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天
(阜陽師范大學 音樂舞蹈學院,安徽 阜陽 236001)
隨著世界文化藝術之間的交流、發(fā)展、融合,大提琴由西方傳入我國,此弦樂器產生于17世紀初期,在樂器類型中的藝術表達綜合地位較高。近年來,隨著此樂器的學習及演奏者越來越多,我國對大提琴演奏者的技術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我國音樂教學中,大提琴教育起步時間較晚,并未形成完整的創(chuàng)作體系和風格,諸多演奏者演奏技巧薄弱,音樂感染力不足,音樂表現(xiàn)力較低,難以引發(fā)觀眾共鳴[1]。對此,優(yōu)化大提琴教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大提琴的教育效果,才能有效推動大提琴藝術在我國的長遠發(fā)展。
在眾多樂器中,大提琴作為一項極具感染力的樂器,逐漸走進我國高校的大門,在很多高校音樂專業(yè)中,都設置了大提琴課,推動了大提琴教學的發(fā)展。同時,諸多高校卻因缺乏經驗、準備不足等因素影響了大提琴的教學效果。
大提琴專業(yè)在招生過程仍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招生盲目、為人數(shù)招生現(xiàn)象較為明顯,尤其是普通高校,導致學生大提琴的平均演奏水準較低,缺乏專業(yè)基礎,增大了大提琴的教學難度[2]。并且,考入高校大提琴專業(yè)的學生并非全部出自于藝術學校,也有部分學生出自普通中學,這些學生并未自小練習大提琴,演奏水平業(yè)余。雖然,在入學考試中,學生都能夠完成中高級大提琴演奏曲,但是,普通學生與專業(yè)音樂學校考入的學生相比,在音準、速度、節(jié)奏、發(fā)音等上都存在一定差異,學生間差異化嚴重,增大了教學困難度。
相比于西方國家,我國在大提琴上的教育存在諸多不足。雖然,人們生活質量提升,對音樂藝術的追求,帶動了我國音樂方面的發(fā)展,作為一項優(yōu)雅且在合奏中不可缺少的樂器,大提琴專業(yè)教育越發(fā)被重視。但是,音樂學院對專業(yè)大提琴教師需求不斷增大,音樂學院連年擴招,也導致了大提琴教學的盲目性,教學缺乏系統(tǒng)性,學生就業(yè)方向不明確,直接阻礙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進度,同時,對于多數(shù)高校而言,大提琴專業(yè)并非是品牌專業(yè),學校重視度不足,投入資金較少,學生難以細致了解并學習課程,進一步影響了大提琴教學的質量[3]。
長期以來,在我國多數(shù)高校的大提琴專業(yè)中,無論是選擇教材,還是選擇教育方式,大多沿用音樂院校所使用的教學方式,大提琴教師大多出自于國內外知名的音樂院校,而時任教師在學生時代學習大提琴時,其當時所在院校教師教學方式直接影響本人的思想觀念,待其成為教師后,教學方式幾乎復制了曾經學習院校的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演奏水平和基本功的差異性,也忽視了專業(yè)音樂學院和普通高校學生在大提琴上的差異,從而對教學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此外,普通高校所安排講解大提琴文化課及演奏技法等的課時并不多,若教學方式及教學過程不科學合理且有序,學生演奏水平很難得到提升。
近年來,大提琴專業(yè)逐漸在高校設置并推廣,但是,大提琴教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導致其普及較窄,教學內容略微單一。并且,對于欣賞音樂的人來說,出于對樂器知識了解有限,能對其音律特色了解的人也寥寥無幾,因此,大家普遍認為大提琴是伴奏樂器,很少將其作為“主角”存在。從演奏者角度來看,大提琴的音域低,難以駕馭歡快熱情的曲子,更多用于抒發(fā)感情,而抒情性音樂對人的感染力低于歡快的樂曲,大提琴演奏的音樂很難吸引大眾的聽覺。如此種種,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大提琴學習興趣的提升,增大了大提琴教學的難度。
在高校開展大提琴教學的課程,應將科學性原則貫穿教學過程中,且各階段教學活動都應基于這一原則展開[4]。因為,大提琴是一門彈奏技術,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的技術性要求較高,因此,為提高學生對技術的掌握,教學方式必須具備較強科學性及針對性,符合人體自然生理機能與運動規(guī)律。如:在大提琴演奏中,弓毛與琴弦間的摩擦是大提琴發(fā)音的原理,部分學生認為,手給弓毛的力量增大,加大弓毛與琴弦間的摩擦,則大提琴發(fā)音越響亮,為此,部分學生在演奏大提琴時,以大臂壓迫弓毛,導致大臂長期保持緊張狀態(tài),大提琴發(fā)音僵硬,影響了大提琴演奏的藝術性。若以科學性教學,使學生在演奏中大小臂、手腕、手指都處于放松狀態(tài),以此自然將力量傳遞至弓毛,弓毛在和琴弦摩擦發(fā)聲時,才能呈現(xiàn)自然、動聽的音樂。由此可見,科學性原則對大提琴教學的重要性。
大提琴演奏,作為一門藝術,在實際教學中,必須遵循藝術性原則。若將科學性看做大提琴教學的內在要求,而藝術性則是外在表現(xiàn)。藝術性應以科學訓練作為基礎,以此達到藝術效果。在實際教學中,若學生忽視了藝術性,僅重視科學性,重視大提琴的技巧演奏,則演奏出的音樂將很難感染人心。
對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必須重視藝術性,重視學生音樂表現(xiàn)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藝術修養(yǎng),為學生演奏出感染觀眾的音樂奠定基礎。為提高學生藝術水平,教師可通過帶領學生深入挖掘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文化層面、作品的樂理內涵,從歷史、文化、藝術、演奏技巧上深入剖析并總結經驗,來彌補自身演奏的不足等,以此不斷提升對作品的理解,便于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注入情感,升華大提琴演奏的藝術性。
大提琴演奏需要手腦的協(xié)調統(tǒng)一,若單純進行理論教學,學生很難演奏好,因此,只有不斷練習與表演,方能真正發(fā)揮提升學生的大提琴演奏水平。然而,在高校大提琴教育中,若忽視了理論指導,將增大學生掌握大提琴演奏的困難度,影響學生對各類演奏技巧的掌握。對此,教師應嚴格遵循理實結合原則,首先,在大提琴課堂上,教師應結合理論知識引導學生科學訓練,通過有效的訓練方式為學生講述其中的理論,培養(yǎng)學生獨屬于自身的演奏技巧,提高學生技巧扎實度[5]。其次,要從表演角度出發(fā),經常帶領學生參與表演或者組織演奏活動,如街頭演奏、高校聯(lián)合舉辦演奏比賽或校內舉辦演奏比賽等,以此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在學生表演過程中,教師應做好錄音與筆記,并在課堂練習中為學生指出其中優(yōu)勢與不足,引導學生發(fā)揚優(yōu)勢、改善不足,以此增強學生大提琴的演奏水平。
要想駕輕就熟地把音樂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演奏技巧和基礎是重中之重。在大提琴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基礎教學,由持琴至空弦到發(fā)音,這一步是大提琴學習中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基礎教學。因為,高校大提琴教學中,學生與初學者不同,已經具備一定演奏水平,達到可以演奏的地步。但是,這些學生中部分并非由音樂學校考入,各項動作并不規(guī)范,甚至存在不良的學習習慣,若教師不加以科學引導及糾正,學生演奏水平很難提升。在大提琴課堂開始時,教師可通過考校觀看學生基本功是否扎實,若存在基本功問題,應逐步糾正,規(guī)范學生的大提琴演奏,為學生打牢基礎[6]。如此,學生在演繹音符藝術中,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弦樂器練習中,音階都是基礎練習的重點。亞海菲茲曾說過,學生應該利用一半甚至更多時間進行各類弓法與節(jié)奏的單雙音階練習。在大提琴學習中,音階組成各類演奏技術的根基,是推動學生演奏技術提升的階梯,提高學生對音階的掌握,有助于學生對各個音準的把握,有助于學生左右手配合能力的提升。對此,在高校大提琴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音階的訓練,投入足夠耐心,以客觀態(tài)度緊抓在音階練習中的規(guī)律,使學生正確掌握大提琴的練習方式與演奏方法,提高大提琴教學效率。
在高校進行大提琴教學中,教師應保障教學內容設置的科學性,注重學生掌握多種表演形式的同時,重視學生各方面素養(yǎng)的提升,還要提升學生對演奏角色的扮演能力,如此,綜合性提升學生演奏水平,為學生走入社會與未來發(fā)展提供幫助。大提琴教學安排時,教師不能片面強調大提琴獨奏技巧的掌握,還要提升學生對音樂內涵的理解、對音樂風格與音色變化的掌握,課程安排方面,應堅持技術培養(yǎng)和樂感提升并重,通過理實結合教學提升學生的作品理解能力,培養(yǎng)學生演奏技術。
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應抓好技術的掌握,針對學生當前水平選擇一些練習曲目,并布置一定任務,引導學生主動利用空閑時間練習,以此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演奏技能,提高大提琴教學質量。
在大提琴授課之前,為提高教學和質量,教師應避免死板地沿用音樂專業(yè)學院的教育方式,而是應依照學生自身特點,針對性選擇教育內容與教學方式,如此,若學生本身具有嫻熟的大提琴演奏技巧,且具有較強音樂理解水平,教師選擇難度較高的協(xié)奏曲;若學生本身缺乏基礎,教師可選擇簡單曲目,保障學生整體性提升[7]。
同時,在大提琴授課中,教師應詳細觀察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音色、節(jié)奏與音準上的問題并更正,并規(guī)范學生演奏姿勢與弓指法等,若理論敘述學生無法理解,教師可通過演奏示范為學生直觀展現(xiàn),以此提高教學水平。最后,教師應重視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生演奏技術上、音樂理解力與表現(xiàn)力等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接觸多種風格的曲目,全面提升學生演奏技術。
另外,遵循一二級學廣,三四級學深原則,以此逐步加深教學內容,提高學生音樂演奏能力,促進學生未來發(fā)展。
新形勢下,傳統(tǒng)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社會需求,為保障學生未來發(fā)展,在高校大提琴教育中,應重視教學改革,展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為高校大提琴課堂的實現(xiàn)提供幫助。
大提琴演奏者是否合格,不僅要看其演奏技巧是否嫻熟,還要看其對大提琴的歷史、理論知識與文化知識等是否熟練掌握,以此保障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完善。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名演奏者,而不是單純的拉大提琴。因此,在大提琴理論教育中,應重視理論課程的改革。首先,教師應帶領學生鑒賞經典的大提琴曲目,通過專業(yè)性分析,促進學生理解音樂史與音樂內涵[8]。其次,在大提琴實際教育中,理論教師應選擇不同風格、具備自身特性作品,帶領學生彈奏聯(lián)系,并準備相關學習資料,讓學生體會不同曲目的獨特風格,而對曲目背景、目的與手法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學生形成對曲目的個性化認識,為學生后續(xù)學習與練習奠定基礎。
在大提琴教學中,專業(yè)技能課程是所有課程中的重中之重,該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演奏能力,是大提琴教學的主要目的。在專業(yè)技能課程的設置中,傳統(tǒng)的課程已經無法滿足當前需求,課程改革成為關鍵[9]。在改革中,應重視學生基礎功的夯實,還應因材施教落實教學。首先,高校教師應明確,大提琴教學的展開并非是培養(yǎng)定級音樂家,而是引導學生了解大提琴,專業(yè)技能扎實,具備已經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從事該方面的工作。其次,在大提琴教學中,應秉承因材施教原則,根據(jù)學生演奏基礎與演奏技巧的具體情況,為學生選擇恰當教育方式,并根據(jù)學生性格特點的不同,制定適宜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以此提高學生專業(yè)技能,為學生未來發(fā)展夯實基礎。
近年來,大提琴的魅力逐漸被人們所知,在我國學習熱度也在不斷攀升,諸多高校開始重視音樂教學,并在音樂學院設置了大提琴專業(y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卻忽視了學生的基礎,導致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影響了后續(xù)學習。對此,改革基礎演奏教學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在大提琴實際教育中,教師可完善特色教學,引領學生認識大提琴,不僅是對大提琴樂理知識的了解,還包括對大提琴歷史、演奏技巧等的掌握。其次,在教學改革中,應將學生看做教學主體,帶領學生正確分析音樂現(xiàn)象與音樂技巧,發(fā)揮學生指導能力,提高大提琴的教學效果[10]。
總之,在高校大提琴教學中仍存在一定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大提琴教學缺乏系統(tǒng)性與目的性,并未因材施教選擇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社會方面影響了學生對大提琴的認知,影響了大提琴教學的效果,阻礙了學生未來發(fā)展。對此,重視基礎教學,提高演奏規(guī)范性,加強音階訓練,為學生樹立正確觀念,合理安排大提琴教學,因材施教地選擇教學方式與內容。同時,應始終遵循科學性、藝術性與理實結合原則,加強教學方式的改革,以此提高大提琴教學水平,增強學生大提琴的演奏能力,引導學生更高的演奏水平發(fā)展,才能為社會培養(yǎng)更優(yōu)秀的專業(y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