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輝 石小磊 張偉峰 潘潔 肖攀 杜默然
摘? 要:郯廬斷裂帶是大華北地區(qū)一條南北縱貫的活動地震帶,這些地震活動在時空特征上表現(xiàn)出活躍、平靜和遷移這三大特點。在整個大陸區(qū)域內部,強震常常表現(xiàn)出沿著一條活動斷裂帶邊遷移發(fā)生的特點,地震活動期內斷裂帶附近的板塊構或板塊邊界相繼發(fā)生大地震的情況也很常見,因此地震目錄表現(xiàn)出規(guī)律性以及沿斷裂帶遷移的現(xiàn)象。該課題通過分析選取特定段內地震目錄,對該地震活動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從M-T圖、頻度圖和累計頻度、能量釋放曲線、發(fā)震時間間隔、震中遷移等,對華東地區(qū)未來的地震趨勢進行預測。
關鍵詞:郯廬斷裂帶中南段? 地震活動性? 地震學方法? 時空遷移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P315?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2(b)-0063-03
Abstract: The Tan-Lu Fault Zone is an active seismic zone running from north to south in the Greater North China area. These seismic activities exhibit thre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ity, calm and migration in terms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entire continental area, strong earthquakes often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gration along the edge of an active fault zone. During the period of seismic activity, it is also common for the plate structure or plate boundary near the fault zone to have large earthquakes. Therefore, the seismic catalog performance The phenomenon of regularity and migration along the fault zone. This topic analyzes and selects the catalog of earthquakes in a specific section, and conduct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activity. From the MT map, frequency map and cumulative frequency, energy release curve, earthquake occurrence time interval, epicenter migration, etc., the future earthquakes in East China Trend forecasts.
Key Words: The central-south 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Seismic activity; Seismological methods; Temporal and spatial migration
郯廬斷裂帶是一條延伸2 400多公里呈北東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主干斷裂帶,安徽境內發(fā)生的地震主要受郯廬斷裂帶中南段的影響,為了更好地分析總結地震趨勢,該斷裂帶形成于中元古代,地殼斷塊差異運動的接合帶,是地球物理場平常帶和深源巖漿活動帶。為分析29°~37°N、113°~124°E范圍內的地震活動性。
地震成組和遷移規(guī)律分析是地震學的常規(guī)方法,前人學者在20世紀60~80年代,就已經對地震的成組性和遷移性進行了研究,對地震預測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地震活動表現(xiàn)出活躍期與平靜期交替出現(xiàn)的特點,并會沿著斷裂帶朝特定方向遷移。1900—1980年6級以上地震有陸地和海域兩條路徑定向遷移的特征[2-3]。
華東地區(qū)處于南華北塊體與下?lián)P子塊體的交界區(qū)域,地理位置又處于大華北的南部,歷史上發(fā)生的最大地震為1668年山東郯城8.5級地震,自1970年以來華東地區(qū)進入5級以上地震的活躍時段,在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發(fā)生5.7級地震,那么下一次華東5級地震將會發(fā)生在哪里是我們十分關注并且值得研究的問題。該文對華東地區(qū)(29°~37°N,113°~124°E)的地震活動規(guī)律、成組特征和5級地震空間遷移特征進行分析,能夠為該地區(qū)中強地震的地點預測提供幫助,為華東地區(qū)地震學規(guī)律做進一步研究。
1? 郯廬帶中南段5級以上地震地震學方法統(tǒng)計
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1936—1942年這個區(qū)間能量釋放較多。每年地震次數(shù)較平均,最多的一年發(fā)震4次,1960—1972年沒有發(fā)生地震。
從相關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這一時段內5級左右地震較多,震源深度小于5 km較多。從可以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時段內看出地震震中主要延郯廬斷裂帶均勻分布。也可以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時段內地震發(fā)震時刻按小時、按日、按年較均衡。
2? 地震活動時間成組特征和活動狀態(tài)
地震活動的時間成組性主要是指強震活動在某一時段表現(xiàn)為密集式活動,或呈叢集式活動,地震活躍幕就是根據(jù)地震成組活動的特征來劃分。第一幕地震水平較高,為大釋放階段、最大震級為7.0級且地震次數(shù)最多、能量釋放最大。第二幕在第一幕最大震級7.0級釋放后,相隔11年開始,第二幕最大震級為5.5級,且地震頻度最少,為剩余釋放幕。1937年開始直到1948年結束。而后間隔15年開始第三幕,第三幕的地震震級和次數(shù)明顯高于第二幕,為15次、其中最大震級為6.2級,最小震級為5.0級,為大釋放幕。而后相隔8年后再次開始第四幕、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間的5.7級地震標志著第四幕的開始。從研究得出,目前華東地區(qū)的地震活動水平處于第四活躍幕的初期,從總體釋放水平來看目前的地震活動狀態(tài),可以預測未來幾年的震級水平可能為6級左右。
3? 華東5級以上地震時間特征分析
從華東地區(qū)1900年以來4個活躍幕的空間分布情況來看 ,第一個活躍幕地震個數(shù)最多,震級最大,僅有28次,為大釋放幕。第二幕地震相對較少,僅僅有5次地震,為小釋放幕、第三幕地震記錄明顯上升達13次、且震級增大,為大釋放幕。第四幕從2005年開始,最近一次地震為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級地震。
4? 華東5級以上地震空間成組特征
如果相鄰的2次以上地震震中距在150 km范圍內認定是成組地震,則:第一幕28次5級以上地震中有3塊是成組區(qū)域分別是蘇魯皖交界、南黃海和皖中西部。第二幕,地震次數(shù)較少共4次地震、位置依然是蘇魯皖交界、南黃海和皖中西部3個地方。第三幕13次地震中,成組區(qū)域有2塊,分別是南黃海和蘇皖交界南部。第四幕剛剛開始、只發(fā)生2次。目前統(tǒng)計的地震成組率不高,未來幾年需運用更多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重點關注華東5級以上地震是否會發(fā)生在蘇魯皖交界、南黃海和皖中西部和南黃海。
5? 郯廬帶中南段5級以上地震沿斷裂
地震遷移是地震活動規(guī)律的一種特征。不同研究對象所得規(guī)律不同,成因也有差異。郯廬斷裂帶作為華東地區(qū)最重要的一條地震斷裂帶,在地震活動上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遷移特征。尤其是斷裂帶中南段表現(xiàn)出新構造活動,因此對中南段的地震學規(guī)律研究更加緊迫。
1900年以來,華東地區(qū)郯廬帶中南段5級以上地震在遷移規(guī)律上呈現(xiàn)自南向北的有序遷移的現(xiàn)象,具體見圖2,從江西九江-安徽霍山-安徽六安-安徽固鎮(zhèn)-山東蒼山-江西瑞昌,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山東蒼山看作是地震活動的第一輪遷移,第一輪6次地震的遷移時間間隔7~25年不等,遷移距離0~210 km不等。山東蒼山和江西瑞昌相隔10年,而瑞昌5.7級地震發(fā)生至今已有15年的時間,該省霍山窗開窗,小震活動密集,未來是否會發(fā)生5級以上地震仍需我們持續(xù)跟蹤研究。
6?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華東地區(qū)郯廬帶中南段地震活動帶的成組和遷移規(guī)律以進行分析,結果表明:(1)1900年以來華東地區(qū)存在4個地震組(活躍幕),目前第四幕剛剛開始,值得密切關注。(2)1900年以來華東地區(qū)郯廬帶5級以上地震存在自南向北定向遷移特征,2005九江-瑞昌5.7級地震是否為第二輪地震活動的起點,該地震發(fā)生后未來郯廬帶中南段,尤其是安徽省是否會延續(xù)地震遷移規(guī)律為下一個5級地震的發(fā)生地點仍值得我們思考。(3)華東地區(qū)郯廬帶中南段5級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皖中西部、蘇魯皖交界、魯豫皖交界和南黃海地區(qū),此后5年左右時間段內需密切跟蹤關注皖中西部和蘇皖交界南部地區(qū)。
參考文獻
[1] 亞茹,王想.首都圈地區(qū)Ms≥5.0地震時空演化分析[J].震災防御技術,2018,13(2):381-387.
[2] 陜恒浩.近20年陜西省地震時空分布特征[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9(7):56-57.
[3] 張麗曉,張磊,閆俊崗,等.晉冀蒙交界地區(qū)中小地震視應力時空分布特征[J].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2019,40(4):28-36.
[4] 孫云強,羅綱.青藏高原東北緣地震時空遷移的有限元數(shù)值模擬[J].地球物理學報,2018,61(6):2246-2264.
[5] 趙根模,吳中海,劉杰,等.印度-歐亞板塊碰撞變形區(qū)的大地震時空分布特征與遷移規(guī)律[J].地質力學學報,2019,25(3):324-340.
[6] 何付兵.南口-孫河斷裂幾何學、運動學特征及與地裂縫關系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