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瑤
在浙江省寧波城西、月湖之濱的綠茵深處,有一座古樸的兩層樓閣——天一閣。它飽經(jīng)滄桑、歷經(jīng)磨難,巋然屹立了450多年,它那看似脆弱的木質建筑和其中的紙質線裝書,經(jīng)受住了歲月的侵蝕。它是亞洲地區(qū)歷史最悠久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三大家族圖書館”分別是意大利的馬拉特斯塔圖書館、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圖書館和中國的天一閣。
天一閣
在我國古代,藏書樓多數(shù)是木質建筑,里面的書櫥也是木質的,加上收藏著大量紙質文獻資料,這些都屬于易燃物品,所以許多歷史上曾經(jīng)較有名氣的藏書樓,最后都因為火災而湮沒無聞了。那么在450多年的歲月里,天一閣是怎樣躲過火災屹立至今的呢?
這還要從天一閣的主人——明代兵部右侍郎、藏書家范欽說起。范欽作為一名藏書家,在天一閣設計建造之初,就處處考慮到了防火的重要性。
天一閣中的范欽簡介石碑
首先是選址。天一閣位于范欽家生活區(qū)的東部,與生活區(qū)用一條甬道隔離開來。這條甬道,有點兒像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防火隔離帶,目的就是隔斷生活區(qū)域的火源。
在這條甬道的北側,我們能看到一堵高墻,這墻是天一閣的南墻,這堵墻比生活區(qū)的建筑高了許多,被稱為“封火墻”。如果生活區(qū)著火了,火舌不易躥過高高的封火墻墻體,可以盡量避免天一閣跟著遭殃。
天一閣與生活區(qū)之間的甬道
天一閣南墻
天一池
從甬道走進天一閣的南庭院,院中有一汪碧水,這就是天一池。相傳天一池與寧波的月湖相通,池水終年不會干涸,萬一起火,人們就可以及時從這里取水滅火啦。
接著我們就來到了天一閣。乍看之下,你會想這座兩層小樓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呀!但是細數(shù)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天一閣的一樓竟然有六個開間!要知道一般古代建筑的開間數(shù)多是奇數(shù)—— 一、三、五、七、九個開間,追求的是一種對稱美。那么天一閣的六個開間又是怎么回事呢?
天一閣正面線描示意圖
原來,這是范欽采用了源自《易經(jīng)》中的一句話“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樓六個開間,與地接近,意思是“地六”。二樓是一個大通間,與天接近,意思是“天一”。這也是天一閣名字的由來。在一樓正堂的隔柵和天花板上,還繪有水波紋、水草和水獸等與水相關的圖案。作為一個知識淵博但認知仍然有限的古人,范欽認為這些設計都可以起到以水克火的作用。
天花板上的水波紋圖樣
那么,天一閣能防火真是這些玄妙的說法起了作用嗎?當然不是。天一閣之所以能保存至今,除了以上提到的防火措施,更在于其嚴格的管理制度。
范氏家族一直嚴格執(zhí)行范欽定下的禁止煙火入閣的規(guī)定,直到今天,天一閣的一樓樓梯邊還有一塊“煙酒切忌登樓”的大字禁牌。當然,對于違背這些制度的范氏家族成員,相應地也有嚴厲的懲罰措施。外人來天一閣,也要嚴格遵守天一閣的各項規(guī)定。據(jù)資料記載,清代光緒年間,太守夏閏枝和學者繆荃孫來天一閣觀書,登閣之前也要約定好不能攜帶煙火。
我們邊走邊看,不知不覺地就解開了天一閣450多年不曾遭受火災的秘密?,F(xiàn)在,天一閣的工作人員會通過各種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來保護古籍、提升參觀者的體驗,但是在對古老的藏書樓的保護上,仍然嚴格執(zhí)行著前人的各項規(guī)定。時至今日,天一閣中仍沒有通電,會有專人定期巡邏、進行實地防火演習。工作人員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勞,保證著這座歷史文獻寶庫的安全,續(xù)寫著前人留下的神話。
(指導專家 齊吉祥 李建平)
天一閣博物館目前擁有30余萬卷古籍,4000余件古代書畫,4000余種舊拓碑帖等珍貴的文物藏品。而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豐富的明代地方志、明代科舉錄及明代政書。民國學者趙萬里曾說,天一閣之所以偉大,就在于它保存了明代的一手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