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蓮,李建明,成淑芬,黃至暢
(1.湖南化工研究院 國家農(nóng)藥創(chuàng)制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農(nóng)用化學品重點實驗室,長沙 410014;2.湖南加法檢測有限公司,長沙 410014)
小麥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Sehw.)是一種危害小麥的重要病害,其病原菌屬半知菌亞門鐮孢屬亞洲鐮刀菌。小麥赤霉病是中國小麥生產(chǎn)上的重要病害,且逐年加重,對小麥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影響極大。赤霉病不僅造成小麥減產(chǎn)降質(zhì),其病菌產(chǎn)生的毒素可造成人畜中毒,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目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主體藥劑仍為苯并咪唑類農(nóng)藥、多菌靈及其復配劑。近年來赤霉病的流行和用藥次數(shù)的增多,抗性赤霉病菌株逐年增加[1]。因此,尋求新的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已迫在眉睫[2]。丙硫菌唑是一種新型廣譜三唑硫酮類殺菌劑,主要用于防治谷類、麥類、豆類作物等眾多病害。該劑的作用機制為抑制真菌中甾醇前體——羊毛甾醇或 2,4-亞甲基二氫羊毛甾14位的脫甲基化作用。肟菌酯屬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具有高效、廣譜、保護、治療、鏟除、滲透、內(nèi)吸活性、耐雨水沖刷、持效期長等特性,對抗 1,4-脫甲基化酶抑制劑、苯甲酰胺類、二羧胺類和苯并咪唑類藥劑的菌株有效。將肟菌酯與其他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菌劑制成混劑,可以延緩病原菌抗藥性的產(chǎn)生,擴大抗菌譜、提高藥效,降低用藥量,減少費用。因此,本研究將丙硫菌唑與肟菌酯進行混配,明確較合理的配比,為其開發(fā)提供理論依據(jù)。
98%丙硫菌唑原藥和 96%肟菌酯原藥由湖南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藥劑用DMF溶解,配制成5%乳油備用。
小麥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ehw.)由湖南化工研究院生物測定研究中心保存培養(yǎng)。
丙硫菌唑(編號為 A) 設 100、50、25、12.5、6.25、3.125 mg/L 6個質(zhì)量濃度,每個質(zhì)量濃度設4次重復,另設空白對照。
肟菌酯(編號為 B)設 200、100、50、25、12.5、6.25 mg/L 6個質(zhì)量濃度,每個質(zhì)量濃度設4次重復,另設空白對照。
丙硫菌唑(編號為A)、肟菌酯(編號為B)及二者分別以2∶1、1.5∶1、1∶1、1∶1.5和1∶2混配,設100、50、25、12.5、6.25、3.125 mg/L 6個質(zhì)量濃度。
將5%的丙硫菌唑以及丙硫菌唑與肟菌酯混配制劑配成含有有效成分100、50、25、12.5、6.25、3.125 mg/L的溶液,吸取3 mL藥液,加入冷卻至45 ℃的27 mL PDA培養(yǎng)基中,制成所需藥液濃度為10、5、2.5、1.25、0.625、0.3125 mg/L的培養(yǎng)基平板。將5%肟菌酯和混劑配制成含有有效成分200、100、50、25、12.5、6.25 mg/L的溶液,吸取3 mL藥液,加入冷卻至45 ℃的27 mL的PDA培養(yǎng)基中,制成所需藥液濃度為20、10、5、2.5、1.25、0.625 mg/L的培養(yǎng)基平板。然后從培養(yǎng)7 d的小麥赤霉病菌菌落邊緣制取6 mm直徑菌絲塊,移至各系列含藥培養(yǎng)基上,菌絲面朝下,每處理4次重復。處理完畢,置于28 ℃的恒溫生化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視對照生長情況,采用十字法用卡尺量取各處理菌落直徑(cm),求出校正抑制百分率。
試驗處理4 d后十字交叉測量菌落直徑,計算生長抑制率(%)。
式中:D表示菌落增長直徑;D1表示菌落直徑;D2表示菌餅直徑。
式中:I表示菌絲生長抑制率;D0表示空白對照菌落增長直徑;Dt表示藥劑處理菌落增長直徑。
用“DPS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3.11專業(yè)版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統(tǒng)計,求出回歸直線、EC50、相關系數(shù)[3]。根據(jù) Sun&Johnson (1960)的共毒系數(shù)法(CTC)來評價藥劑混用的增效作用,即 CTC≤80為拮抗作用,80<CTC<120為相加作用,CTC≥120為增效作用。
混劑理論毒力指數(shù)(TTI)=藥劑A的毒力指數(shù)×A藥劑在混劑中所占的百分數(shù)(%)+藥劑B的毒力指數(shù)×B藥劑在混劑中所占的百分數(shù)(%)
設置丙硫菌唑和肟菌酯5個代表性混配比例,并對這5個配比液和標準藥劑對小麥赤霉病菌進行毒力測定。結(jié)果表明,丙硫菌唑、肟菌酯及5個配比液(質(zhì)量比分別為 2∶1、1.5∶1、1∶1、1∶1.5 和 1∶2)的EC50分別為 0.55、0.72、1.01、0.86、1.08 mg/L (表1)。
根據(jù)孫云沛共毒系數(shù)計算辦法[3]對測試結(jié)果進行分析,結(jié)果表明,丙硫菌唑與肟菌酯復配的共毒系數(shù)為147.93~215.68,丙硫菌唑與肟菌酯質(zhì)量比為2∶1和1∶1.5時的共毒系數(shù)為215.68和205.79,增效作用最為明顯(表2)。
室內(nèi)生測結(jié)果表明,丙硫菌唑與肟菌酯質(zhì)量比為2∶1、1.5∶1、1∶1、1∶1.5和1∶2混配時對小麥赤霉病菌都有增效作用,其中二者以2∶1和1∶1.5的比例混配的增效作用最為明顯,因此可以視2∶1和1∶1.5為丙硫菌唑與肟菌酯混配的最佳配比。
在實驗室條件下,通過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了丙硫菌唑和肟菌酯復配對小麥赤霉病菌的聯(lián)合毒力。丙硫菌唑和肟菌酯以質(zhì)量比為2∶1、1.5∶1、1∶1、1∶1.5和 1∶2復配的共毒系數(shù) CTC分別為215.68、179.55、147.93、205.79和186.85,綜合增效作用考慮,2∶1和1∶1.5為丙硫菌唑和肟菌酯混配的最佳配比。因此,丙硫菌唑與肟菌酯以適宜的比例進行混配,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有推廣應用價值。
表1 丙硫菌唑與肟菌酯混配對小麥赤霉病菌的毒力測定結(jié)果
表2 丙硫菌唑與肟菌酯混配對小麥赤霉病菌的聯(lián)合毒力
關于丙硫菌唑與肟菌酯復配劑對小麥赤霉病的田間試驗結(jié)果如何,尚有待進一步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