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詩雨
摘要:裕容齡身為封建王朝的格格,因機緣巧合,在年幼時學習了日本與西方的舞蹈,在歸國后又研究了中國舞蹈。清宮期間,她結合了中西方舞蹈各自的特點,創(chuàng)編現(xiàn)今還能查閱到的舞蹈作品。民國時期,她重新完善并演出了這些舞蹈,使這些舞蹈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之中,讓她在中國近現(xiàn)代舞蹈史上留下一抹不可或缺的劃痕。本文從裕容齡學習國外舞蹈文化和其對中國晚清及民國初期舞蹈發(fā)展交流的影響兩個方面作簡要的回顧與總結,分析裕容齡對近現(xiàn)代舞蹈發(fā)展的影響。
關鍵詞:舞蹈 ?裕容齡 ?晚清民初
中圖分類號:J7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4-0073-04
一、裕容齡的生平梗概
裕容齡,1882年生于天津,滿族正白旗漢軍旗人,在中國近現(xiàn)代的舞蹈史中被譽為--學習西方舞蹈、引進并在宮廷實施的第一人,因在家中排行老五而被叫做五姑娘。自幼具有藝術天賦,1895年隨其父親裕庚擔任駐日本公使期間開始學習日本舞蹈,并學習了英文、日文、音樂、插花藝術等。1899年,17歲的裕容齡因其父親裕庚調往法國任職而同往法國,期間師從伊莎多拉·鄧肯學習現(xiàn)代舞蹈3年,1902年又師從法國歌劇院著名教授那夫尼學習芭蕾舞。
1903年回國,入清宮并擔任御前女官。期間,學習和研究中國的古典樂舞,特別是對清代宮廷樂舞的研究,掌握了許多中國戲曲舞蹈,編創(chuàng)了《扇子舞》《菩薩舞》《劍舞》等許多舞蹈,并親自在宮中表演。1907年出清宮。
1912年,擔任中華民國北京總統(tǒng)府的女禮官,多次公開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中的舞蹈表演。1937年,在北京教授舞蹈課。1949年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的文史館館員及政協(xié)委員,期間多次與人談論清宮的宮廷舞蹈。1973年去世。
二、學習國外的現(xiàn)代舞蹈及文化
裕容齡自幼具有學習舞蹈、音樂、語言及其它藝術的天賦,在日本學習了日本的舞蹈、在法國師從現(xiàn)代舞大師鄧肯學習現(xiàn)代舞、師從那夫尼教授學習芭蕾舞,先后學習了多種舞蹈。
(一)學習日本舞蹈及多種文化
1895年,裕容齡父親裕庚擔任駐日本公使,期間參加許多社會高層間的社交宴請和聚會,舞蹈因具有助興、禮節(jié)性交往、政治交流、推廣文化藝術等功能在此類宴會頻頻出現(xiàn)。正如其姐裕德齡的描述:“那些舞蹈是多么令人賞心悅目?。∷麄兊亩Y節(jié)是多么高貴而優(yōu)雅!一切都叫人難以忘懷,舒緩的點頭和彎腰、特別的吸氣聲、女士們鳥一樣的啾啾聲、靴子在地板上的嗒嗒聲。還有那些華麗的禮服”。從點頭與彎腰兩個動詞來看,這種舞蹈應該是帶有社交禮儀功能的一類,表明當時的達官貴人們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yǎng)。
同年,13歲的裕容齡因傾倒一位日本舞伎的表演,她偷偷地向使館處的日本女仆請教并學習,并掌握日本舞蹈的技巧與韻侓。一天,日本宮內大臣的太太突然造訪,裕容齡偷偷換上和服并表演日本古典舞《鶴龜舞》,獲得客人的贊賞。年幼的裕容齡在家中身著日本和服、為日本人表演日本舞蹈,對此行為裕容齡的家人非常生氣。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樂舞藝人社會地位一直不高,據(jù)《中國樂妓史》記載“樂妓的低賤地位有其先天的原因,便是樂籍、樂戶制度的形成”。裕容齡身為清代格格,是不能隨意拋頭露面的,更別說穿上他國的服飾、為外國人起舞;另一方面是因為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身為清朝駐日本大使的女兒卻為日本宮內大臣起舞實在是不妥,像是一種獻媚的舉動。
由于裕容齡對學習舞蹈的堅持和決心,最后裕容齡父母只能妥協(xié),并且裕容齡父母還請有名的日本老師來教授裕容齡學習日本舞蹈,但同時也定下了學習舞蹈只能用于消遣、不能登臺表現(xiàn)、不能拋頭露面的規(guī)矩。期間,裕容齡還學習了日文、英文、外交禮節(jié)、插花藝術等。
(二)在法國巴黎學習現(xiàn)代舞和芭蕾舞
1899年,裕容齡隨家人到法國,在巴黎這個作為當時集文化與藝術一體,擁有高度發(fā)展前景的藝術中心,遇見了現(xiàn)代舞的開創(chuàng)者伊莎多拉·鄧肯,并師從鄧肯學習現(xiàn)代舞。鄧肯與裕容齡一見如故,并聲稱“這個中國的姑娘具有非凡的舞蹈天才,我白教她也愿意”。
“受到古希臘藝術影響,創(chuàng)立一種與古典芭蕾舞相對立的自由舞蹈,其特點是動作自由、形式自由”,這是《辭?!分袑τ卩嚳系尼屃x。她是西方現(xiàn)代舞的開山者,其一生所追求的表演精神就是對自然追溯和對古希臘精神的再復活。鄧肯的舞蹈沖破傳統(tǒng)芭蕾舞的束縛,摒棄了傳統(tǒng)芭蕾的舞蹈裙和足尖鞋,用肢體語言模擬自然,從而尋找古希臘自由的文化精神。同時,鄧肯認為“女性的身體是時代美的博物館”,這不被當時的貴族所接受。這種對固態(tài)文化思維的打破與重塑的思想對于容齡來說是一種革新,對后期容齡的舞蹈編創(chuàng)起到了較大的影響。
裕容齡姐妹在跟隨鄧肯學習現(xiàn)代舞的三年中,舞蹈技術取得了很大進步。1902年,年僅20歲的裕容齡就在巴黎歌劇院登臺演出《希臘舞》《玫瑰和蝴蝶》。表演《玫瑰和蝴蝶》時,她用一頂小帽子遮住頭發(fā)、一雙褲襪套在腳上,在舞臺上尋求真我、自由自在,用肢體語言表演了現(xiàn)代舞,獲得了東方“蝴蝶舞后”的美名。同年,裕容齡還進入了巴黎國立音樂舞蹈學院,在學院里系統(tǒng)學習了音樂和芭蕾。
在法國的近四年時間,裕容齡學會了兩種不同的舞蹈類型,一個是當時西方的代表性舞蹈芭蕾,另一個是鄧肯沖破舊思維的現(xiàn)代舞。這些都為她后來回到中國,并從事舞蹈相關的一些藝術活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三、對晚清與民國時期的舞蹈發(fā)展交流的影響
1903年冬天,裕容齡隨家人回到中國,隨后與其姐裕德齡被召入宮,成為清延的御前女官。慈禧得知裕容齡精通西方舞蹈藝術,指派裕容齡研究中國舞蹈。當時清朝最為盛行的表演形式是戲曲表演。除了高度發(fā)展的戲曲,清朝宮廷里還存在著兩類禮儀宴樂舞蹈:一種是用于祭祀的“佾舞”,分文舞和武舞兩種;另一種是沿襲繼承了宋代宮廷樂舞的“隊舞”。裕容齡在作為清廷御前女官的這一期間,學習了許多中國舞蹈相關的知識,引進西方舞蹈藝術,通過與國外舞蹈藝術的融合,編創(chuàng)了一些新的舞蹈表演形式,在中國的近代舞蹈藝術發(fā)展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一)晚清時期
到清朝時期,戲曲逐漸替代了以前不同朝代的樂舞。清朝的戲曲在繼承古代樂舞的基礎上,吸收了各地的民族民間藝術,是一種集唱、念、作、打為一體的藝術表演形式,其中就包含了許多舞蹈類的肢體動作,因而,舞蹈只能算是戲曲的依附品。青衣、花旦、老生、小生、武生、丑生,這些戲曲角色成了清朝戲曲的主要表演者?!洞褥笏缴罨貞涗洠何以谔笊磉叺膬赡辍贰肚鍖m瑣記》和《德齡公主回憶錄》中均有相關記載。清宮中還保留著祭祀的“佾舞”和繼承了宋代宮廷樂舞的“隊舞”。清朝最高統(tǒng)治者信仰藏傳佛教,每逢典禮、節(jié)日,清宮都表演節(jié)目,以宮內戲班“南府”表演固定節(jié)目為主,如高腔,有時也從宮外找人來表演京戲。據(jù)載,慈禧喜歡戲曲與舞蹈,慈禧希望宮內有人研究舞蹈,因裕容齡精通西方舞蹈,慈禧便讓其去研究學習中國的舞蹈。①
裕容齡雖在日本、法國學習西方舞蹈多年,但回國后作為宮廷女官以及研究中國舞蹈者,她學習了大量的中國戲曲、中華傳說與傳統(tǒng),將西方舞蹈、中國舞蹈與傳說或傳統(tǒng)相互融合,迎合當時清朝宮廷的需要,創(chuàng)編了許多舞蹈。比較典型的舞蹈曲目有:帶有宗教色彩的《觀音舞》、結合戲曲舞蹈的《劍舞》、結合中國民間舞如“高翹”“秧歌”和日本古典舞《鶴黽舞》元素的《扇子舞》、融合戲曲元素和仕女圖的《如意舞》以及依照中國傳統(tǒng)中元節(jié)愛放荷(河)燈的故事而誕生的《荷花仙子舞》等。慈禧晚年常扮成觀音菩薩,身邊站著太監(jiān)和宮女扮演的金童玉女。裕容齡以此為靈感,通過參照佛教中的觀音塑像,編排了《觀音舞》,又稱《菩薩舞》。在《菩薩舞》中,裕容齡扮觀音菩薩,坐于蓮花臺上,一手立于胸前作揖,一手兩指相掐做佛手狀,托于立掌之下,神情虔誠。這是一個充滿莊嚴、肅穆,帶有宗教色彩的舞蹈?!秳ξ琛肥窃H蔟g現(xiàn)存的、能一窺當年她舞姿的唯一視頻資料。受當時戲曲舞蹈的影響,《劍舞》中服飾類似于今天戲曲中花衫的扮相,裕容齡頭戴珠冠、身披短穗披肩、手持帶穗的劍、挽劍繞花、腳走戲曲的臺步(圓場),走臺步時重心偏前,帶了點芭蕾的味道。相比從前朝代表演劍舞的“搖人目睛,如水渙日,如水觀星”(明 宋存標《舞劍賦》),在翻飛的穗花中,裕容齡的劍舞顯得更加柔美、靈巧、自由和隨心。
慈禧太后作為當時清宮的最高統(tǒng)治者,清宮的一切都圍繞著慈禧服務。為了給慈禧太后解悶,裕容齡做了一個“舞蹈專場”表演。節(jié)目內容有《西班牙舞蹈》《希臘舞》和中國古典舞《如意舞》。在《如意舞》中,裕容齡身著紅色蟒袍、手拿“如意”、配合中國民間音樂、舞步輕盈優(yōu)雅。在專場演出中,伴奏樂隊有袁世凱的西洋樂隊,也有清宮太監(jiān)的中國樂隊;演出的服裝有從西方帶回的、含西方文化及韻味的服裝,也有專門訂制的、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服裝;演出內容有國外的、充滿野性和自由風尚的文化體現(xiàn),也有表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的、留存于血脈之中含蓄和內斂之美,這是一場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藝術的交織和融合,有沖突、更有融合。
與后來充滿革新、開放之風的民國初期相比,此時的清宮對裕容齡帶回的舞蹈藝術,感到既疑惑又好奇。慈禧詢問“跳舞是什么”?在慈禧的留聲機音樂伴奏下,裕容齡姐妹向慈禧表演了華爾茲和國外其他舞蹈,皇后、宮眷們觀看后,非常感興趣。慈禧認為西方的交際舞雖好看,但終歸不合中國禮數(shù),清朝歷史學家蔡東藩記錄了當時清朝官員因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男女授受不親”的思想,對于西方人的舞蹈持有“并非自己眷屬,乃一男一女,可以對舞,抱腰握手,非常媟褻(輕?。雹诘目捶?。由此可見,這種理念已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在保守、封閉的清宮內對于此類交誼舞的接受程度還是很低。
裕容齡進入清宮,不僅帶回了西方的舞蹈和國外的文化,還將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創(chuàng)編了新的舞蹈作品,在清宮封閉和保守的固有思維上拉開了一條縫隙,西方的舞蹈慢慢在中國宮廷里開始流行起來。
(二)民國初期
裕容齡于1907年離開清宮再未回宮,1911年發(fā)生辛亥革命,保守封閉的清朝滅亡了,民國的建立使多種思想并存,社會的風氣轉為開放引進、向外學習,人們開始崇尚自由與平等。民國期間,裕容齡擔任了中華民國及北洋政府的女典禮官。后嫁給唐寶潮將軍,因熟悉中外社交禮儀與中西舞蹈而成為社交名媛,多次參加賑災籌款的義演活動,完善了此前在清宮所編創(chuàng)的舞蹈曲目,對一些當時以慈禧為主要觀者的作品進行調整修改,以適應社會發(fā)展與公演的需要。多次參加義演的曲目有《觀音舞》《蝴蝶舞》(原名《扇子舞》)《如意舞》《荷花龍舟會之荷花仙子舞》等多個舞蹈,將中外舞蹈融合的藝術成果展現(xiàn)在廣大觀眾面前,對中外文化的融合成果進行了推廣、傳播。
這一時期的中國文化,被西方的資本主思潮所沖擊。多元的思想與崇尚自由平等的理念,使中國的舞蹈煥發(fā)了新的生命力,同時西方社交禮儀性的舞蹈也逐漸在人群中流行起來,以男女對舞為形式的交誼舞在民國時已經(jīng)發(fā)展到鼎盛時期,上海灘開始出現(xiàn)夜總會、舞廳等專門供人們跳舞的地方。裕容齡作為女禮官,懂舞蹈、會表演舞蹈、懂日文和英文、知曉西方文化與禮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推廣了交誼舞在中國的發(fā)展。國外專業(yè)的藝術演出團體也開始進入中國進行商業(yè)表演,民國時期的舞蹈教育及培訓也逐步走向專業(yè)化,1937年以后的一段時間,裕容齡曾以教授舞蹈課為生。學習西方現(xiàn)代舞蹈第一人——裕容齡在中西舞蹈融合、西方舞蹈藝術的傳播、中西文化的傳承、促進舞蹈培訓與交流等方面都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對民國時期舞蹈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力。
四、結語
裕容齡是中國學習西方現(xiàn)代舞蹈的第一人,她在日本、法國學習舞蹈多年,先后師從鄧肯和那夫尼,在法國登臺公演了《希臘舞》《玫瑰和蝴蝶》優(yōu)秀劇目?;氐焦释習r,她又將中西文化舞蹈的技術相結合,編創(chuàng)了許多優(yōu)秀曲目,如《觀音舞》《劍舞》《扇子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等,并將西方的舞蹈引進。再到推崇開放和自由的民國初期,她在義演中改編并完善此前在宮中編排的劇目,使得這些作品在后世依然可以尋到蹤跡。裕容齡作為一個經(jīng)歷了從晚清到民國初期的舞蹈家,她在近代舞蹈藝術發(fā)展史、中西文化交流與傳播上都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筆,讓我們看到了舞蹈在時間長河中的變化。
參考文獻:
[1]修君鑒今著.中國樂妓史[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杜,2003:76.
[2]德齡公主.德齡公主回憶錄[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
[3]王克芬.中國舞蹈發(fā)展史(增補修訂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劉青弋.裕容齡:身體的自由和束縛的博弈[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17(02):117.
[5]德齡公主.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
[6]尤川.裕容齡:學習西方舞蹈第一人[J].文史博覽,2006(09):40.
[7]蔡東藩.慈禧太后[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