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天
(1.福建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12;2.福建省森林培育與林產(chǎn)品加工利用重點實驗室,福建福州350012)
吉丁(Buprestidae 或Jewel beetles)是一類重要的林木害蟲,以鉆蛀危害植物枝干為主(蛀干型),部分種類危害植物葉片(潛葉型),也有少數(shù)取食植物根部(肖麗芳等, 2017)。 許多種類危害十分嚴重,如原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等地的蘋果小吉丁(Agrilus mali)隨苗木進入新疆后,迅速爆發(fā),其發(fā)生面積已占野蘋果林的85%以上,666.7 萬hm2野蘋果樹被害致死,造成了毀滅性的威脅(楊忠岐,2018);原產(chǎn)我國的白蠟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已成為北美最具破壞性的害蟲之一,造成了數(shù)千萬白蠟樹死亡,經(jīng)濟損失高達數(shù)十億美元(Kovacset al,2010)。近年來,我國許多吉丁蟲的危害呈現(xiàn)上升趨勢,如沙蒿尖翅吉丁、檸條窄吉丁等(王小藝等,2019),也有許多潛在的種類可能導致重大危害(曹亮明等,2016)。 因此,加強對吉丁危害的重視,十分必要。
吉丁屬鞘翅目吉丁蟲科昆蟲,目前我國已記錄800 多種(宋海天,2018)。 福建省關于吉丁種類的系統(tǒng)整理最早出自《福建昆蟲志》 (第六卷)(彭忠亮,2002),之后陸續(xù)有一些外文資料對不同區(qū)域的吉丁(含福建種類)進行了整理和修訂(Kubánet al,2006;Bellamy,2008;大桃定洋等,2013;Jendeket al,2011,2016;Onget al,2019),目前較確定的福建吉丁種類共包含22屬117 種。
然而,許多資料只記錄了吉丁種類和分布,缺乏更詳細的信息,這為吉丁的研究尤其是開展針對性的防治工作,帶來了較大困難。 因此,對福建省林木吉丁害蟲的寄主、成蟲發(fā)生時間和分布等零散信息進行歸納整理,不僅能夠更好地認識吉丁,快速縮小種類鑒定的范圍,也能為制定該類害蟲的防控措施提供指導。
通過文獻整理、標本借閱、野外采集和鑒定,對福建危害林木的吉丁害蟲進行歸納整理,匯總寄主、發(fā)生時間及分布等信息。
福建已記錄的117 種吉丁中,明確寄主的有45 種,其中,32 種危害林木(表1)。
目前,吉丁類昆蟲在福建省多為零散性發(fā)生,柑橘爆皮蟲等大面積連續(xù)發(fā)生危害的情況,隨著綜合防治的開展已得到較好控制。 但由于道路綠化和公園建設,苗木等的運輸日益頻繁,吉丁害蟲隨植株進入新的區(qū)域并發(fā)生危害的可能性大幅提高。 福建省危害嚴重的林木吉丁害蟲主要有以下5 種。
(1)柑橘爆皮蟲(Agrilus auriventrisSaunders, 1873)(圖1A),廣泛分布于南方多省,是各大柑橘產(chǎn)區(qū)的主要害蟲之一,在浙江、湖北等地爆發(fā)嚴重,福建亦是重災區(qū)(廖啟芳,2013;鄔恤民,1964)。 植株被害后,表現(xiàn)為流膠和爆皮,嚴重者造成死亡(鄭宏海等,2006)。 2019 年在福州市晉安區(qū)鶴林生態(tài)公園移種的香泡上,發(fā)現(xiàn)大量羽化孔,經(jīng)防治,植株已恢復健康。
(2)柑橘纏皮蟲(Agrilus inamoenusKerremans, 1892),同樣危害柑橘,但分布區(qū)較柑橘爆皮蟲窄。 1977 年沙縣柑橘果園內(nèi)枝被害率高達80%,福州、沙縣、三明、永春等地局部果園常年發(fā)生嚴重(彭忠亮等,1995)。 樹齡老、水肥不足、未行修剪、蔭敝不透光、管理水平相對較差的橘樹發(fā)生嚴重(何剛國等,2007) 。 近年來,該種在福建省各大柑橘園未見發(fā)生,通過標本檢視也未見到采自福建的標本。 Jendeket al(2011)對該種是否在福建有發(fā)生,仍然存疑,并認為,實際危害的種類可能是和此種相似的另一種窄吉丁。 由于歷史上發(fā)生嚴重,此處仍暫列,有待進一步研究。
(3)茶紋吉丁(Coraebus linneiObenberger, 1922)(圖1B),是20 世紀60 年代,福建省危害最嚴重的吉丁害蟲之一。 武夷山崇安茶場1964 年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200 hm2茶園平均被害梢達16.6%~24.0%,最高可達28.1%~34.2%,且均以粗大的原生枝干為主(福建省農(nóng)墾廳熱作局等,1965),造成樹形矮小甚至枯死,嚴重影響茶葉產(chǎn)量和茶樹健康。 經(jīng)防治后,該種的危害大幅降低,但在90 年代初又再次嚴重(孫椒德,1995;齊石成等,1993)。 目前該種在福建茶區(qū)已得到較好控制。
(4)日本松吉丁中國亞種(Chalcophora japonica chinensisSchaufuss, 1879)(圖1C)和云南松吉丁隆氏亞種(Chalcophora yunnana nonfriediObenberger, 1935)(圖1D),兩種松吉丁均危害松屬植物,幼蟲鉆蛀松樹主干,成蟲取食嫩葉,但目前均未發(fā)現(xiàn)其能攜帶或傳播松材線蟲。據(jù)記載,在福建省,危害較嚴重的為云南松吉丁,而日本松吉丁只零星發(fā)生(彭忠亮,2002)。但近年野外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的多為日本松吉丁,云南松吉丁數(shù)量極少。
表1 福建林木吉丁害蟲的寄主種類、成蟲發(fā)生時間及分布Table 1 Checklist of hosts, adult occurrence time, and distribution of wood-damaging Buprestidae pests in Fujian province
續(xù)表1Table 1(Continued)
圖1 福建林木吉丁害蟲主要種類Figure 1 Important wood-damaging Buprestidae species in Fujian province
吉丁害蟲在新的地區(qū)爆發(fā),主要原因是苗木等調(diào)運過程中檢疫力度不夠造成的(崔曉寧等,2015)。 新疆野蘋果林遭受蘋果小吉丁危害的實例表明,加強檢疫力度,是做好吉丁害蟲危害防控的第一步。
3.2.1 人工防治 成蟲羽化期,選擇早上10 點前和下午4 點后或陰雨天,人工捕捉成蟲(福建省農(nóng)墾廳熱作局等,1965)。 此時段成蟲相對不活躍,可取得較好效果。 幼蟲期,找到蛀入孔后,用小刀撥開周圍表皮,刺死幼蟲(徐國行等,2007)。
3.2.2 營林措施 冬季初春進行維護,及時剪除被害枝,對老樹和衰弱木及時更新。 加強肥水管理以增強樹勢(宋強等,2009),提高植株的抗蟲能力。 營造混交林,降低林間郁閉度(趙同海等,2005b)。
3.2.3 樹干涂白處理 該處理可減少吉丁產(chǎn)卵的選擇位置,有利于降低來年吉丁害蟲的危害程度。
3.2.4 設置誘餌木 多數(shù)吉丁害蟲對衰弱木和新伐木段具有明顯的偏好(Evanset al, 2007),在林緣設置誘餌木進行誘殺,效果較好。 對寄主種類較多的吉丁害蟲,亦可在林緣種植更加嗜食的樹種以降低其對目標樹種的危害程度。
3.2.5 使用粘蟲板 不同顏色的粘蟲板對各類吉丁害蟲吸引程度不同,成蟲羽化期在林間懸掛粘蟲板,可取得一定效果。
3.3.1 寄生蜂 利用寄生蜂防治吉丁幼蟲,是較為常用的方法。 如應用白蠟吉丁腫腿蜂等防治蘋果小吉丁幼蟲,在新疆取得了良好成效(王智勇等,2014)。 目前已開發(fā)的寄生蜂種類有管氏腫腿蜂、白蠟吉丁腫腿蜂、落葉松吉丁腫腿蜂、蘋小吉丁腫腿蜂、松脊吉丁腫腿蜂、白蠟吉丁嚙小蜂、白蠟吉丁柄腹繭蜂等(高宇等,2009;王智勇等,2014;展茂魁等,2014;王小藝等,2007)。
3.3.2 真菌 應用真菌防治吉丁害蟲也是較為有效的手段。 如野外使用輪枝鐮刀菌、球孢白僵菌防治楊十斑吉丁幼蟲,20 d 后死亡率均超過50%(陳輝等,1992)。 現(xiàn)使用的真菌還包括粉擬青霉、玫色青霉、輪枝霉和綠僵菌等(趙同海等,2005a)。
3.3.3 保護和利用現(xiàn)有天敵 營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林間原有的鳥類、蜘蛛等天敵,對降低吉丁成蟲的發(fā)生數(shù)量有積極意義。
采用內(nèi)吸性殺蟲劑防治幼蟲,成蟲出現(xiàn)后在樹冠定期噴灑高效低毒殺蟲劑,均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趙同海等,2005a)。
目前,福建省分布的林木吉丁害蟲共32 種,其中,僅取食單一屬植物的有21 種(占65.6%),取食同一科中多個屬植物的有2 種(占6.3%),取食多個不同科植物的有9 種(占28.1%)。 成蟲發(fā)生時間多集中在4—8 月,全年均可見成蟲的僅1 種,但寬絨潛吉丁冬季不取食危害,僅以成蟲在樹皮下等縫隙中越冬。 5 種危害嚴重的吉丁種類,均取食經(jīng)濟樹種或綠化樹種。
吉丁類害蟲防控難度較大,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幼蟲多鉆蛀林木枝條為害,除松脊吉丁、桃金吉丁等,多數(shù)個體較小,當年為害蛀道相對不明顯,具有較強的隱蔽性;二是成蟲飛行能力強,易擴散到周邊長勢較弱的寄主植物再次為害;三是羽化期因小環(huán)境和寄主營養(yǎng)等的不同,持續(xù)時間長。
寄主信息的確定,對研究吉丁害蟲生活習性和防控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我們對這些信息的掌握還很有限,117 種福建分布的吉丁中,僅45 種有已知的寄主信息,更多種類的寄主還有待于發(fā)現(xiàn)和記錄。 近年來,許多種類的寄主陸續(xù)被報道,如皂莢窄吉丁(唐也等,2017)等,為今后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國吉丁多為國外研究者報道,由于歷史原因,一些吉丁的學名需要進行厘定(王小藝等,2018),同樣,對一些種類的寄主,也需要進行再次確認,如日本松吉丁寄主曾還記錄有青岡櫟、柳杉、木麻黃、桉、木荷、杉木、栗、黃檀、烏桕、黃檀、泡桐、野桐等 (林業(yè)部林政保護司,1988),此后也被多次沿用,但實際該種僅取食松屬植物。 許多吉丁對不同寄主常常有不同的偏好程度,如弗氏窄吉丁偏向危害鉆天楊而非山楊(臧凱等,2017),白蠟窄吉丁對洋白蠟的喜好程度遠高于本土的花曲柳(王小藝等,2015),故在園林綠化等的樹種引種和選擇上,提前考慮這一因素,對減輕吉丁類昆蟲可能造成的危害,有積極作用。
致謝:感謝福建農(nóng)林大學劉長明老師、吳梅香老師、王榮老師,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林堅貞老師,福建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黃翠琴老師借閱館藏標本,感謝江凡老師、劉鵬宇先生、黃劍斌先生、郭亮先生、齊志浩先生、孫豐藝先生等贈送部分私人標本以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