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小時候,冬天黃昏出校門,便會遇到埋伏:賣烤山芋的小販立在路旁,橘色火焰暖著眼睛,山芋的香味溫潤醇厚,仿佛蓬松的固體,塞鼻子,走喉嚨,直灌進你已經(jīng)餓空了的肚子。無法抗拒,掏錢買了。小孩子心急嘴饞,捧著烤山芋,燙得左手換右手,也不思考一下,手都受不了,口腔如何忍耐,只顧撕開烤脆了的皮,一口咬在烤得酥爛、泛著甜味、金黃燦爛的山芋上,覺得像一口咬住了太陽。第一口總是特別軟糯好吃,第二三口,就稍微膩了——舌頭這玩意兒,真是刁鉆古怪!可是山芋也確實是,聞著比吃著香——這時試著咬一口皮,會覺得,脆山芋皮似乎比芋肉還甜些,耐嚼些。吃完了,滿嘴泛甜,全身暖和,把暖黃色都裝進肚里了:這就能回家了!
到周末了,我和爸爸中午一起出門,吃羊肉湯。江南的羊肉湯,大多打著“湖州羊肉”“蘇州羊肉”的招牌。好羊肉湯,需要極好的羊骨頭,花時間熬濃熬透,才會香得轟轟烈烈。先沿路買幾個白饅頭或面餅,進了油光黑亮的小店,招手要碗羊肉湯。店主一掀巨桶蓋,亮出熱氣蒸騰看不清就里的大鍋,舀出幾大勺湯,撈幾大塊羊排。一大盆湯遞來,先撒進去一把碎蔥葉,被湯一燙,立刻香味噴薄,滿盆皆綠。先來一口湯,滿口滾燙,背上發(fā)癢,額頭出汗。然后夾起一塊羊排,連肥帶瘦,一縷縷肉撕咬吞下,就著白饅頭或面餅吃,塞了肚子,末了一大碗湯連著蔥,轟隆隆灌下肚去,只覺得從天靈蓋到小腹,任督二脈噼里啪啦貫通,趕緊再要一碗。第二碗羊湯比第一碗少些滋味,所以得加些蔥,加些辣,羊湯進了發(fā)燙的嘴,才能爆出更香更烈的味道,只覺得腳底一路通透,直暖到頭頂,全身汗?jié)瘢路即┎蛔×?,嘴里呼呼往外噴火:冬天要這么過,才有些滋味呢。
冬天也有越冷越好吃的食物。
我小時候,無錫的熟食店四季有牛肉供應(yīng),但入冬才有白切羊肉賣,常見人買了下酒。用來下熱黃酒或冰啤酒顯然不妥,通常是白切羊肉,抹些辣椒醬,用來下冷白酒。連羊脂膏一起凍實了的白切羊肉最是好吃。咀嚼間,肉的口感,有時嫩滑如鵝肝,又有絲絲縷縷的疏落感。更妙在脂膏凝凍,摻雜其間。一塊白切羊肉,柔滑冷洌與香酥入骨相互掩映。過年前后,買包白切羊肉回來能直接凍硬,嚼得你嘴里脆生生冒出冰碴聲。吃冷肉、喝冷酒,冷香四溢,全靠酒和肉提神,給自己體內(nèi)點起火來。因此,冬天和人吃白切羊肉、喝冷白酒,到后來常是兩個人雙手冰冷,吃塊羊肉就冷得脖子一縮,但面紅似火、口齒不清、唇舌翻飛,令人欲罷不能。
巴黎的冬天,即便冰箱里只剩土豆和咖喱,也可以活下去:土豆切塊兒,煎一煎,加水,撒咖喱粉,慢慢燉??о廴诘尼u混著燉得半融的土豆,會發(fā)出一種“撲撲啵?!钡捻懧暎人箝_的聲音悶得多。這簡直就是提醒你:我們這汁可濃啦,味可厚啦,一定會掛碗黏筷,你可要小心哪。等土豆和咖喱融合了,澆在白米飯上,一片金黃,香氣四溢。這還沒完:沒吃完的咖喱擱在冰箱里,次日午間,端出來,咖喱已經(jīng)冷卻,擱在白米飯上,前一天的濃香已經(jīng)去了,倒有一種妖異潤滑的濃香。
以前我們?nèi)ムl(xiāng)下吃宴席,吃魚喜歡紅燒。整條魚燜得紅里泛黑,甜香酥滑,撒了綠色蔥葉。不太會吃魚的孩子,會吃得滿盤狼藉。如果主婦存一個心思,就不會放蔥葉——我們那里都相信,只要湯里不放蔥,隔夜也不會放壞——把吃剩的紅燒魚,拿掉骨頭,將肉刮碎散在湯里,放進冰箱。次日早上,端出盤子,魚湯已經(jīng)凍住,凝結(jié)如脂膏,狀若布丁,下面暗藏著無數(shù)碎魚肉丁,滑且鮮,用來下粥下酒都好。我小時候不大懂,一勺魚湯凍擱在粥碗上,正找肉松往粥里撒呢,回頭一看,魚湯凍被暖粥融了,魚肉猶在,大驚失色,差點兒急哭了。
我就是學(xué)了這招,后來加以施展,白煮海魚——三文魚、鰈魚、鰹魚時,都是放一點兒鹽,留一點兒魚湯。肥的三文魚用鹽腌過,略煎一煎,滾在湯里,再放蘿卜泥熬的熱湯,配米飯很好;如果凍了,會有乳白泛金的魚凍,很好看,也好吃,比紅燒魚湯的湯凍清爽許多。
袁枚寫過,炒素菜須用葷油。這話說白了,就是有肉味,沾葷腥,多油頭,能跟脂肪、糖分沾邊兒的,總是比較好吃。冬天,尤其得這么過。我們當(dāng)然知道一切健康的秘訣,但很多時候,美味就是和健康背道而馳,冬天就是得吃高熱量的。反過來想想:如果冬天還是只能吃水煮卷心菜,固然可以健康平淡地活下去,但這樣的人生,實在也少了一點兒樂趣呢。
(心香一瓣摘自重慶出版社《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一書,劉程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