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克東 何季軍
摘?要:利用實驗室現(xiàn)有器材,自制實驗裝置,在觀察氣體做功的現(xiàn)象時,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建立內能概念,操作方便,教學效果好.
關鍵詞:內能;熱傳遞;實驗;活動
文章編號:1008-4134(2020)02-0027?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B
作者簡介:鄭克東(1978-),男,江蘇如東人,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如東縣教師發(fā)展中心研訓員,研究方向:物理課程建設、教材教法、實驗創(chuàng)新研究;
何季軍(1971-),男,江蘇南通人,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育教學.
1?問題提出
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第12章第2節(jié) “內能”的新課教學引入分三步,第一步是用如圖1所示的對話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揭示課題;第二步通過描述的方式引出“汽油、煤、天然氣等燃燒放熱,以及物體摩擦放熱,釋放的都是一種與熱運動有關的能量,這種能量叫作內能”;第三步用類比機械能的方法,得出內能的概念:物體內所有分子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
內能是物體內部的能量形式,它抽象不具體,所以“如何讓學生認識到內能的存在?”是建立內能概念的關鍵問題.而“如何讓學生認識熱傳遞改變的是物體的內能?”“熱量是內能改變過程中轉移能量的多少?”則是學生理解內能、建立熱量認知的難點.
2?問題分析
認識內能存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轉化法,即通過把內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比如內能轉化為電能,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等等;二是溯本求源,結合能量概念理解,即依據“一個物體能夠對另一個物體做功,就表明這個物體具有能量”,以及分子動理論,引導分析理解.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會借助一個實驗幫助學生建立起內能.有的用熱電偶,通過兩杯有溫差的水使燈泡發(fā)光,說明內能的存在;有的用礦泉水瓶,在礦泉水瓶內放入少許的酒精,通過扭礦泉水瓶身做功,擰松瓶蓋時的爆破聲及白霧,說明內能的存在.這些實驗現(xiàn)象往往能帶給學生較大的視覺震撼,可是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測試告訴我們,學生對于“內能是什么”還是比較茫然的.通過學情調研與認知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主要原因是學生認識能量,依據的是“一個物體能夠對另一個物體做功,就表明這個物體具有能量”,而上述的實驗過程,有兩點讓學生糾結:一是誰對誰做了功,比如熱電偶是水做功還是其他;扭礦泉水瓶,體現(xiàn)內能的過程是手扭礦泉水瓶做功呢,還是礦泉水瓶內氣體對瓶蓋做功呢?正是這些困惑,混淆了學生思維.
3?實驗設計與使用
3.1?裝置制作
器材準備:250mL錐形瓶、數顯溫度計(范圍:-50℃~70℃,誤差:±1℃,分辨率:0.1℃,工作電壓:1.5V)、液體壓強計用的U型管、氣管夾、乳膠管、液體壓強計用的T型三通導氣管、橡皮塞、30cm×5cm木板1塊、8cm×5cm木板1塊、熱熔膠、螺絲釘2個、紅墨水、清水等.
制作過程:(1)制作內能感知端.在橡皮上打一個直徑為5mm的圓孔,同時插入T型三通導氣管和數顯溫度計的探頭,調整探頭的高度,使探頭與錐形瓶的內壁不接觸,處于錐形瓶的中間,再用熱熔膠將孔隙填滿,并把溫度計的顯示屏固定在三通管的前面;
(2)內能變化顯示器.以8cm×5cm木板為底座、30cm×5cm木板為U型管背景板,將兩塊木板按T字對接,用兩顆螺絲釘固定;再將U型管用卡子固定在背景板上.再在清水中滴入少許紅墨水,攪勻后將少許染色注入U型管內;
(3)組裝(如圖2所示).將內能感知端,插入錐形瓶,再用乳膠管連接U型管的一端與三通導氣管的一端,調節(jié)U型兩管液面齊平,再用氣管夾夾住通氣口的乳膠管.
3.2?教學使用
3.2.1?引入內能的概念
首先,將錐形瓶置于加熱杯墊(220V 30W)上,教師描述“同學們,老師能夠意念移物,請看!”接著,通過遙控插座的開關使加熱杯墊加熱錐形瓶約20s,可以看到溫度計顯示屏上的溫度示數在上升,U型管中兩管出現(xiàn)明顯的高度差,隨著時間的推移,液柱在U型管開口的那支管中被推升.學生觀察后,教師可用問題串引導學生認識內能的存在:讓液柱移動的施力物體是誰(瓶內氣體)?它對水柱做功了嗎(做功了)?說明了什么(瓶內氣體有能量)?再通過感知、觀察分子擴散與溫度的實驗引入內能的概念.
3.2.2?建立“熱傳遞”“熱量”的概念
在討論出內能與質量、溫度等因素的關系后,可用該裝置設計一個開放性的探究活動:“增加瓶內氣體的內能”.圍繞裝置,活動從討論兩個問題開始,一是觀察什么現(xiàn)象知道內能增加了?二是有哪些方法可以增加瓶內氣體的內能?然后歸納增加瓶內氣體內能的方法(火燒、熱水燙)的共同點是“接觸了不同溫度的物體而改變內能”.再通過追問“增加的內能從哪里來?”引出“熱傳遞”的概念,結合學生所舉實例分析熱傳遞的實質,得出熱量是“熱傳遞過程中轉移的能量”.
3.2.3?鞏固“內能”“熱傳遞”的理解
課堂總結階段,首先是揭秘課堂引入時,實際在錐形瓶的底部有一個加熱杯墊,讓學生解釋其中的原理.然后,關閉加熱杯墊,打開氣管夾,錐形瓶內的氣體噴出,溫度計的顯示屏示數下降,U型管右側的液柱下降,并且會出現(xiàn)左側液柱上升,再下降直到兩側液面相平.最后,將錐形瓶放入冰水中,觀察溫度計示數及液柱的升降,再次說明外界常溫的空氣是有內能的,平時表現(xiàn)不出來,是因為沒有溫度差.
3.3?實驗原理
加熱時,加熱杯墊將能量傳遞給錐形瓶,再傳遞給瓶內氣體,瓶內氣體溫度升高,壓強增大,推動U型管內的液柱做功.
放氣時,瓶內氣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少溫度降低,同時瓶外空氣對U型管內液柱做功,液柱下降,最后從導氣管進入的空氣再對液柱做功,直至兩側液面相平.
放入冰水中時,瓶內氣體溫度降低,壓強降低,瓶外空氣對U型管內的液柱做功,液柱回流,說明常溫下的氣體是有能量的.
3.4?注意事項
使用前,應打開氣管夾,用擠壓乳膠管的方法,使U型管左右兩側的液面相平;使用時,加熱速度不宜過快,防止管內液柱會沖出管外;不使用時,為防止液柱溢出或回流進錐形瓶,要打開氣管夾,直至兩側液面相平后,再夾上.
3.5?實驗評估
可以集中學生的觀察視線.將加熱杯墊隱藏于底板中,可以排除干擾,讓學生將觀察視線集中在瓶內氣體上,能夠很快地切入教學主題.
制作材料易獲得,組裝簡單.本裝置所用器材易于獲得,如錐形瓶、U型管、橡皮塞、三通導氣管以及乳膠管等大多數是來自實驗室的現(xiàn)有器材,只有數字式溫度計需要購買,其成本只有幾元錢.各部分組裝方便,只需要簡單對接即可.
能夠直觀地看到氣體做功的現(xiàn)象.該裝置基于學生已學概念,由于液柱自身重力的影響,可以減緩氣體推動液柱做功的過程,便于觀察現(xiàn)象,理解內能的存在,認識內能的改變.
有助將內能相關知識塊進行串接.通過該裝置,在觀察“誰對液柱做了功”中認識“內能的存在”、在“增加瓶內氣體的內能”的探究中應用“影響內能大小的因素”、在尋找增加內能方法的共同點中認識“熱傳遞”及“熱量”,將四個知識塊進行了有效串接.
初中物理,不少概念比較抽象,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主題,開發(fā)合適的實驗,想辦法讓學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激活原有認知,建構新知.開發(fā)的實驗應該選材簡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現(xiàn)象直觀,而且能夠一個實驗分層次多次使用,更好地為學生的理解助力.
參考文獻:
[1]黃建林, 朱春鳳. “高見度”氣體做功與內能變化的實驗改進[J]. 中學物理:初中版,2017,35(04):38-41.
[2]周小奮.芻議“內能 熱傳遞”一課的實驗教學[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5,44(13):5-7.
[3]雷宏.兩個“內能”實驗的改進[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2,29(01):23-24.
[4]鄭克東.活動: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設計的有效載體——以蘇科版《電流的磁場》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9(Z1):78-81.
(收稿日期:201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