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的文學(xué)課·莊子

    2020-01-15 04:17:23戴燕
    書城 2020年1期
    關(guān)鍵詞:老子莊子孔子

    戴燕

    莊子畫像

    一、莊子這個人

    要在春秋戰(zhàn)國的學(xué)者中,選一個對中國文學(xué)影響最大的人物,那應(yīng)該是莊子。

    莊子這個人,最早見于漢代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傳后面,附有莊子的事跡。為什么附在老子后面?因為雖然莊子的學(xué)問淵博,但根本上還是屬于老子這一派。

    那么,老子的學(xué)說是什么?《史記》說老子之學(xué),是“以自隱無名為務(wù)”。而要知道“自隱無名”是怎么一回事,首先要知道孔子。

    《史記》〔漢〕司馬遷撰中華書局2014年版

    司馬遷非常尊重孔子,因為孔子生在“周室微而禮樂廢”的時代,卻不放棄對夏商周以及更早各個時代禮的鉆研,編了很多書,教了三千弟子,“可謂至圣”。孔子對禮也就是傳統(tǒng)的制度文化特別重視,其中,他最欣賞的又是周禮,而周禮的核心,表現(xiàn)在政治上,就是要執(zhí)行君臣父子那一套,夫婦長幼都要嚴(yán)格區(qū)分??鬃幽贻p時,司馬遷說他曾向老子去請教禮的問題,大概因為老子是周藏書室的管理者,有這方面學(xué)問,但他在老子那里卻碰了一鼻子灰。老子不僅坦率地告訴孔子,他感興趣的那一套,“其人與骨皆已朽矣”,君子不應(yīng)該抓著過時的東西不放,同時也直言,看不慣孔子身上的“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這一番數(shù)落,讓孔子明白了老子和自己不是一路人,“道不同不相為謀”,他客氣地說,老子是“乘風(fēng)云而上天”的龍。

    這是《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所寫在孔子對照下的老子。司馬遷在《孔子世家》里寫孔子,在家里沉默少語,可是到了宗廟朝廷卻能侃侃而談,一進(jìn)公門便鞠躬如也,聽說有國君召見,連車都顧不上坐,迫不及待地就跑過去。他的這些表現(xiàn),大概就是老子說的“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就是有太多世俗雜念,太功利,經(jīng)常為此失態(tài),不怎么斯文。而老子則是對于宇宙的變化、歷史的興衰看得很多的人,世事洞明,他反而覺得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也不是那么重要,個人應(yīng)當(dāng)選擇在歷史中超越、在現(xiàn)實中隱身。他看到周的衰敗無可挽回,便留下“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飄然離去,成了一個“隱君子”。

    在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里,有“無名天地之始”“圣人處無為之事”“功成而弗居”這樣一些內(nèi)容,強(qiáng)調(diào)“無”是宇宙的本原、時間的開始,只有“無為”“不言”,才能回到原初。突破現(xiàn)世所有的規(guī)定,而回到原初,這是老子的理想,所以,司馬遷總結(jié)老子的學(xué)說,就說是“無為自化,清凈自正”,是“自隱無名”。司馬遷還說,世上凡是追隨老子的人都不贊成儒學(xué),反之亦然,莊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莊子是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做過漆園吏。司馬遷講了他這樣一件事情:楚威王聽說莊子人不錯,便以重金聘他為相,然而莊子說,相的位子很高,利益也大,但我寧愿處于窮困骯臟之地,自由快樂,不受約束,我這人一輩子都不想當(dāng)官!司馬遷寫莊子這個人,只寫了這么一件事情,這件事,還是從《莊子》這本書里來的。《莊子》這本書,有些是莊子寫的,有些是同他思想接近的人寫的,其中的《列御寇》說:“或聘于莊子,莊子應(yīng)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叔。及其牽而入于大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這里面說得很清楚,莊子推掉重金之聘的理由,是他想象自己就像一頭被選中的牛,要被拿去當(dāng)祭祀用的高級犧牲品,他想與其被光榮地牽進(jìn)大廟,剩下死路一條,不如不接受這份榮耀。司馬遷選了這么一個故事來介紹莊子,是要說明莊子的處世原則,與老子一致,也是自隱無名,聽?wèi){自然。他們都不像孔子及其儒學(xué)弟子那樣有入世的決心,并且百折不撓,不惜被人看成“喪家之狗”。

    莊子生活在戰(zhàn)國中期,宋將要亡國的前夜。宋是周滅殷之后,由殷人后裔建立的。殷有過燦爛的歷史、文化,春秋時代的宋人在回憶自己祖先的時候,還會歌唱“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邦畿千里,維民所止……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對于殷王朝的初建,懷著強(qiáng)烈的自豪感,又或是對周朝時的宋武公“奮伐荊楚”,而依然有威力,令南方荊楚之地的人“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充滿了懷念之情。宋襄公時代的宋國,仍是“春秋五霸”之一,他與楚人打仗,固守著“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的老派人規(guī)矩,結(jié)果被打敗,他自己也受了傷,還因此遭到宋人的紛紛批評。這件事,足以說明宋襄公是個教條的、不知變通的人,可是同時也可以看出他在楚人面前,仍然想要維持“亡國之余”也就是他殷人后裔的面子,似乎修養(yǎng)的重要性,超過了勝負(fù)。

    《莊子》〔清〕王先謙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也許是宋人的這個緣故,《莊子》一書談到宋以及宋人的地方很多,很有一些維護(hù)的意思,當(dāng)然,這些宋人與兩三百年前的宋襄公已經(jīng)不同,不固執(zhí),能變通。比如在《逍遙游》里,就能看到三種宋人的形象。第一種是宋國的學(xué)者宋鉼,莊子表揚(yáng)他,稱他雖未達(dá)到列子“御風(fēng)而行”的程度,可是心胸之大,已經(jīng)能榮辱不驚。第二種是戴著漂亮禮帽跑到南方越去的宋人,莊子說宋人看見越人都是斷發(fā)文身,馬上就領(lǐng)悟到禮帽在這里已經(jīng)不能代表一種文明。第三種是擁有護(hù)膚藥品發(fā)明權(quán)的宋人,莊子說他們因為有辦法不皸手,世代從事漂洗行業(yè),可是當(dāng)有人愿意花高價買他們的方子,他們也不吝惜,馬上賣出去。這三種宋人的形象,都與宋襄公不同,他們既脫俗又隨俗,與時俱進(jìn),隨遇而安。

    在《山木》中,還講到一個宋人。這個宋人是開旅館的,他有兩個妾,一個漂亮一個不漂亮,他愛不漂亮的。有外來客人問他這是什么道理,宋人回答說,美丑是她們自己的事,跟我不相干,“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腿吮凰@種超然的態(tài)度感動,回去以他為例教育弟子說:“行賢而去自賢之心,安往而不愛哉?”意思是做好人而不自我吹噓,走到哪里會不受人尊敬呢?

    孔子曾說:“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保ā墩撜Z·八佾》他認(rèn)為在宋國,已經(jīng)看不到什么殷的文化遺跡。這說明時代確實變了,宋是殷的后代,卻已經(jīng)與殷有了文化斷裂。所以,到莊子的時代,他講到的宋人,沒有誰還像宋襄公那樣?!肚f子·列御寇》寫到有一個人去見宋王,得了十乘車,向莊子炫耀,莊子教訓(xùn)那個人說:宋國的水很深,你見宋王時,他正打瞌睡,等他醒來,你再看自己會不會被碾得粉碎。

    二、莊子的學(xué)說

    按照老子的說法,“柔弱勝剛強(qiáng)”,“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是策略上的以退為進(jìn)。與老子一樣,莊子主張超脫、超越,但也不是逃避,不是示弱。

    《墨子》方? 勇譯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

    莊子生活的時代,據(jù)司馬遷說,正是“天下方務(wù)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以攻伐為賢,就是武力至上,武力至上,就要“富國強(qiáng)兵”,富國強(qiáng)兵,就要不惜一切代價追求高效益,即如梁惠王,凡事只問:“何以利吾國?”而在莊子這派學(xué)者看來,這個極端功利的時代,還存在有一個極大隱患,就是“天下大亂,圣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也就是說,因為失去了一個大家都認(rèn)可并且愿意遵循的秩序,是非標(biāo)準(zhǔn)沒有了,道德底線也沒有了,人人都只顧自己的利益,沒辦法建立共識,這才是最麻煩的事情。

    “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這不僅是老子莊子、孔子孟子,也是墨子、荀子等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士人學(xué)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對于各個方面的失序、崩潰,他們都在檢討、爭論,也都努力提出自己的救世方案。被孔子視為理想模型的,自然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周王朝,“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孔子一生都在奔波等待著被征聘的機(jī)會。不過,當(dāng)衛(wèi)靈公找孔子,問他打仗的事情,他又馬上表示:“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xué)也?!钡诙炀透鎰e了衛(wèi)國。孟子是孔子的再傳弟子,他“言必稱堯舜”,也是希望能利用古代的政治遺產(chǎn),來敦促當(dāng)政者“施仁政于民”,以獲得天下之民的真心擁戴,而不是粗暴地靠殺人“定天下”。

    墨子不贊成儒家提倡的恢復(fù)禮樂制度,他覺得過分講究禮,既繁瑣又浪費,因此,他主張“節(jié)用”,既節(jié)約財政,也節(jié)省勞力。他又要求“非樂”,禁止王公大人在鐘鼓琴瑟方面過度鋪張,而將注意力放在解決“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的社會問題上。但是,他更強(qiáng)調(diào)“非攻”,認(rèn)為戰(zhàn)爭令“百姓死者,不可勝數(shù)”,亦令“喪師不可勝數(shù)”,即使得到短暫勝利,也屬于“不吉而兇”。他分析認(rèn)為諸侯國之間的這種攻伐,是緣于“不相愛”,都是愛自己的國家而不愛異國,并且要靠攻擊異國來牟利,所以,他提出“兼愛”,要天下人都相愛,包括“強(qiáng)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以避免怨恨情緒滋長,帶來武力沖突。

    老子當(dāng)然也是反對武力攻伐的,他說“兵者不祥之器”,“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說“大軍之后,必有兇年”,都是希望能夠“不以兵強(qiáng)天下”。但他的救世方案與孔子不同,孔子想要恢復(fù)的禮,恰恰是他覺得對社會有負(fù)面影響的東西。因為他相信最好的時代,就是世界初始即“無”的時代,一切皆無,沒有禮的規(guī)范,也沒有仁義孝慈等道德約束,樸素?zé)o華,無欲無求,并且眾生平等,順其自然,這是最好的時代。他認(rèn)為,要來提倡禮和仁義道德,便證明時代已經(jīng)不是那么淳樸,即所謂“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禮”這種東西,是在人與人之間徹底失去信任時,才要建立的,越是強(qiáng)調(diào)這些東西,離淳樸越遠(yuǎn)。所以,老子對儒家的救世方案,比墨子還要否定得厲害,他的主張也是完全反其道的,就是要“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要“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意思是要人忘掉一切差等,不爭名不圖利,沒有過分的欲求,平和虛靜,到達(dá)這樣一個階段,自然而然就不會有攻伐了。這是老子的意見,他認(rèn)為既然世界本于“無”,是后來的“有”導(dǎo)致各種問題出現(xiàn),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回到“無”,這樣就只能做減法而不能再做加法,一直減到“無”,“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莊子和老子的意見基本一致?!肚f子·應(yīng)帝王》中有一個故事,講中央之帝“混沌”,經(jīng)常招待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倏、忽兩位很想報答混沌,他們想到人都有七竅,以“視聽食息”,而混沌沒有,他聽不見、看不見,不能吃飯,也不能呼吸,便決定幫混沌“日鑿一竅”,但是鑿了七天,混沌卻死了。這個故事,說的是強(qiáng)加于人帶來的惡果,是違背自然得到的教訓(xùn)。混沌是這樣,人類社會也是這樣?!娥B(yǎng)生主》寫老子死的時候,老子的朋友秦失前去吊唁,“三號而出”,旁人覺得他好像沒有盡哀。秦失說,老子順時而生、順時而去,“安時而處順”,這是多么完美的一生,我為什么要那么難過?秦失的話,也是莊子所想,他對自然、對人,也都是這個態(tài)度。

    因為要順其自然,莊子這一派學(xué)者不僅反對儒家,對墨子也有微詞。墨子學(xué)派講大禹治水,沐雨櫛風(fēng),至于“腓無胈,脛無毛”,他們喜歡宣傳這種“形勞天下也如此”的刻苦精神。而莊子他們卻覺得這不免矯情,甚而引導(dǎo)人刻意追求小腿上無肉無毛,“以自苦為極”,最后變成表演,擾亂人心,也擾亂天下。

    莊子學(xué)說中有兩個重要的觀念,一個是“無”,一個是“齊萬物”,認(rèn)為世界起源于“無”以及世間萬物沒有差等。因此,《逍遙游》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是要打破內(nèi)外之分,而《齊物論》又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則是要破除時間觀念,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是要融合他者與我者。這些都與儒家重視外在的等級、秩序、名譽(yù)的取向相反,是對儒學(xué)以及墨子學(xué)說的瓦解。

    漢代學(xué)者班固曾分析春秋戰(zhàn)國這一批學(xué)者的思想,認(rèn)為他們之間的分歧,是出在他們各有職守。儒家學(xué)說出自“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的司徒之官,因此,重視仁義,“憲章文武,宗師仲尼”;道家學(xué)說出于記述“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的史官,所以,注重本原、根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墨家學(xué)說出于掌管祭祀的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yǎng)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這個意思是說“屁股決定腦袋”,人在什么位置,決定了他有什么思想。但其實,這些學(xué)者不管說的是什么,態(tài)度如何,都未見得讓當(dāng)政者高興。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說,孔子周游列國,卻始終不為所用;孟子去游說梁惠王,梁惠王看他“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也并不接受他的建議;莊子也是遭遇到“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即沒有人看重他的主張。

    《莊子集釋》,清思賢精舍木刻板

    三、《莊子》的行文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說老莊道家的主張,“其實易行,其辭難知”。他認(rèn)為這一派理論,實踐起來簡單,順其自然就好,可是要吃透它的精神、真正理解,難度甚大。特別是《莊子》這本書,“大抵率寓言”,盡管是在同儒墨的論戰(zhàn)中寫出來的,有很強(qiáng)的針對性,但文章“洸洋自恣”,又有他自己的風(fēng)格,相當(dāng)特立獨行。

    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這批學(xué)者當(dāng)中,孔子應(yīng)該是最有入世精神的,又是教師,《論語》記錄他的言論,主要是同弟子們的談話,傳授三代禮樂,從容親切而又簡明。比如他重視“孝”,要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但是關(guān)于孝,他卻是隨不同場合不同對象而做不同的說明。當(dāng)魯大夫孟懿子來問他什么是孝的時候,他答道:“無違。”因為弟子樊遲遲到了,他又進(jìn)一步解釋“無違”就是不違背禮:“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钡鹊矫鲜系膬鹤觼?,他再叮囑說:“父母唯其疾之憂?!币@做兒子的體察父母的憂慮,稱這才是孝。而當(dāng)他面對子游時,又提到孝里面應(yīng)該包含敬意:“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面對子夏時,則說孝是要心甘情愿,帶著歡喜為長輩服務(wù):“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最后他還說,長輩去世后若干年,仍然保持這種心情、態(tài)度不變,才是孝:“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中孔子的教導(dǎo),大多是這樣極有耐心地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這與孔子的身份及談話方式有關(guān),也緣于他倡導(dǎo)的周禮本來就復(fù)雜,有的可以一言以蔽之,有的就一言難盡。所以到了后來,司馬談就說過,儒者以《六藝》為依據(jù),往往“累世不能通其學(xué),當(dāng)年不能究其禮”,由此“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

    而《墨子》中記載墨子的言說、《孟子》中記載孟子的言說,卻都有強(qiáng)烈的論辯色彩,都是政論,意在說服,邏輯簡明,言辭犀利。墨子說“圣人以治天下為事”,正如醫(yī)生給人治病,“必知疾之所自起”,才能有效治療,“治亂者何獨不然”?他是從這里開始,論說天下紛亂的根源,是在于國與國、家與家、人與人之間不相愛,要使天下太平,便“不可以不勸愛人者”。這就是他提出“兼愛”理論的由來。孟子比墨子似乎更善于辯論,他還曾辯稱“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他去見梁惠王,梁惠王本來指望他談如何謀利,而他打斷梁惠王,說自己不是為“利”而是為“仁義”來,接下來便滔滔不絕地講利的弊端以及仁義的好處。他說如果從王到大夫、士、庶人,個個都想怎么才能“利吾國”“利吾家”“利吾身”,必定“上下交征利”,不爭不得滿足,不如提倡“仁義”教人安其本分,使國家穩(wěn)定。最后不等梁惠王表態(tài),他就下結(jié)論說:“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墨子和孟子在獻(xiàn)計于王公大人的時候,都是這樣地斬釘截鐵,咄咄逼人,大概是因為他們自認(rèn)兼愛、仁義這些觀念,在道德上都站得住腳,絕對“政治正確”。

    但是,老莊的理論有些不同,它是以“無”為宗旨,崇尚無為,而這個“無”怎么界定、怎么描述呢?實在是說“有”容易說“無”難,更不要說去證明“無”和“無為”的價值。所以,老子也只能用比喻,說:“三十幅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牗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边@是以車的輻條、陶器制作和造房子,來講“無”是日??梢姴⑶矣杏玫?。而當(dāng)老子解釋他所謂“先天地生”的“道”時,也只能用“豫兮若涉冬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釋凌;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飂兮其若無止”來形容,說就像冬天過河那樣小心,又像對待四鄰那樣謹(jǐn)慎,像外出做客那樣端莊,還像冰凌融化那樣松懈,像未經(jīng)雕琢的木頭那樣樸素,像山谷那樣豁達(dá),像濁水那樣混沌,像風(fēng)那樣永不停息。他用了這么多人和物的狀態(tài)來描繪“道”,可是這個“道”仍然不能夠被限定,不能被清晰把握,而這正是“道”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莊子和老子一樣,當(dāng)他闡釋“無”及“齊萬物”的理論,說明“無為”勝“有為”時,他常常也要采取反常識、反邏輯的辦法,因此,就要用到寓言,要創(chuàng)造諸如混沌、莊周夢蝶的故事。但他也并不是即興地隨意地講故事,他有他的方法,有他自己的一整套邏輯。就拿《莊子·逍遙游》來說?!跺羞b游》這一篇里面,一共有三個段落。在第一個段落中,就套著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從“北冥有魚”開始,說北冥之魚也就是鯤非常大,化而為大鵬鳥,飛向南冥即天池,翅膀如云在天。人們都知道水深才能托起大船,如果風(fēng)不夠大,也舉不起大鵬的翅膀,而大鵬要飛行九萬里,就必須要借風(fēng)力,背負(fù)青天,不停地向前。但是,蜩和學(xué)鳩卻不服氣,說自己一飛,也能飛到榆樹枌樹頂上,大不了掉地下,又何必要去南冥?莊子說這兩個小鳥見識少、壽命短,就像有蟲子朝生暮死,寒蟬活不到一年,哪能知南方和古代都有幾千年的大樹,世上還有彭祖這樣長壽的人。這就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莊子今注今譯》陳鼓應(yīng)注譯??中華書局2009年版

    第二個小故事,從“湯之問棘”開始,引歷史上的人物商湯與賢人棘的對話,主要是棘回答湯關(guān)于天地四方有沒有邊界的提問。棘說在極遠(yuǎn)的北方天池,有魚,名為鯤,其長不可丈量,又有大鵬鳥,背若泰山,飛上九萬里高空,向著南海去。有斥鷃笑話它干嗎飛那么遠(yuǎn),自己一躍數(shù)丈高,在蓬蒿中穿行,不也是一種飛翔?棘總結(jié)道,這就是小和大的差距,“小大之辯也”。

    第三個小故事,講的是在現(xiàn)實中,有人的聰明剛好夠當(dāng)一個官,有人的舉止剛好為一個鄉(xiāng)的范圍接受,有人的品性剛好合乎一國要求,這類人時常如斥鷃等志得意滿,而宋榮子覺得他們都很可笑。他是能做到人夸他他也不會更加勤勉,人罵他他也不會變得沮喪的,他對于內(nèi)外、榮辱都分辨得很清楚,不斤斤計較,對世俗的東西,也不孜孜以求。當(dāng)然,他還比不過“御風(fēng)而行”的列子,列子去了十五天回來,他完全不在意一般人所謂的幸福。而列子雖免于行走,還是要有所依靠。如果能乘著天地之正氣,遨游于無窮,那才是無所依傍的人。因此說至人心中是“無己”亦即無我的,神人從不想建立功業(yè)的事情,圣人根本不需要什么名譽(yù)。

    這三個小故事,大體上是按照自然、歷史、現(xiàn)實的順序,講“小大之辯”,說明在這個世界上,從動植物到人,都存在壽數(shù)、智慧、理想、能力等許多方面的差別,而“小”是絕對不能夠理解“大”的,小之于大,是不可企及的。人當(dāng)然應(yīng)該追求大的境界,無己、無功、無名,也就是超越一鄉(xiāng)一國,也超越自己,無所依傍,實現(xiàn)絕對的自由。

    在第二個段落里,又套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講的是“堯讓天下于許由”。堯認(rèn)為隱士許由好比日月和及時雨,而他自己僅僅是燭火和澆水灌溉的,因此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而許由卻不接受,他說你已經(jīng)把天下治好了,我來取代你,我是要名嗎?“名者實之賓也”,那我不就成客了?鷦鷯雖然在深山,它其實只要一根樹枝做窩,鼴鼠雖然到河里飲水,它也只要喝一肚子就飽了,“天下”對我就是這樣,沒用。廚子不做飯,也輪不到管祭祀的人來取代他。

    第二個小故事,是引古代修道的肩吾與連叔的談話。肩吾說楚國有隱士接輿告訴他,姑射山有神人,吸風(fēng)飲露,游乎四海之外,但也能讓年成不壞,得大豐收。肩吾并不相信有這樣的神人的存在。但是,連叔卻批評他說,這是你自己眼瞎,看不到圖案,耳聾,聽不見鐘鼓聲;又不僅僅是聾和盲的問題,你智力上也有缺陷。神人是有的,這種人,是由磅礴萬物匯聚而成的,他不在乎世事紛擾,水淹不死他,火也燒不死他,他的一點點塵垢秕糠,就足以培養(yǎng)出堯舜一等人物。

    第三個小故事,是講宋人戴了漂亮的禮帽,到南方的越去,而越人斷發(fā)文身,宋人的禮帽在這里便失去了它的價值。堯安排好海內(nèi)事務(wù),到姑射山去見許由等“四子”的時候,也就像宋人這樣,把他的天下給忘掉了。

    這三個小故事都與堯有關(guān)。堯是傳說中的帝王,很偉大,但在堯的世界之外,還有許由、姑射山神人的世界,亦如宋國之外,還有越的世界。當(dāng)堯見到許由時,便知道天外有天,他到了姑射山,連天下都忘了,這表示隱者的世界、神人的世界,比堯的天下是更了不起的。

    第三個段落,是莊子和他朋友惠施的對話?;葑佑袃蓚€問題問莊子。

    第一個問題是,惠子用魏王送他的大葫蘆種,種成一棵大樹,又結(jié)了大葫蘆,這個大葫蘆,惠子不知道怎么用。莊子告訴他:你這是“拙于用大”。接著莊子就講了宋人賣掉不皸手之藥藥方的故事,他說宋人“鬻技而得百金”,而買下藥方的那個人又把它送給吳王,吳王跟越人冬天打仗正好用上,獲勝后,便封給那人一塊地。同樣一個藥方,莊子說宋人拿著它,只能讓世世代代洗衣服的人不皸手,如此而已,但那位買家卻因它得到封地,這就是藥的功用,在不同人手里得到不同開發(fā)。他建議惠子,既擁有“五石之瓠”,不如拿來做大樽,帶著它“浮乎江湖”。

    第二個問題是,惠子說他有一棵樗,樹根特別大而樹枝細(xì)小彎曲,不能當(dāng)木材,是“大而無用”,他問要不要把它砍掉。而莊子卻舉出貓和黃鼠狼的例子說,別看它們個子小,趴在那兒能捉老鼠,但它們總會踏上機(jī)關(guān)、死于網(wǎng)羅,而那個龐然大物斄牛,雖然不能捉老鼠,卻大若垂天之云。他建議惠子,不如就將大樹移植到郊外空曠之地,“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彷徨其側(cè),寢臥其下,使大樹不遭砍伐,因其無用而能存活。

    這兩段對話,都是針對惠子“猶有蓬之心”,也就是心里堵了茅草,加以開導(dǎo),無論是擁有藥方的宋人還是買家,無論是貍牲還是斄牛,他們之間也還是有著“小大之辯”,而以“無用為大”。

    整個《逍遙游》就是這樣,由三個段落、八個故事構(gòu)成,從鯤鵬的傳說,到堯和許由的歷史,到惠施,由遠(yuǎn)及近,反復(fù)論說小大之辯、無當(dāng)大用的道理。這個道理本來是抽象的,而這里卻講得很具體,都是用身邊事、眼前景,娓娓道來,將“逍遙”之意,也就是自由、超越的境界,表達(dá)得非常清楚,同時又很感性,而有吸引力。由此,東晉的郭象才說莊子的理論“玄妙”,但是讀《莊子》這本書,卻會感同身受,“曠然有忘形自得之懷”,“遂綿邈清遐,去離塵埃而返冥極者也”。

    莊子的這種論述風(fēng)格,后來很少有人能超過。因為他主張從現(xiàn)實中超越,以俯視的姿態(tài)對待世俗社會,而這也正是文學(xué)的精神,所以他的學(xué)說及其論述,與文學(xué)的契合度最高。而文學(xué)并不是進(jìn)化的。莊子之所以能夠做到,首先,是因為在他的時代,天下大亂,社會失序,士人學(xué)者不得不思考天下、國家的事情,他們的思考,往往是對人類社會乃至宇宙的整體思考,本身就有超越的性質(zhì)。其次,是在一個沒有權(quán)威的時代,如果要自立學(xué)說,勢必要經(jīng)過激烈的思想交鋒,要保持精神的高度緊張,正是這種緊張和交鋒的砥礪,不斷帶來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思想。最后,就是要有真正的思想以及思想的說服力,思想和說服必須是一致的,光有思想或光有說辭,都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中產(chǎn)生效果,而莊子“無”和“齊萬物”的思想,與他“洸洋自恣”的論說,正是配合得天衣無縫,如“庖丁解?!?。所以,盡管王公大人并不采納他的主張,可是據(jù)荀子說,“莊周等猾稽亂俗”,他的思想還是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也為后來的中國文學(xué)提供了一種“超然”的品格和境界。

    猜你喜歡
    老子莊子孔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智者老子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莊子說》(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
    孔子在哪兒
    卓资县| 松原市| 洪江市| 茌平县| 敦煌市| 皮山县| 衡山县| 同心县| 芷江| 彰化市| 喀喇| 南阳市| 沈丘县| 常宁市| 汝阳县| 佛冈县| 夏邑县| 福清市| 明星| 大理市| 忻城县| 济宁市| 虹口区| 遵化市| 嘉峪关市| 隆昌县| 墨玉县| 阿拉善右旗| 克拉玛依市| 射洪县| 米林县| 博乐市| 阿克| 沙洋县| 北宁市| 重庆市| 昌平区| 镇远县| 平顶山市| 江北区| 平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