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愷妮
(湖北理工學院 師范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3)
自宋以來,婺州地區(qū)的理學流派眾多,被目為學術重鎮(zhèn)。宋濂稱“吾婺為鄒魯之俗,五尺之童皆知講明道德性命之學”[1]540。王袆表示“近時言理學者,婺為最盛”[2]129。《宋元學案》所著婺州學派有《紫微學案》《范許諸儒學案》《東萊學案》《龍川學案》《說齋學案》《麗澤諸儒學案》《北山四先生學案》等。
《宋元學案·紫微學案》案主呂本中。其父呂好問隨宋室南渡,遷至婺州金華并世代定居于婺。其子呂大器、呂大倫、呂大猷、呂大同(紫微家學)皆列于此學案。黃宗羲稱呂本中之學“上紹原明,下啟伯恭”[3]1234?!跋聠⒉А本褪侵缸衔⒅畬W對《東萊學案》案主呂祖謙呂學思想的影響。
《宋元學案·范許諸儒學案》案主范浚,婺州蘭溪人?!胺断阆闹?,獨為崛起,其言無不與伊洛合,晦翁取之?!盵3]1438其子范端臣(香溪家學),族人范處義(香溪再傳)、陳九言(香溪門人,義烏人),皆在學案之列。
《宋元學案·東萊學案》案主呂祖謙,婺州金華人。其弟呂祖儉(東萊家學),弟子李大有(東萊私淑,東陽人),郭江、郭溥(郭氏家學,東陽人),呂喬年、呂康年、呂延年(大愚家學),宋濂、王袆(呂學續(xù)傳,金華人),皆在學案之列。因呂祖謙弟子眾多,黃宗羲特設《麗澤諸儒學案》,敘呂氏弟子。
《宋元學案·龍川學案》案主陳亮,婺州金華人。黃百家稱“陳同甫亮崛興于永康,無所承接。然其為學,俱以讀書經(jīng)濟為事”[3]1832。其友呂祖謙(龍川講友)、倪樸(龍川學侶,浦江人),弟子喻民獻、喻盧隱、喻南墻(龍川門人,義烏人)等皆在學案之列。
《宋元學案·說齋學案》案主唐仲友,婺州金華人。其兄唐仲溫、唐仲義,弟子傅寅、吳葵等皆在學案之列。
《北山四先生學案》案主何基,婺州金華人。學者稱北山先生,為朱熹傳人,與王柏、金履祥、許謙并稱為“北山四先生”,全祖望稱其為“浙學之中興”[3]1725。黃宗羲曾列作《金華學案》。
黃溍稱:“蓋婺之學,陳氏先事功,唐氏尚經(jīng)制,呂氏善性理?!盵4]410其中,唐仲友因“素孤僻,不肯寄人籬落”“不與諸子接,孤行其教”[1]1706,加之“《宋史》不立傳”[3]1653。唐仲友逝后,其學不傳。因此,婺學實際上以朱熹的朱學、呂祖謙的呂學、陳亮的事功學為主要代表。
朱學經(jīng)由“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一脈的傳承發(fā)揚,發(fā)展成為元代婺學的主要代表?!氨鄙剿南壬币幻}尊朱熹為宗,堪稱“紫陽之嫡子”[3]2727。黃百家稱王柏“宗信紫陽,可謂篤矣”[3]2733。他們以傳承朱學思想為使命。何基“確守師訓”[5],著有《大學發(fā)揮》《中庸發(fā)揮》《大傳發(fā)揮》《易啟蒙發(fā)揮》《通書發(fā)揮》等,對朱熹所注經(jīng)典進行闡釋。王柏著《朱子指要》《朱子系年錄》、金履祥作《大學疏義》等,也都是依據(jù)朱熹的觀點加以發(fā)揮。雖然他們對《詩經(jīng)》《尚書》,甚至朱熹的《四書集注》提出過一些質疑,但本質上仍是維護朱學,修補朱熹理論上的不足。質疑范圍不超出朱子之學的理論框架。許謙更是以闡釋朱學為己任,他堅持“由傳以求經(jīng)”[6]987,對朱熹所著句誦字求,加以箋注?!端膸烊珪偰刻嵋贩Q許謙“醇正遠過其師”[7]19,說明許謙在學術上更為嚴格的遵守朱熹教條。“北山四先生”一脈的發(fā)揮與注釋,造成了婺州朱子之學理論創(chuàng)新的乏力,無力促進朱熹理學思想體系的發(fā)展。侯外廬《宋明理學史》稱“北山四先生”等人“對朱熹傳注不敢有一言之異,由宗信變成迷信”[8]675,形象地道出了婺州朱子之學在發(fā)展中所陷入的尷尬境地。
呂學前承紫微家學,后啟麗澤諸儒。呂祖謙在世時,呂學與朱子之學同時興起,但呂氏后學的發(fā)展不如朱學興盛。黃溍《張子長墓表》指出:“初,東萊呂成公倡道于婺,不幸天不假年,故婺之言性理者,悉本于紫陽朱文公。”[4]1208以至元末,學者皆以“絕學”稱呂學。陳亮以事功學崛起,自成一派。不同于呂祖謙和朱熹在理學內(nèi)部的爭辯,朱熹的朱學思想與陳亮的功利思想從外部對立,二者的價值取向不同?!扒?、淳熙年間,朱熹、呂祖謙、陸九淵、張栻四君子皆談性命而辟功利,學者各守其師說,截然不可犯。陳亮倔起其傍,獨以為不然?!盵1]302朱熹“談性命而辟功利”,陳亮則“專言功利”“為世所忌”[3]1833。朱熹曾言陳亮之學“專是功利。若禪學,后來學者摸索,一旦無可摸索,自會轉去。若功利,學者習之便可見效,此意甚可憂”[9]3873。也正因此,他多次表示:“陳同甫學已到江西,浙人信響已多,家家談王霸……可畏!可畏!”[9]3872信奉陳亮的事功學說會沖擊朱熹的朱學思想。故朱熹等屢次抨擊陳亮的事功學,抑制其發(fā)展。
婺州三大學派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發(fā)展瓶頸。這一窘狀為婺州地區(qū)學術流派向文學流派的轉變提供了契機。
婺人不僅精于學術,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也頗有成就。南宋呂祖謙有《東萊文集》,《宋史》稱呂祖謙“其文特典美”[10]12873;陳亮有《龍川文集》,《宋史》評價陳亮“論議風生,下筆數(shù)千言立就”[10]12929;元代金履祥有《仁山文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雜文,如《百里千乘說》《深衣小傳》《中國山水總說》《次農(nóng)說》諸篇,則具有根柢。其余亦醇潔有法”[7]106;許謙“詩理趣之中頗含興象。五言古體,尤諧雅音,非《擊壤集》一派惟涉理路者比。文亦醇古,無宋人語錄之氣,猶講學家之兼擅文章者也”[7]30。盡管許謙對文學的態(tài)度“不甚留意”,但他“頗含興象”的詩歌理趣與“醇古”的文章風格都已充分展現(xiàn)出作家的氣質與特色。故全祖望稱:“金華之學,自白云一輩而下,多流而為文人。夫文與道不相離,文顯而道薄?!盵3]2801
如果說,王崇炳“婺州之學至何王金許而盛,而東萊呂成公首浚其源”[11]1一言鮮明地道出了婺州學派由宋至元的發(fā)展流變過程,那么,全祖望所言“婺中之學,至白云(許謙)而所求于道者,疑若稍淺,漸流于章句訓詁,未有深造自得之語,視仁山遠遜之,婺中學統(tǒng)之一變也。義烏諸公師之,則成文章之士,則再變也”[3]2801,則形象地展現(xiàn)了婺州地區(qū)學術流派向文學流派演變的過程。婺州學派傳至許謙,“漸流于章句訓詁”“婺中學統(tǒng)之一變”;而“義烏諸公”指的是黃溍、柳貫、吳萊等人,成為“文章之士”,則意味著婺州學派已經(jīng)演變成一個散文流派。據(jù)《宋元學案·北山四先生學案》:“北山一派,魯齋、仁山、白云既純得朱子之學髓,而柳道傳、吳正傳以逮戴叔能、宋潛溪一輩,又得朱子之文瀾,蔚乎盛哉!”[3]2727不同于元代王柏、金履祥等人在學術上“純得朱子之學髓”,元末明初的婺人黃溍、柳貫、吳萊與其弟子宋濂、戴良等傳承“朱子之文瀾”?!端膸烊珪偰刻嵋贩Q“元末文章,以吳萊、柳貫、黃溍為一朝之后勁”[7]2,并不強調他們的理學家身份。黃溍、柳貫、吳萊是元末散文家的代表,宋濂等人則被視為明代“開國文臣”[12]3784。
熊禮匯《明清散文流派論》指出:“大抵文學流派,是指在文學史上活躍在某一歷史階段、受到某種文化思潮影響、源流出于某家文學主張或藝術趣味大體相同、創(chuàng)作方法大體相近、作品風格或風味大體相似、通過某種方式結合在一起,并在當時或后世產(chǎn)生過一定影響的作家群體?!盵13]1陳文新《中國文學流派意識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認為,文學流派“成立標準其實是大體一致的,即必須具備三個要素:流派統(tǒng)系、流派盟主和流派風格”[14]1。綜上來看,文學流派成立的基本條件有三:第一,一批交游密切的作家群;第二,相同的文學主張;第三,相近的藝術風格。據(jù)此,我們可考察婺州文派的形成前提。
先看作家群。元末黃溍、柳貫、吳萊,可謂是婺州文派的早期成員。三人同出方鳳門下,以文章家的身份名聞當世。黃溍“以文字為職業(yè)者”,且“以文辭冠于一代”[1]711;柳貫“歷考先秦兩漢以來諸文章家,大肆于文”[1]1840;吳萊“以文章鳴于世”[1]2263。三人中吳萊年紀最小?!皽Y穎輩行,視公(黃溍)稍后,亦公夙所推許引為小友者也?!盵4]1黃溍、柳貫對吳萊多有推舉。明初宋濂、王袆、胡翰、戴良,則可視為婺州文派的中期成員。宋濂、王袆、戴良一同學文于柳貫、黃溍、吳萊。胡翰曾受學于吳萊、許謙;宋濂與王袆相交最深,宋濂在《華川書舍記》中提到“濂家芙蓉山之陽,距子充(王袆)之居不二舍而近”[1]71,王袆之子王紳受業(yè)于宋濂;宋濂、王袆、胡翰都曾為戴良作《天機流動軒記》,宋濂在《胡仲子集序》中稱:“濂與先生(胡翰)同師于吳公,相友五十余年,髪禿齒豁矣。見世之士多矣。心之所仰而服菏澤,惟先生?!盵1]644胡翰也稱宋濂為老友。諸如此種不一一列舉。稍后的蘇伯衡、方孝孺、王紳,是婺州文派晚期的主要成員。方孝孺、王紳都是宋濂的弟子。方孝孺雖然是寧海人,但作為宋濂的弟子,受其影響最深,因此,他也被納入婺州文派?!睹魇贰贩Q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內(nèi)爭相傳誦”[12]4020。王紳為方孝孺作《遜志齋稿序》,方孝孺亦曾為王紳作《王氏兄弟字說》《王仲縉像贊》,文集收有《答王仲縉書五首》。蘇伯衡是婺州金華人?!哆d志齋集》中有《蘇太史文集序》《與蘇先生三首》《寄處州蘇平仲先生四首》等,都是方孝孺贈蘇伯衡之文;蘇伯衡也作有《染說》以贈方孝孺??芍?,婺州文派的成員是真正意義上的散文家,他們相互之間有著密切的交游網(wǎng)絡。
次看文學主張。首先,婺州文派以“至文”為最高水準,構建由“群圣人”、孟子、宋代諸儒為主流,賈誼、董仲舒、司馬遷、班固、韓愈、歐陽修、蘇軾等人為支流的文統(tǒng)體系。并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提出“以群經(jīng)為本根,以遷固二史為波瀾”[1]581的思想。其次,婺州文派構建具有哲理氣息的“文氣觀”。他們認為“文主于氣”[4]447,“得其正者其文醇”[1]1868,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提出了“為文必在養(yǎng)氣”[1]2002的觀點。再次,婺州文派在散文理論上提出了“稽經(jīng)以該物理,訂史以參事情”[1]2212的“文史觀”。他們注重“紀事之文”的創(chuàng)作,強調歷史散文“記善惡以志鑒誡”[2]458的史學功能。最后,婺州文派在散文理論上注重散文與現(xiàn)實的關系,表現(xiàn)出事功主義傾向,提出了“文用觀”。在注重具有“明道立政”[15]358功能的“至文”的同時,又提出“垂世立教”的散文思想,強調服務于社會現(xiàn)實、政治的“適用之文”。
再看文學風格。婺州文派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一脈相承,表現(xiàn)出相近的整體風格。柳貫“文章軌度則出于方鳳……原本經(jīng)術”[7]58,并表現(xiàn)出“涵肆演迤,舂容紓余”[4]1204的風格;黃溍“文辭布置謹嚴,援據(jù)精切,俯仰雍容,不大聲色”[16]4198;吳萊的散文也展現(xiàn)出“嶄絕雄深”[16]4190“雄宕有奇氣”[1]2269的風格;宋濂“辭韻風裁,類夫柳、黃二公”[1]2724,并呈現(xiàn)出“雍容渾穆”[12]3784的文風;王袆之文“雍容俯仰,如冠冕珮玉”[2]749;戴良作文“典實嚴整,則得之于柳先生者也??b密明潔,則得之于黃文獻公者也。而又加之以舂容豐潤”[1]916;胡翰之文章“多得二吳遺法”[7]12,“出言簡奧不煩,而動中繩墨,如夏圭商敦”[1]644;方孝孺則“為文章雄邁醇深”[15]891??芍?,婺州文派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一脈相承,呈現(xiàn)出醇厚雄渾的整體風格。
正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流派”詞條所強調:“一般有一定的組織和結社名稱,有共同的文學綱領,公開發(fā)表自己的文學主張,具有鮮明的作家作品,與觀點不同的其他流派進行文學論戰(zhàn)。但是這些還只有文學集團的意義,只有進而在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上形成了共同的鮮明特色,這才是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盵17]327婺州文派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呈現(xiàn)出醇厚雄渾的整體風格,是“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