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2019年,我國實施了規(guī)??涨暗臏p稅降費政策。當年1月1日起,實施小微企業(yè)普惠性減稅、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4月1日起,實施深化增值稅改革政策,降低制造業(yè)等行業(yè)的增值稅稅率,擴大進項稅抵扣范圍;5月1日起,降低社會保險費率……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的漸次落地、效果疊加倍增,與之前相比,新個稅法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如首次實行綜合征稅;免征額由每月3 500元提高至每月5 000元(每年6萬元);首次增加六項專項附加扣除;優(yōu)化調整稅率結構,擴大低檔稅率級距等措施對納稅人有著深遠的意義。近40年來,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擴大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全國個人所得稅收入增長迅速,從1981年的500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13 872億元,成為僅次于增值稅和企業(yè)所得稅的第三大稅種,個人所得稅在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影響逐漸加大。在此基礎上,個稅改革,能更有效地調節(jié)居民收入分配,適應經濟發(fā)展狀況,實現(xiàn)改革目標。
1.稅制模式不適用于現(xiàn)實生活的發(fā)展變化
舊個稅稅法采用的是分類稅制模式,將個人收入分為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經營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等11類,并對每一類所得設置了不同的稅率、稅前扣除數和申報方式。這就導致納稅人在取得相同收入的情況下,由于收入分類不同,稅負差別較大,不適用于現(xiàn)實生活的發(fā)展變化,無法涵蓋各種收入方式,存在避稅風險,不利于實現(xiàn)注重公平兼顧效率的原則。
2.工薪階層的整體稅負較重
工薪階層以工資薪金所得為主要收入來源,由于工資薪金主要采用單位代扣代繳方式,征管效率最高,且采用超額累進稅率,整體稅負較高。而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等非勞動所得,采用比例稅率,且無超額累進制度調節(jié),征管效率也比較低,這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保護勞動者、鼓勵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初衷相背離。
3.起征點沒有隨著物價變化進行調整
1981年,個人所得稅正式開征,個稅起征點定為800元,當時能達到這個標準的納稅人少之又少。到2005年,個稅起征點調至1 600元,2008年提高到2 000元,2011年再次上調到3 500元。此后7年時間起征點一直未進行調整。隨著我國總體國力上升,國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相應物價上漲,我國國民維持基本日常生活所需費用,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原有的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已不再符合“基本生活費用不必繳稅”的原則。
4.沒有考慮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額支出
如大病醫(yī)療、贍養(yǎng)老人支出、住房貸款支出、房租、子女教育等等,這些大額支出往往使得居民實際收入減少,削弱了居民消費實力,導致居民實際稅負與家庭整體負擔能力不相符,也與稅收公平合理的總原則不相符。
由分類稅制轉變?yōu)榉诸惻c綜合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稅制。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四項所得納入綜合征稅范圍,采用統(tǒng)一的超額累進稅率,實行按月或按次分項預繳,按年計稅。保留其他收入,例如經營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等仍采用分類征收的方式。綜合征稅的優(yōu)點在于有利于實現(xiàn)公平,又可做到征收便利。事業(yè)單位職工以工資收入為主,部分職工也存在咨詢費、勞務費、稿酬等收入,采用綜合增收方式,使得各項收入可以合并繳稅,簡便易行,也能促進相同收入的勞動者橫向公平。
調整起征點,此次改革依據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基本消費支出水平,對居民綜合所得的起征點進行了調整,從原來的3 500元/月,提高至5 000元/月(6萬/年)。事業(yè)單位職工作為工薪階層,也能普遍享受到此項優(yōu)惠政策,減稅面達到100%。
新個稅法綜合所得適用的稅率跟此前工資薪金稅率一致,均是3%~45%的超額累進稅率,但是拓寬了3%、10%、20%三檔低稅率的級距,縮小25%稅率的級距,30%、35%、45%三檔較高稅率級距不變。事業(yè)單位職工的工資薪金所得金額主要集中在前幾檔低稅率中,在此項調整中普遍受益,體現(xiàn)了稅收公平合理、切實減負的總原則。
增加了子女教育、繼續(xù)教育、大病醫(yī)療、普通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贍養(yǎng)老人六項專項附加扣除。該項目的設立充分考慮了納稅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額支出項目,滿足了不同納稅人群的個性化扣稅需求,實現(xiàn)公平稅負。以本單位為例,在職職工普遍能享受到一項或多項專項附加扣除項目,其中子女教育、住房貸款利息、贍養(yǎng)老人支出是申報較多的項目,對于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貸或租房壓力的這類職工來說,日常生活壓力是最大的,此次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優(yōu)惠也最多,這是民眾最為稱贊的地方。
對于多處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的職工,單位需要根據收入合計金額計算應納稅額、預估金額進行預繳,預繳金額與實際應繳稅額存在差異。對于多處取得的除工資薪金以外的綜合所得,不適用于單位預扣預繳方式。這樣兩種處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化,可能導致一定的涉稅風險問題。
個稅改革歷史免征額
新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與舊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率對比
由于我國個人所得稅主要采取單位代繳方式,民眾的納稅意識相對淡薄。居民對個人申報納稅的范圍方式等內容不了解,存在少繳稅款的情況。例如單位舉辦會議或者培訓、臨時聘用人員,發(fā)放的咨詢費、講課費、勞務費,少數參會人員或者勞務人員身份證信息填寫錯誤,無法代扣代繳個稅,導致漏繳個稅情況的發(fā)生。
一個納稅年度內,員工中途離職,在前單位還有待發(fā)薪金的,個稅免征額和個稅專項抵扣項目中的某一項只能在一方扣除,不同抵扣項目可以分別在不同單位扣除,但同一項目不能重復在多個單位扣除。如果員工在多處取得工資薪金所得或者取得多種綜合所得,由于扣繳方式不一致,需要于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前往稅務大廳自行辦理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按照年度應納稅額多退少補。如果員工未能及時提交個稅專項抵扣信息,也可在同一個納稅年度內之后的月份進行抵扣,或者在次年進行匯算清繳。
稅務部門應加強對稅收政策、相關法律的宣傳和普及,促進納稅人轉變傳統(tǒng)的納稅思維,樹立正確的納稅意識,主動提供正確的繳稅信息,主動進行納稅申報和匯算清繳。建立稅務部門與教育、公安、醫(yī)療、社保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平臺,促進信息互融互通,方便核對專項扣除信息的真實性,提高稅收征管效率。將個人納稅情況記入個人信用制度中,進行信用評級,并與社會公共服務、銀行貸款信息關聯(lián),監(jiān)督納稅人自覺履行納稅義務。
綜上所述,雖然最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仍有待完善,但客觀來講,它是比較符合當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主要方面客觀實際的。按照新的個稅法要求,納稅人取得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收入合并為“綜合所得”,以“年”為一個周期計算應繳個稅,鼓勵員工對特殊事項自行申報,讓員工獲得個稅改革紅利,也有利于提高財務人員工作效率,從而為實現(xiàn)事業(yè)單位財務核算現(xiàn)代化邁出了堅實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