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晨輝
記得2017年,我第一次踏上支教的旅途,三天三夜的綠皮火車,從無錫到新疆伊犁巴彥岱鎮(zhèn),那是真的絲毫不感覺疲憊,反而滿心激動與歡喜。這是我第一次來到新疆,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這么多少數(shù)民族的娃娃們,他們見到我們支教老師,一股腦地全擁進了學校。
我?guī)У囊粋€孩子叫乃斯如拉,他最喜歡唱韓紅的《天亮了》。有天下午放學,我去他家家訪,他住在村子盡頭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房子里。剛進門,眼前的一幕讓我震驚,火炕上躺著年事已高的奶奶,她因為疾病骨骼嚴重變形。奶奶示意我先進客廳,自己隨后就到。
我們走進了一間昏暗的小屋,這不僅是間客廳,也是間臥室。屋里沒有燈,陽光透過貼著花紙的玻璃照進房間,奶奶一小步一小步地挪進屋里,坐在我身邊。奶奶是地地道道的維吾爾族人,不會講漢語,只能讓乃斯如拉翻譯。
奶奶說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家里有三年級的乃斯如拉和五年級的姐姐。奶奶身體不好,因此洗衣做飯常常是由姐姐一個人承擔。奶奶熱情好客,她挪動不便的身軀,從房間陰暗的角落里拿出一塊糖??蛇@時的我,眼淚已經(jīng)忍不住地一直往下流。奶奶見狀,一直用維語嘟囔著什么,我聽不懂,便趕忙問乃斯如拉,他說:“我奶奶說,老師你別哭,吃顆糖吧?!?/p>
那天下午,我不知道自己在乃斯如拉家坐了多久,只知道自己一直在流淚?;厝サ穆飞?,我想起他愛聽的那首《天亮了》,“我看到爸爸媽媽就這么走遠,留下我在這陌生的人世間,不知道未來還會有什么風險”我才明白,生活給我上了沉重的一課——我本以為自己能帶給孩子們很多,可卻沒想到,孩子們教給我的更多。
當年支教時親眼看見的情景一直是我的一道心坎,大四時,我決定放棄保研,參加研究生支教團,重新踏上支教的旅途。這次,我來到了云南芒寬彝族傣族鄉(xiāng),成了芒寬民族中學的一名老師。
在我的印象里,貧困依舊是書里“渴望讀書的大眼睛”的小女孩的形象——在大山深處,由于物質(zhì)條件缺乏,孩子們讀不起書,買不起衣服、課本,甚至要在露天的環(huán)境中上課。
現(xiàn)實并非如此,當我再次跨越2000多公里,來到祖國的西南邊陲云南芒寬,一棟棟嶄新的教學樓映入眼簾。開學第一天,學生穿著嶄新的校服,抱著整齊的課本走進教室里。學生們紛紛向我這個“外地人”投來好奇的眼光,我的腦袋里也開始冒出問號——如此完備的資源,到底貧困源于何處呢?
直到一次家訪,在開門的一瞬間,13個孩子向我投來好奇的目光時,我愣住了。據(jù)學校里的老教師介紹,就在一年前,四萬余名居住在高黎貢山上的傈僳族居民遷到了山下的黎新校區(qū)。他們長年聚居山中,從未與外界接觸過,突如其來的遷居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和沖擊,仿佛直接從刀耕火種一步跨入了現(xiàn)代文明,隨之而來的海量信息更讓他們應接不暇。在家訪中我們了解到,近三分之二學生的父母存在離異或外出打工的情況,由于缺乏信息攝取的合理監(jiān)督和引導,不少孩子被短視頻中的低俗內(nèi)容吸引。
原來,這里的貧困不是根本物質(zhì)條件的貧困,而是思想與認知上的貧困。
我聯(lián)合江南大學的幾位研支團成員發(fā)起“星星遠望計劃”書信項目,在江南大學與芒寬民族中學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讓兩地學生結對成為筆友,以互通書信的形式幫助芒寬青少年拓寬視野,幫助他們走出“地理禁錮”,喚醒“心靈宇宙”。
起初,大山里的孩子羞澀靦腆,不好意思和江南大學的志愿者們進行交流。于是,我們便在大學里選出14位志愿者先給孩子們寫信,并附贈小禮物作為紀念。沒想到,收到信的孩子便立即成了班里的焦點,而最受歡迎的禮物,莫過于食品學院派發(fā)的校慶60周年筆記本。慢慢地,愿意溝通交流的孩子越來越多,小筆友從第一期的14個變成了第二期的70多個。
正當我們?yōu)檫@一點突破而內(nèi)心竊喜時,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我們?nèi)康挠媱?。孩子們未能按時到校上學,最遠的一戶學生離校相距50公里,而學校的書信志愿者們又遍布全國各地。由此一來,收發(fā)信件的工作量翻倍,這可怎么辦?
直到有一次,我看到學院發(fā)下的通知:“線上云課堂,停課不停學。”我的腦海中突然靈光一現(xiàn):對??!疫情雖然阻隔了我們之間的物理距離,但心與心的距離絕不會被阻斷。我開始請志愿者給小朋友們“云端通信”,并將原件開學后再交到小朋友的手中。同時,我聯(lián)合幾位同學為孩子們籌辦了一場“線上云團課”——做一個閃閃發(fā)光的普通人,用一個個普通人的鮮活事例,引導孩子們看到抗疫洪流中平凡而又不凡的力量,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身上那個獨一無二的閃光點。
如今,“星星遠望計劃”已從最初的14人擴展至135人,參與報名人數(shù)達300余人,有些校友已經(jīng)畢業(yè)了,也依舊和孩子們保持著書信來往。每次看到孩子們收到來信,激動地從座位上跳起來的樣子,我們打心底覺得,這樣做值得!
責任編輯: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