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彬
唐右領軍衛(wèi)銅魚符(右圖) 濟南市博物館藏
戰(zhàn)國辟大夫虎符(左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騎馬的白袍胡官 出自唐·閻立本《 職貢圖》
明代 象牙笏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藏
商代 墨玉笏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墨玉圭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上一期我們看了《步輦圖》右邊的唐太宗和宮女們,本期我們看左邊的人。
左邊有三個人。三人中最右邊這位紅衣人,可能是鴻臚(lú)寺的官員。鴻臚是什么意思呢?古代舉行典禮時,會有主持儀式的人宣讀和引導行禮程序,稱為“贊”。鴻臚就是大聲傳贊、引導行禮的意思。鴻臚寺就是掌管禮儀、接待外賓這類事務的機構,其職能包括安置入唐的吐蕃使者,供給他們飲食和衣飾等。
再看這位官員的紅衣,準確地說,是圓領缺胯紅袍。所謂缺胯,就是衣袍下擺兩側開叉,一直開到腰胯處。缺胯袍源自胡服,這也反映出唐朝服飾文化的開放與交融。在紅袍的一側,自腰帶垂下一個白色物,那是“魚袋”。魚袋里裝著“魚符”?!胺笔枪糯鬟_命令或調動軍隊的憑證,多做成動物形狀,常為虎形,因而稱為“虎符”。唐朝時,唐高祖李淵正式將“符”統(tǒng)一改為“魚符”,作用不限于調動軍隊,還是高級官員的身份象征、進入宮門的身份憑證等。怎么用呢?一符分為兩半,有關雙方各執(zhí)一半,使用時兩半符合,就驗證可信。請你注意看本文唐朝銅魚符的照片,一半符有陽文凸起“同”字,另一半符是陰文凹陷的“同”字,將兩半魚符合并在一起查驗,就是“合同”。
紅衣官員手持白色條狀物,一般認為是笏板。笏是大臣上朝時的“記事板”,為便于記憶,他們用笏板做簡單筆記。一種用法是,將事項寫在“笏紙”上,然后再貼在笏板后面。笏的材料,有玉、象牙、竹片幾種。不過,比起笏來,此人所持,似乎更像圭。圭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禮器。各時期圭的樣式略有不同,用途也有多種。其中一種用途,是用于皇室定親、聘女。
最后我們來看紅衣官員的長相。他長著濃密的絡腮胡子,有專家將他與據(jù)傳閻立本畫的《職貢圖》中的白衣胡人比較,認為兩人“形貌幾乎一致”,推測紅衣人很可能是任職于鴻臚寺的西域胡人。我仔細對比后認為,二人臉型的確比較相似,但細節(jié)上的差別很大,比如,白衣人頭發(fā)胡須是卷曲的,鼻頭與紅衣人完全不同。請你也比比看吧。
好了,本期就看到這兒。下期我們看《步輦圖》中的關鍵人物祿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