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10)
總圖設計的合理關乎建設項目的成敗,是綜合利用各種條件,合理確定工業(yè)(園)區(qū)、工業(yè)企業(yè)及民用建筑物、構筑物及交通運輸設施的平面關系、豎向關系、空間關系及與生產活動有機聯(lián)系的綜合性學科。
民用建筑總圖專業(yè)要系統(tǒng)學習城市規(guī)劃原理、小區(qū)規(guī)劃設計、總圖設計原理、市政工程設施及鐵路、道路、水運等交通運輸設施理論,以及建筑設計、土建工程、環(huán)境工程、工程地質、給水排水等相關內容。
民用總圖是建筑功能實現(xiàn)的一部分,建、構筑物在用地中的平面位置及豎向標高需在總圖中完成,建筑周邊的場地、道路、建筑物相互平面和豎向關系、消防安全,以及人員外部場地活動空間、地下構筑物與地表場地關系等,都需總圖規(guī)劃實施,場地內及周邊場地建筑場地安全,包括高邊坡、防洪、防澇、地質災害、泥石流等,都需總圖專業(yè)協(xié)調各專業(yè)完成,因此,建筑與總圖平面、豎向關系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
總圖的目標之一是創(chuàng)造穩(wěn)定的場地和建筑地基條件,最大程度簡化建、構筑物基礎施工條件,因此,規(guī)劃布局及豎向對結構專業(yè)的結構形式影響很大,特別是地形復雜、豎向高差較大時,會直接影響結構梁柱斷面。建筑物與邊坡距離、坡高、坡度等會影響結構專業(yè)地震力放大系數(shù)等數(shù)值;地下室頂板覆土厚度變化在1.5~2.2m范圍內對結構配筋影響變化不大,但超出此范圍則配筋明顯變大,結構柱基礎承載力要求也變大。
給排水是滿足建筑使用功能的要件,場地設計合理又是滿足給排水的條件。在復雜場地中,需對建設場地周邊進入本場地的雨水進行排除處理,又需給排水專業(yè)配合將總圖有組織匯集的雨水排除,周邊場地匯水面積形成的暴雨量也需給排水專業(yè)進行計算,場地有最低匯水點時需水道專業(yè)布設雨水管線將場地雨水排除,場地內給排水管位則需總圖平面及豎向排位。
供熱、燃氣、電力、通訊是民用設施必不可少的,總圖專業(yè)起到對這些專業(yè)的室外管線分布位置的調節(jié)作用。總圖要在區(qū)內將各專業(yè)的管線合理布局,既要滿足使用功能要求,又要使管線集中布置,互不影響。
場地初平圖是總圖專業(yè)的一部分。在地形復雜、起伏變化大的情況下,由于不能滿足工程的場地需求,需對場地提前做出場地土方調配,使其滿足使用條件的要求。其作用主要是為復雜地形做最初的平整,一般手段有斷面法、方格網法。場地整平與場地豎向設計相互關聯(lián)。其數(shù)據計算主要通過設計軟件完成,數(shù)據通過人為給定,經不斷調整,最終完成整平結果。場地平整一般來講是訴求場地內土方的平衡,但有外部條件限定(如周邊接入道路標高、場地使用坡度、排水出口位置及標高、河流洪道最高洪水位、最大邊坡、地基基礎埋置深度等)時要在限定條件下綜合判定,最終可能出現(xiàn)場地需棄土或缺土,這樣就應考慮棄土點或取土點位置。
場地初平要考慮的內容較多,是一個綜合的、全面的、取舍的、抓主要矛盾的過程,也是后期場地豎向設計的依據。在設計過程中,需根據場地規(guī)劃布局、功能設置、場地土方量等,采取重點式或連續(xù)式平土方式,也可采取平坡式或臺階式。具體項目可采取不同方式,關鍵在抓住主要問題,找出適合本項目特點的方式。
總平面圖是總圖專業(yè)基本圖紙,其表達的建筑信息量較大,從建筑性質、形式、高度、平面關系、空間關系、周邊關系,到室外景觀環(huán)境、道路交通、活動廣場等。
總平面設計要在滿足規(guī)劃要求的前提下,注意城市整體化設計,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從居住者的角度出發(fā),綜合運用動靜結合、移步換景、枝狀滲透等方式,經濟合理地使用土地和空間,組織豐富的空間序列,滿足多樣化的交通要求,配套完善的服務設施,創(chuàng)造有特色的高品質的環(huán)境。
在規(guī)劃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景觀帶之間相互借景關系,通過滲透,架空、軸線對景手法的應用,使域內各個空間具有景觀均好性。景觀軸線與外圍環(huán)境相銜接、延續(xù),使區(qū)內外分明,又相互滲透。通過流暢的弧形變化,在舒展的空間與豐富的變化中求得統(tǒng)一。
在地形復雜的場地平面規(guī)劃布局前,應根據建筑性質對場地進行整理,在可用地范圍確定后再進行規(guī)劃布局。
場地豎向設計是總圖設計的關鍵,是區(qū)內建筑之間、區(qū)內建筑與外界協(xié)調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場地豎向設計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定的可循方式。
通常情況下,場地內宜比市政道路高出0.3~0.5m,入口坡度考慮在1%~3.5%之間,在標高低點坡度適當放大,高點坡度盡量減小,如區(qū)內坡度較大,可考慮在高點入口處做反坡后即降坡,盡可能減小區(qū)內坡度及高差。區(qū)內場地標高及坡度應從建筑性質及使用功能考慮,如有大型地下構筑物,盡可能使頂板覆土變化較小,使結構荷載均勻。覆土厚度應按綠化要求、凍土深度及排水管線埋設要求考慮,一般地下頂板覆土在1.5~2.5m,對結構影響較小,且可滿足排水管線覆土及景觀土層厚度要求。如地下建筑頂板覆土變化較大,可采用頂標高變化進行調整,但要考慮地下設施的功能要求。場地內坡度可按0.3%~5%考慮,在有地下設施范圍內盡可能用最小值,出地下設施范圍可加大場地坡度。在無地下設施時,可根據場地內建筑形式、特性形成場地坡度。特殊情況下場地局部坡度可小于0.3%或大于5%,但不小于0.2%,不超過8%。在有冰凍地區(qū),道路路面設計時應考慮路面防滑處理措施。但在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場地內坡度不應小于0.5%。在設計過程中,應先對場地進行劃分,再按照坡度要求對場地內道路標高及坡度進行推算,確定道路標高后,道路周邊場地及建筑室外散水標高依據道路標高推算,一般場地和散水標高比道路高出0.05~0.5m,再通過散水標高加建筑室內外高差計算建筑±0.00標高。
管線綜合是保障各項管網設施順利實施的關鍵,其目的是使各類管線合理布局,通暢便捷,在平面位置上不重疊、交叉少,在豎向位置上互相交叉時不碰撞。各種管線與建、構筑物及相互平面位置間距及垂直交叉間距應符合間距要求,可參考《城市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規(guī)范》(2002版)中的要求。
場地內的各類管線應首先考慮采用綜合管溝方式敷設,在有地下室處在地下室內敷設,條件有限時,可考慮主干管采用綜合管溝方式敷設、支管線采用直埋方式敷設,最后考慮全部采用直埋方式敷設。但在濕陷性黃土地區(qū),各種有水管道應采用管溝敷設。一般各種給水管、供熱管、低壓供電線路、通訊線路都可共溝敷設。排污及燃氣管不應進入綜合管溝。綜合管溝內一般下部布置供熱管,中間部位布置給水管,上部布置電力、通訊線路。綜合管溝內管線較多時應采用通行地溝,溝凈高1.8m;1~3個管線時可考慮半通行地溝,溝凈高1.4~1.8m。
綜上所述,總圖設計內容應該包含總平面設計、豎向設計、土方平衡、管網綜合、園林設計等內容,但大部分項目建筑設計只完成了總平面及豎向設計內容,其余部分主要由設備專業(yè)及協(xié)作單位完成。隨著BIM技術應用,管網綜合可通過建筑軟件完成設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