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飛黃騰達”賞析"/>
徐 燕
花器紫砂壺中的一個大的類別,也是能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期望的表現(xiàn)形式。就如同古代人們所制作的各種的雕塑,每一件雕塑都帶有他所象征或者代表的事物。比如說門口威武莊嚴的大石獅子,又或者說故宮里的九龍石壁,或者說寺廟里的佛像等等,古代人將所要表達的東西具象化。紫砂花器也如同這樣,他的造型也是來自于自然萬物,將自己身邊比較常見的事物融入到紫砂壺的設計制作中去,來表達自己的一些愿景,又或者是將所要表達的愿景去刻繪貼附在紫砂壺上面。清代初期的陳鳴遠是業(yè)內(nèi)公認的花器大家,也是當時紫砂花器的巔峰,自那起紫砂壺花器的制作數(shù)量明顯的增多,更多的人愿意去將自己所想與紫砂壺結(jié)合在一起。陳鳴遠老師創(chuàng)作的南瓜壺更可謂是栩栩如生,被后事立為經(jīng)典花器。本文所說的“飛黃騰達”壺便是以南瓜壺為基礎,創(chuàng)作出來的。整把壺像是藏在菜地里的一顆大南瓜,飽滿敦實,觀其外表,感覺一個人搬不起來似的敦實。這把壺的蓋子像是蓋在南瓜上的一片葉子一樣,從壺蓋一直延伸到壺身,彼此之間過渡自然,如為一體,壺嘴像是一根南瓜藤,生動自然、逼真可愛。給人一種瓜田李下的感覺,整體栩栩如生,雖細膩古雅,卻也不少質(zhì)樸之感。散發(fā)著濃郁的田園氣味和田園情趣。整把壺的氣勢正定,圓潤大氣,壺身經(jīng)過手工拍打極具張力,筋紋線條自壺蓋一直延伸到壺底。壺嘴短促有力,圈把與壺嘴相呼應,蓋面對藤葉的刻畫也是非常的精妙,從整體看就是一個豐收的大南瓜。
古人的田園生活甚是讓人羨慕,也是現(xiàn)代很多人的追求。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田園勞作,離不開豐收喜悅,這些都是古人想要生活富足的必須要具備的。而在生活富足之上的就是“飛黃騰達”、“加官進爵”了。這把南瓜壺的壺身采用堆繪的方式去描繪了一個正在向上攀登的蝗蟲,看似沿著壺底再往壺蓋方向攀登。堆繪手法是紫砂裝飾里面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法,需要堆繪的老師手指功夫到位,心中有畫,然后用自己的手指將泥巴揉捏得一小塊一小塊的,然后通過按壓的方式將其貼在壺身表面,尤其是這種同一種泥料的堆繪,制作之后給人以渾然一體的感覺。
蝗蟲作為菜地里經(jīng)常看到的昆蟲,出現(xiàn)在南瓜上面并不意外,這樣做更加地讓這把壺貼近了生活,如同是真實的在菜園里的場景一般,用紫砂來復原了一下一樣。飛蝗諧音便是飛黃,而蝗蟲本身就喜歡騰起高飛,所以說蝗蟲就意味著飛黃騰達?;认x加在壺身,增加了整把壺的人情味,增加了它的真實感。這個蝗蟲與南瓜兩者互相依偎,給人感覺就是靜中有動,清風徐來,更添清靜。
我們所談及的紫砂本是有它的外形和裝飾,更重要的還是要數(shù)他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明清時期的文人雅士特別喜歡聚在一起品茗論詩,這樣就增加了紫砂壺歷史上的文人故事,經(jīng)過各代文人雅士一起的努力,也提升了紫砂壺的文化氣息。很多花器的造型就是一幅畫,人們的設計就是營造他的一個意境。細品每一把紫砂壺都能品讀出它的意境來。我們從這款飛黃騰達壺的場景繼續(xù)深入,它所展現(xiàn)的就是豐收的喜悅和勇往直前,不斷努力的希望和美好祝愿。
紫砂壺的題材數(shù)不勝數(shù),尤其是從紫砂節(jié)這個大的資源庫中去挑選的題材真的是太多了,藝術就是要去放眼世界,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這把飛黃騰達壺運用紫砂的語言,將人們豐收的喜悅和對未來的期望一一隱身到了這把壺上面,達到了內(nèi)外兼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