聽他跟供應商、跟客戶的講話,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心里就有點想跟父親一起做一些事情,想跟他學一些在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
那么,我在培養(yǎng)下一代時,就有這樣的意識,他們從小就常常被我?guī)У睫k公室,我甚至把一些工作也當做一個家庭活動。有時候孩子下課后,我不會把他放到托兒班,而是讓孩子到辦公室來,看看我們的工作環(huán)境,讓他們幫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姐姐幫我復印、幫我裝訂,我也會告訴她為什么要這么做。慢慢地,他們覺得去辦公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當他們把企業(yè)當成是一個很親切的場景,尤其是當他們跟員工、團隊產(chǎn)生一種互動關系的時候,你發(fā)覺,他們會有歸屬感。 比如說,現(xiàn)在企業(yè)里很多工作了十幾年的員工,是看孩子們長大的,如今他們變成一個團隊的合作伙伴,這樣的傳承,就變得很自然。再比如,兒子小的時候,他最喜歡的就是跑到我辦公室,因為那有一臺有線電視機,他可以看一些他喜歡的節(jié)目。但當他坐在老板的座位上,可以從一個老板的視角去看公司。
《家族企業(yè)》雜志:弟弟那時候多大年齡?是什么感受?
周承漢:大概三四歲,坐在父親的老板椅上看動畫片,當時就覺得自己是大人了,感覺還是蠻痛快的。
《家族企業(yè)》雜志:在您的記憶中,父親與您從小的溝通和教育的方式是什么?對您影響最大的,并被傳承下來的是什么?
周榮輝:我父親也一樣,他在跟我溝通時,同樣在說,將來我怎么可以協(xié)助他,跟他一起做哪些事。而且,從小開始,他就讓我慢慢嘗試不同的東西。比如,在我15歲、弟弟12歲時,父親讓我和弟弟兩個人單獨到日本參加世界博覽會。這就是我們家族的“英雄之旅”,離開家庭,到外面走走,了解世界的狀態(tài)。
其實,這是學習的古代羅馬帝國時期的“英雄之旅”,原意是皇帝在王子要繼承王位之前,要求王子必須經(jīng)歷“英雄之旅”,比如,他要在沒有家族支持的情況下,獨自帶兵打仗或者去一些國家遠征。在我的家族,就把它轉(zhuǎn)變?yōu)?,子女要獨自一個人出門遠行,面對無法預知的各種變數(shù),獨自解決困難,以此來增加抗挫力、應變能力等等。
相比父親對我的方式,我在我的孩子這里,做得更徹底,“英雄之旅”就是讓他們到不同的國家學習不同的文化,適應不同的教育體制,面對不同的老師和同學。很多家長覺得,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對孩子不好。但我反而覺得,當你給孩子一個穩(wěn)定的成長環(huán)境時,就給了他一個很大的包袱。因為一旦穩(wěn)定的環(huán)境沒有了,他就不知道該怎么做了。所以,對家族企業(yè)的孩子來說,在各個階段開展“英雄之旅”都很有必要,這是他們了解獨立人格的很重要的方法。比如我的女兒,她最早從7歲就開始“英雄之旅”了。
而她更長期的英雄之旅是在12歲,小學六年級時到澳大利亞的姑姑家里住了一年,讓她了解了在脫離了父母的安全環(huán)境后,該怎么樣應對。她從小在臺灣長大,講的是中文,英語能力很差,所以我就提出一個要求,“你不能跟說中文的朋友在一起,因為這樣你就只會講中文,你必須跟澳大利亞當?shù)厝嗽谝黄?,鍛煉英語,并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2/04/qkimagesjzqajzqa202006jzqa20200614-2-l.jpg"/>
《家族企業(yè)》雜志:女兒這么小開始“英雄之旅”,當時在您心里,有沒有擔心過?
周榮輝:基本上沒有擔心過,是蠻期待的。
《家族企業(yè)》雜志:姐姐印象最深刻的“英雄之旅”是一次怎樣的經(jīng)歷?開始有沒有抗拒?后來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周旻秀:印象最深的“英雄之旅”肯定是去澳大利亞那一年。
第一個印象最深刻的是文化沖擊,是父親定的這個嚴格的規(guī)矩帶來的? 不能說中文。我就覺得很納悶,明明就是我們的母語,你為什么不讓我說?于是,剛開始去的一兩個月,我只點頭、搖頭,拒絕開口。但為了生存,最后逼著自己必須開口,慢慢就突破了所謂的“語言關”,在學校里面開始交朋友,這對我的文化沖擊是很大的。 當一年時間到了以后,我覺得在澳大利亞挺好并且想繼續(xù)時,姑姑說,“不好意思,你的時間到了,你必須得回去?!焙芏嗌磉叺呐笥讯紩栁?,“人家的父母都是要趕緊讓孩子在國外適應并留下來,你們家怎么是反過來的?”所以那一年的“英雄之旅”,是去的時候抗拒,回來的時候不愿意回來。但這也為我后續(xù)適應多元的文化奠定了一個基礎。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差異是,跟自己父母之外的人一起生活,那是什么樣的感覺?雖然很多人覺得家人應該是一樣的,但事實證明不盡然,特別是我的兩個表姐跟我差不多大,我會有很大的心理落差,“姐姐為什么不像爸爸媽媽一樣讓著我,而是有一些爭執(zhí)?”所以那時我就明白,雖然是一家人,但還是需要遵守一些邊界和規(guī)則,不是說我想干嘛就干嘛,這確實給十二三歲的我?guī)砹朔浅4蟮挠绊憽?/p>
我在臺北時,讀的是傳統(tǒng)的公辦學校,到了澳大利亞接受的是比較西方的教育體制,然后又回到臺北一所公辦學校。所以很多人都說,“你瘋了,你這樣轉(zhuǎn)換,你父母是沒想清楚還是沒有想好?”但是,當時我對自己要求很高,就是無論去哪里的學校,學習成績必須得好,而且我確實也做到了。所以,現(xiàn)在回想起來,這培養(yǎng)了我做事的態(tài)度、適應的能力。從那以后,再到不同的地方求學時,我并沒有覺得是在換學校,只是覺得自己有了一個新的開始而已。
又比如,我從來沒有在新加坡念過書,但在高中的最后兩年我是回去念的,別人說,“高考的時候回國,你們家真的很神奇!”記得我們在新加坡申請學校的過程中,教育局的面試官都問我媽媽,“你確定嗎?”我媽媽說,“沒關系,她可以的?!碑敃r我也覺得,有差別嗎?沒什么差別吧?,F(xiàn)在回想起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jīng)歷,所以我可以很自信地說,不管身處哪種文化體系,或者是選擇了哪種教育方式,你要做的就是更多地去適應場景并調(diào)整自己的方式方法,我覺得這才是最好的一課。
《家族企業(yè)》雜志:剛剛承漢也提到,家族代際之間的誤解和分歧肯定是存在的。那么,周老師您對于代際沖突是怎么看的?雙方應該如何消除分歧?您一般是怎么做的?
周榮輝:無論是哪一代人,不管在哪一個國家,家族成員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比如說渴望做得更好、渴望被認可、渴望成長、渴望有自由的空間,這些都是基本的需求,只是實現(xiàn)的方式方法不同了。
當然,兩代人之間還存在“后浪推前浪”的自然規(guī)律,所以我就必須常常去閱讀、了解信息,或者到外面看看,明白最近社會上普遍關注的是什么。比如,最近我女兒跟我介紹B站,但我不知道這是什么,我就去了解,這樣就會把我們兩代人之間的信息同步。當然,我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會給自己一個借口,“我不懂,我沒時間,我已經(jīng)老了”,所以就拒絕接觸新事物。當時間久了,所謂的隔代差異就會越來越大,兩代人的思想就不在同一個頻道了。
因此,家長不能站在一個權威的立場,高高在上,“我都懂,所以孩子們必須聽我的”,這就會產(chǎn)生問題,我的方式是,培養(yǎng)家庭成員的閱讀習慣,又建立了家庭圖書館。我如果發(fā)現(xiàn)市面上好的圖書,就會為每個人買一本,大家同時看,這樣就會產(chǎn)生同步的內(nèi)容交流和知識掌控,減少了代際之間的很多隔閡。對于年輕人關注的東西,我都會先去了解、學習,再決定用不用,怎么利用好它。當然,減少分歧需要雙方互相理解、共同來克服,年輕人也要明白和了解生命周期,以及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需求,兩代人雙方都要互動了解。
后記:在接班人進入企業(yè)實戰(zhàn)后,面對家族代際沖突,他們的方式,是采取了兩個具有特色的家族企業(yè)生活場景來解決問題。這些場景是什么?家族又應該如何形成共同的使命感,做好接班人教育規(guī)劃?下期將重點講述,周榮輝家族是如何“自然地把公事帶回家庭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