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孟杰
(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孝文化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也是內涵豐富的教育資源,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孝文化資源進行充分挖掘,發(fā)揮其育人等功能,對教育的發(fā)展和增強文化自信都有著重要價值。當前學術界對孝文化的研究已較豐富,思政領域的研究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德育教育中孝文化的價值、作用以及融入方式,孝文化教育與弘揚傳統(tǒng)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融合等方面。本文對孝文化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從情感認同的視角,分析情感認同在孝文化教育中的理論意蘊和作用,探究基于情感認同的孝文化教育育人功能和途徑。
情感認同是人們對待客觀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和心理體驗。情感認同在人的意識形態(tài)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如果某種事物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目的,情感就會發(fā)生積極的認同作用,反之,如果某種事物不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就會產生不接受或排斥的情感認同,甚至是躲避和逃離。理清情感認同的內涵和意蘊,探究情感認同在教育活動開展中的作用,對當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當前,學術界對情感認同并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較為普遍的觀點主要有兩種,即心理體驗說和態(tài)度說。有學者認為情感認同主要指作為主體的人因客觀事物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對其產生的滿意、喜愛以及肯定的態(tài)度,使人們的理性強迫認同轉化為感性的自覺認同,影響著人們的認知、思想及行為。馬克思說:“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庇行袨橐庾R的獨立個體在規(guī)則和法律等外在制度的約束下,可能會對事物進行理性認同或者規(guī)則認同,強迫自己去遵從。但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情感認同之后,不僅是理性上強迫自己去了解和遵從,還會從情感上產生肯定、喜愛、贊同、追求等更為精神和內在層次的認同。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一旦以內在的情感和情緒對某一事物進行感知、了解和接受,即對此事物產生情感認同。
情感認同是一個長期、復雜、動態(tài)的,關注內在心理活動的過程。它代表人們在內心感受中對具體事物和外在環(huán)境及人際關系等內容的一致性和相容性。學術界普遍認為情感認同作為一種心理意識活動對認知和行為有促進作用。在實踐活動中抓住情感認同的特點,努力實現(xiàn)理性認同向情感認同進行轉變,可以最大程度的激發(fā)意識的能動作用。
教育是一種針對人開展技能培訓、知識傳授及理論灌輸?shù)然顒拥男袨檫^程,不論是教育方式、教育過程還是教育目標,都深受情感認同的驅動和影響。在當前社會經(jīng)濟和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成長的當代青年學生,具有個性、獨立性和多樣性等特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與其他學科的顯著不同是,不僅要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思想情感教育,還要對大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應遵循的準則進行積極的引導。情感認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著力把握的目標和方向,以求達到以愛喚醒愛的教育目標?;谇楦姓J同的思政教育更加重視被教育者的內心感受和情感體驗,注重心靈的溝通和交流,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情感認同為基礎和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將使得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更加高效率、高質量,它區(qū)別于一般的理論灌輸和填鴨式教學,是認知認同的進一步深化,也是被教育者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行為認同的情感基礎,它能更有效的促進被教育者將教育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被教育者基于自身情感和實踐體驗,對教育教學內容有了情感認同,這樣的思政教育一經(jīng)形成,將具有更深層、更穩(wěn)定、更長久的影響和作用。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自身正面情緒因素的介入,更容易使人們對蘊含著核心價值取向的事件產生思想共鳴,這要比純粹的理論灌輸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高校在開展孝文化相關的教育活動時,要充分把握新時代青年的成長背景和群體特點,創(chuàng)新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育資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著力于獲得青年學生的情感認同,充分挖掘孝文化在教育中的感恩意識激發(fā)功能、家風家教引領功能以及個人品格塑造功能。
感恩意識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對他人給予自身鼓勵、幫助和關懷等積極行為與態(tài)度表示友好和回報的一種意識,它不僅具有積極的心理學意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學意義。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陣地,高校對于學生感恩意識的培育責無旁貸、任重道遠。
孝文化蘊涵著感恩這一重要內涵,它是感恩父母長輩、親友近鄰的重要基礎和情感之源。孝文化傳遞的是溫情、和諧、其樂融融的景象和信息。高校在進行人才教育和培養(yǎng)的過程中,對孝文化進行充分挖掘,以“孝文化”為切入,以感恩父母為圓心,逐漸向感恩親友、感恩師長、感恩社會和感恩祖國進行發(fā)散,結合時代新特點和被教育者特征,創(chuàng)新運用新媒體開展孝文化教育,有利于激發(fā)青年學生的感恩意識,對青年學生進行高效的感恩教育。除了孝文化帶有深厚的感恩內涵這一重要因素,在具體的教育活動開展中,孝文化教育的方式和目標也具有深厚的感恩意識激發(fā)功能。孝文化教育的開展基于情感認同,運用循序漸進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和引導學生,這種注重情感交流、倡導實踐體驗的教育方式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感恩意識,對學生的心理社會實踐活動以無形的力量進行影響和滲透。
家是人跟人共同生活地方,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個家。千萬個家組成了國,有國才有家。孝文化是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深厚的精神力量,對于助力青年成長成才、建設引領家風家教、形成和諧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圍都具有重要意義。由于計劃生育導致的“1:4”的家庭結構,在信息迅速更替、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青壯年背負著沉重的經(jīng)濟壓力和社會壓力,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沖擊,現(xiàn)代社會代際關系變得愈加冷漠疏離。孝文化蘊涵豐富的家風家教意蘊,不僅包括孝、敬、悌等家風家教觀念,也包括具體的禮儀禮節(jié)知識。在人情日益淡漠的現(xiàn)代社會,家庭規(guī)模日益縮小,傳統(tǒng)的大家族逐漸被“核心”家庭所替代,傳統(tǒng)孝文化中所強調和關注的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重視鄰里和睦、長幼有序等內容隨著時代特征拓展為大范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文化強調個體要善良、寬厚,不僅是對長輩的孝敬、也有妯娌、叔伯之前的和睦友愛。孝文化的弘揚可以增進代際之間的交流溝通,而以情感認同為基礎的孝文化教育更能促進家庭成員不同代際之間的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流?!豆竦赖陆ㄔO實施綱要》中對家庭美德進行了概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互助,傳統(tǒng)孝文化與新時代的家庭美德一脈相承。高校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注重學生的內心感受,鼓勵其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這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
新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公民道德做了基本的規(guī)范和總的概括。《綱要》提出公民道德要把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作為著力點。相較于老版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版本最大的貢獻之一是對“個人品德”進行了二十字的概括:愛國奉獻、明禮遵規(guī)、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孝文化不僅包含孝,它也涉及到與孝緊密相關的信、德、讓,此外注重禮儀禮節(jié)知識的傳授。孝文化中強調尊老敬老、對待長輩謙卑恭敬,這與新時代對公民個人品德的明禮遵規(guī)一脈相承。此外,孝文化中也蘊涵人際交往中的謙虛恭敬、寬容仁愛等優(yōu)良品質和德行,親親愛人、尊師重道等行為是個人品德塑造的重要要求和因素,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道德規(guī)范和準則。孝文化所蘊涵的個人品德塑造功能,不僅反映人的精神面貌,也表現(xiàn)在人的具體行為中。在弘揚發(fā)展孝文化時,要注重對德的教育,即青年學生的個人品格,激發(fā)孝文化的個人品德塑造功能。
情感認同是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孝文化的傳遞不僅要包括孝的傳遞還應涉及為了孝的傳遞,它須是內外相通、深層次、全方位、全過程的。充分挖掘孝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說服力、影響力和延續(xù)力,緊緊圍繞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三環(huán)節(jié),使青年學生能實現(xiàn)從認知到理解,從理解到接納,從接納到踐行,真正內化孝文化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高校在開展孝文化相關教學活動時要基于學生的情感認同,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將孝文化的講授融入課堂教育中,尤其是在教授《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律基礎》類似課程時,將孝文化作為鮮活的教學素材,充分挖掘這一內涵豐富的教學資源。
在進行課堂教育時,首先要注重課堂教育,拋棄傳統(tǒng)枯燥無趣的理論填鴨式教學,選擇正確的情感點、運用生動、鮮活的素材進行新式教學,增強教育內容上的情感認同。具體來講,教師必須要對教學內容的情感點進行選擇,將課堂教學融入學生的情感之中,與學生的情感世界有機融合。不僅要開展關于孝的教育,還應開展為了孝的教育,與時事政治相結合、與大學生生活相貼近、設置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其次,要創(chuàng)新運用新穎的教學方式方法,與教學內容的情感點緊密結合,用情感感染的方式方法開展,創(chuàng)新使用學生熟悉的“微博”、“微信”、“抖音”等“微”媒體和平臺,增強教育方式上的情感認同,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提高教學效果。最后,要注重課內課外的協(xié)同推進,課堂上的傳授固然重要,課外的學習和實踐也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和過程,課內課外協(xié)同推進,更有利于學生以實際行動投入到孝文化學習之中。
開展孝文化教育活動時,應注重營造全方位、多領域的孝文化氛圍,將孝文化融入校園生活,線上線下同步進行,通過日常的滲透和影響,達到深厚持久的教學效果。推動孝文化在青年學生中的傳播與發(fā)展,青年學生在吸收內化孝文化之后,又積極推動其進一步發(fā)展及深化,形成良性互動,從而構建青年學生對孝文化的認知和信心。
首先,可以與學校圖書館聯(lián)合,開設“孝文化”圖文及音影資料專區(qū),舉辦“孝文化”教育的相關講座,開展以“孝文化”為主題的海報、征文、攝影及視頻拍攝比賽等線下線上活動,通過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增加孝文化相關知識內容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曝光率。其次,可以與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聯(lián)合組織開展學孝、行孝、傳孝活動。比如定期舉辦“一封家書”活動,鼓勵學生用傳統(tǒng)的方式與父母溝通,對成長過程中經(jīng)歷原生家庭創(chuàng)傷的學生進行開展心理活動進行疏導。在全校范圍內尋找重陽文化代言人、孝道文化代言人。第三,可以與學校社團、廣播站及自媒體平臺進行合作,大力鼓勵、積極引導、適當干預,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平臺在自己的陣地運用自己的方式宣傳孝文化、孝道精神。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孝文化的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中,更有利于增強孝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說服力、影響力和延續(xù)力,使青年學生能實現(xiàn)從認知到理解,從理解到接納,從接納到踐行,真正內化孝文化這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社會實踐是獲得情感認同的重要一環(huán),青年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真正地去參與,獲得真實獨特的感受,有利于加深對孝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因此,高校要注重將孝文化融入社會實踐。建立孝文化教育基地、重陽文化基地,使之成為學生進行校內校外活動的重要連接媒介。第一,可以建立愛心敬老志愿者團隊,對志愿者團隊進行資金、師資力量的投入,并建立相關規(guī)章制度,提高團隊的專業(yè)性、組織性和紀律性。給青年學生平臺和機會開展孝文化相關活動,如前往社區(qū)、醫(yī)院或敬老院等組織機構開展愛老、敬愛,愛心宣講等活動,學生在此類社會實踐活動中,不僅能提高參與感、也有利于走出校園、接觸社會、更好的了解社會、融入社會。第二,組織學生深入走訪考察孝文化發(fā)源地等相關實踐基地。校外實踐活動開展中,要搞好孝文化的深層研發(fā),成立孝文化研究中心,并定期開展活動,留出研究基金,與相關的學院聯(lián)合,定期進行孝文化的挖掘和研討,為宣傳和弘揚孝文化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孝文化的培育要兼顧個人、家庭和國家三個層次,力爭實現(xiàn)三者的良性發(fā)展和互動。首先,從個人角度出發(fā),以人為主體進行個體知識傳授,個體對孝文化進行吸收和內化,進而促進“愛老尊老敬老”良好家風的形成,良好的家風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其次,從家庭角度出發(fā),以家為單位進行孝文化的宣傳教育,促進代際關系的良好互動,增強家庭中成員個體幸福感的同時,也有利于整個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和踐行。最后,以國家為角度出發(fā),在國家層面、全社會范圍內積極宣傳、推動孝文化的學習,推動個人對孝文化的吸收和內化,也有利于敬老愛老的家風家教形成。三個層面應同時開展,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