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高質量的班級生活離不開高素質的家長,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對家長是否是教育對象、家長會是否是實現(xiàn)家長教育的方式、家長教育是否是私意教育等都還存在著多種看法。為此,班主任應重視良好家風的培育,提升家長的責任意識與教育能力;應賦權增能,增強家長的自我效能感與教育自信;應摒棄“班級中心主義”立場,合理引導家長的教育愿景。
【關鍵詞】班級生活;家庭教育;教育能力;班主任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87-0038-05
【作者簡介】張聰,東北師范大學(長春,130024)教育學部副教授,教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德育、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哲學。
高質量班級生活的型構過程,不僅是學生獲得全面成長的過程,也是家長獲得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沒有家長的支持,班級生活難以實現(xiàn)高質量型構。反之,班級生活缺少了對家長的同步教育,也就難以實現(xiàn)對學生的持續(xù)性引導。正如習近平在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上所指出的那樣:“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圩??!彪m然家長教育始終作為一個隱性問題而存在于班級生活型構過程之中,但深度研究并高質量地型構班級生活,班主任就必然要挖掘家長何以獲得教育、家長教育緣何陷入困境等一系列現(xiàn)實性問題背后的原因。
一、高素質的家長:高質量班級生活的核心要素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這份報告中指出:“小學教育(中學教育也有這種情況)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jié);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xiàn)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1]這段著名論述闡明了兒童生活的重要意義與現(xiàn)實處境。其實,生活是一項極為復雜的人類生態(tài)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每個人既需要不斷滿足自身存在與發(fā)展的基本資源,也需要與他人持續(xù)開展合作、競爭等多樣態(tài)的交往。因此,人類自身的生活就變得越來越復雜。班級生活也是這樣。正是因為有了幾十名學生的存在,十幾名任課教師的保障,班級生活才能得到有序開展。但是,作為班主任或者普通教師,始終不能忘記的是這幾十名學生并不僅僅代表其自身而生活在班級之中,同時也代表幾十個家庭而表征著來自不同家庭的文化印痕。從這個角度看,學生在班級生活中能和諧相處,其實也反映出幾十種家庭文化的和諧共生。而對學生的家庭文化觀念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關鍵他者是家長。高素質的家長,正是隱藏在班級生活背后的巨大動能,成為高質量班級生活的核心要素。
1.家長的積極支持是學生融入班級生活的基本保障。
學生融入班級生活,最初一般并非是主動而為,而往往需要家長的鼓勵與推動。例如,家長通過自身條件鼓勵學生融入班級生活,并主動為班級提供物質支持、資源供給,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積極幫助教師解決各種難題等。這些都能夠充分反映出家長對高質量班級生活型構的情感期待,也往往在無形中影響了學生在班級生活中的成長體驗。反之,如果家長總是埋怨班主任或者任課教師,總是對班級內(nèi)的個別學生及其家長不滿意,那么長此以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也不會是樂觀向上的。因此,來自家長的積極支持,能夠切實保障學生成功融入班級生活。
2.家長的主動建構是班級生活持續(xù)提升的關鍵動能。
高質量班級生活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反復打磨、逐漸實現(xiàn)的。家長的主動建構,不僅能夠填補班主任、學生對于班級生活理解的偏差,而且也能夠為班級生活獲取諸多難以預想的發(fā)展契機。例如,青島的一所初中學校計劃開設班級課程,有些年輕班主任煩惱不已,不知如何開展。令班主任沒有想到的是,有位家長主動請纓,要求講授“啤酒的釀造”一課,因為這位家長是青島啤酒廠的工程師;有位家長主動帶領學生練習沙灘排球,因為這位家長是青島市排球協(xié)會的骨干......班主任沒有想到這些家長身上居然潛藏著這么多豐富的資源,更沒有想到家長會主動融入班級生活,以不同的方式、多樣的視角切實營造班級的豐富生活,進而助推高質量班級生活的型構。從這個角度看,家長的主動建構理應成為班級生活持續(xù)提升的關鍵動能。
二、高水平的家長教育:實踐誤區(qū)及其后果
家長教育不是班級生活高質量型構的“附屬品”,而應成為其應有之義。然而在實踐中,高水平的家長教育卻總是陷入諸多實踐誤區(qū),容易對班級生活造成一些不良影響,值得深入思考。
1.家長是需要被教育的對象嗎?
在班級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個別班主任對家長“指責”甚至“訓斥”。在班主任面前,這些家長像做錯事的孩子一樣低下了頭。實際上,家長之所以在班主任面前“低頭”,正在于班主任始終能夠指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各種不足,并更加“成功地”將責任轉嫁給家長。家長對于這類問題往往無言以對,繼而出現(xiàn)一些尷尬局面。在這幅教育畫面中,家長成為需要被教育的對象,而班主任則成為高高在上的教育者。這個過程似乎比較符合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強調(diào)教師地位的重要性。然而,家長僅僅是需要被教育的對象嗎?家長是否可以對孩子進行自主性生涯發(fā)展設計?是否可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夢想?事實上,在教育權方面,班主任和家長一樣,都具有明確的教育權,但二者的實施空間、范圍不同。班主任的教育權適用于學生的在校行為,適用期為學生在校期間,而家長的教育權則適用于學生的在家行為,適用期可以擴展至學生成長的一生。遺憾的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二者常常混為一談,以至于很多班主任無法充分地認清自己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家長也往往因孩子在班級中出現(xiàn)某些問題而陷入了被動的境地。嚴格地講,家長并非是需要教育的對象,而是需要被理解、被關懷的對象。因為對于很多不懂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基本常識的家長來說,對孩子的教育無異于“摸著石頭過河”,一些彎路、誤區(qū)難免存在。而這就需要班主任理性認識家長在親子教育方面的局限性、現(xiàn)實性,鼓勵、支持和引導家長開展正確的親子教育,這具有重要價值。同時,班主任更應充分意識到,家長并非是被教育的對象,從家長那里,班主任可以獲得學生成長的許多重要信息,而且也能夠從側面了解家長成長的過程,獲得自身專業(yè)成長的動能。而這正是家長教育理應得到關注的主要原因。
2.家長教育的形式僅僅是家長會嗎?
一談到家長教育,很多班主任都會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對家長的教育”,甚至會想到對家長進行集體教育的常見方式是家長會。于是,一些班主任將家長會開成了“對家長進行教育的大會”,希望借助家長會實現(xiàn)對家長的全面教育。其實,這正陷入了一種家長教育的誤區(qū)。家長會應是為了學生成長而召開的會議,重點解決的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雖然參加會議的是家長,但會議更多時候關注的卻是孩子。作為班主任,需要明確:家長會僅僅是邀請家長參與學生成長的一種方式,但并非是家長教育的全部。
從班主任與家長溝通的角度說,當前的家長會的確在形式、內(nèi)容與效果等方面存在諸多弊端。很多中小學班主任要么與家長溝通過少,不了解家長的教育心態(tài),無法精準、及時地解決家長的教育困惑;要么僅僅借助微信等線上方式與家長溝通,難以有效把握家長自身的教育過程,家長也難以獲得教育。家長會是集中解決學生成長問題的重要平臺,但這個平臺卻存在諸多不足。例如,它忽略了對家長的個別教育。家長會這一集體會議方式不利于深入了解不同家長的需求,不能對家長予以有效的教育引導;降低了對家長教育的實效性。很多家長誤以為能夠從家長會上獲得有關自己孩子的相關信息,但開完會后仍然不知所措。因此,開展行之有效的家長教育不能僅僅通過家長會來進行,還要創(chuàng)設多種溝通形式去引導家長的教育行為。
3.家長教育都是私意教育嗎?
“家長都護著自己家的孩子”,這是很多教師常說的一句話。在班級生活中,每個學生都受到來自家長的關愛。家長的確在很多方面袒護自己的孩子,即便是孩子的錯誤行為、荒謬話語,他們更多時候也會予以諒解。然而,學校、班級所彰顯的公共教育“不是個人或家庭追求實利和私意的工具,而是以培養(yǎng)超越私意和私欲的社會良知、社會責任以及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作為其教育目標,它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公眾或者說培養(yǎng)平等的公民”[2]。這是班級生活與家庭生活的重要不同之處。家長如果僅僅偏袒自己的孩子,那么在公共生活中容易損傷其他孩子的切身利益,進而有損班級整體的利益。很多班主任找家長溝通時往往只談學生的問題和缺點,而這也容易造成家長與班主任之間的隔閡,甚至出現(xiàn)家長不愿意接聽班主任電話的尷尬局面。然而,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是私意教育嗎?換言之,家長都是自私的嗎?在對家長進行教育的過程中,班主任不能僅僅看到家長對自己孩子的私意教育,而且要看到家長對孩子開展公意教育的重要價值與深遠影響。更何況,的確有很多家長以身作則,鼓勵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家庭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附庸,家長也不是班級生活的“侍從”,家長應成為班級生活的積極建構者、引領者。遺憾的是,當下很多教師都失去了對家長應有的尊重,失去了對家庭教育應有的敬畏。孩子屬于班級,但更屬于家長。這并不是一種價值判斷,而是一種事實判斷。如果教師沒有看到這一事實,高質量的班級生活型構就無從談起。
三、“家長也要接受教育”:從理念轉向行動
“家長也要接受教育”,這是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一句話。實際上,這句話充分表達出教師對家長的教育期待。然而,家長在學歷水平、文化教養(yǎng)、教育觀念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理性認清并切實解決這些不足成為當前家校溝通的重要內(nèi)容,也成為型構高質量班級生活的應有之義。
1.培育良好家風,提升家長的教育責任與教育能力。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良好家風是涵養(yǎng)正確人生價值觀的重要方式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nèi)核”“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jīng)濟社會如何發(fā)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讓家長接受教育”。讓家長接受教育,不是指讓家長走進學校,重新開始學習,而是要讓家長在行動中逐漸改變自己。通過良好家風的塑造,家長不斷改變自身的教育觀念,這對班級生活的高質量型構有著重要的意義。
同時,家長所具有的資本也能夠對營造良好家風、推動學生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將資本劃分為經(jīng)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關系資本等不同類型,并指明了不同社會階層的家長依靠其自身資本優(yōu)勢能夠推動子女教育獲得成功,進而完成社會地位的再生產(chǎn)。例如,從文化資本來看,家長的教育學歷、文化品位以及個人閑暇時間等都會深刻地影響孩子的成長。具有高學歷的父母,總是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的成長,這種學歷資本所衍射出的光環(huán)推動著家庭文化品位的提升。而學生將這種個體的家庭文化經(jīng)歷帶到班級生活之中,能產(chǎn)生積極的行為反饋與文化輻射。因此,切實發(fā)揮家長的資本優(yōu)勢,不僅能夠深刻影響學生的成長,也會推動班級生活朝著積極有利的方向發(fā)展。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夸大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能力與范圍,不能事事都求助于家長,而是要“理性認清家長參與班級生活的限度與邊界”[3]。
2.賦權增能,強化家長的自我效能感與教育自信。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家長事實上并沒有充分意識到家庭氛圍、家庭結構以及家長自身行為模式等帶給孩子的深遠影響。”[4]這樣的家長更難以發(fā)揮自身的教育影響。對于很多在物質、文化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資本的家長來說,積極參與班級生活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更愿意將這些家庭資本置于班級公共生活之中,以促進孩子的長遠成長。然而,一些不具備優(yōu)勢資本的家長卻處于不利處境中。為此,在高質量班級生活型構的過程中,班主任有必要鼓勵那些相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家長積極參與班級生活,邀請他們與那些具有優(yōu)勢資本的家長一同參與班級的運動會、聯(lián)歡會等公共活動,引導這些家長就有關學生成長的各種話題進行深度交流,切實增強其教育參與的效能感。通過賦權增能,不斷提升家長的教育自信,讓家長進一步明確自身所具有的教育權利、義務、責任等,使其能夠“自我賦權”,在教育行動中實現(xiàn)自我肯定,從而完成良好的自我教育,更好地參與班級生活。
3.摒棄“班級中心主義”立場,合理引導家長的教育愿景。
家校合作并非是單向的溝通過程,而是雙方合作、互動的教育過程。在中小學班級中,很多班主任秉著“班級中心主義”的教育立場與家長溝通,凡事都以班級為重,忽略了很多重要的過程性資源。從表面上看,班級作為
“教育中心”這種觀念并沒有錯,因為班主任的職責正是要管理好自身所屬的班級。但在與家長、社會進行交往時,過度的“班級中心主義”立場往往抹殺了相關他者的正當教育訴求,切斷了班級與家庭、班級與社會之間原有的教育鏈接。學生成長所天然具有的家庭—學?!鐣逃苍凇鞍嗉壷行闹髁x”面前失去效用。對于家長而言,自從將孩子送進班級的那一刻開始,家長也就多了一種牽掛,生活、學習乃至未來等都需要進行適時調(diào)整??梢哉f,家長都會有自身的教育期待,也愿意為孩子的教育付出更多的努力,而這顯然需要得到班主任的關注、理解與支持。遺憾的是,堅持“班級中心主義”立場的班主任往往不顧及班級幾十位家長的教育訴求,忽視了家長的個性化、差異化的教育愿景,而對家長進行整齊劃一的集體教育。為此,班主任需要對家長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幫助家長細致分析他們的教育行為、教育目標與教育訴求等,與家長建立更為緊密的家班合作關系。同時,班主任應切實摒棄這種過度的“班級中心主義”立場,主動重構自身的教育觀念,“打破對自我教育專業(yè)人員與機構的定位與理解”[5],積極了解家長的教育期待,在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上,與家長密切配合,完成對學生的全面教育。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班級生活的多樣化、高質量開展,而不是讓班級生活只發(fā)出一種聲音、追逐一種趨向。
【參考文獻】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2.
[2]劉煜.家長資源論:遮蔽的不平等與幼兒園教育的公共性危機[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6):56.
[3]姚巖.家長教育參與的階層差異[J].中國教育學刊,2019(4):42.
[4]張聰.無欺凌班級建構:班主任的難為與能為[J].教育科學研究,2019(4):76.
[5]李艷,李家成.學校教育視域中的家長參與——研究范式、取向與反思[J].教育學術月刊,201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