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川
(北京師范大學 文藝學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藝術教育,在誕生于2011年的藝術學科門類下藝術學理論學科中,到底具有何種地位和作用?這個問題雖然自藝術學理論學科誕生以來陸續(xù)得到了探討,但其未定點乃至質疑之聲仍舊不時響起,因而需要繼續(xù)加以解答。
在嘗試進行這種解答之前,首先需確定藝術教育的學科定位。在藝術學學科門類的五個一級學科中,藝術學理論屬于理論藝術學,而其他四個一級學科即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由于與特定藝術門類的藝術實踐緊密相關,因而都可以歸屬于實踐藝術學或應用藝術學范疇。進一步看,在作為理論藝術學的藝術學理論學科內部,還可以分解出兩個系列:一個是基礎理論藝術學系列,主要研究各門藝術間的相異與相通之處,包括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等分支,即人們常說的藝術史論評;另一個是應用理論藝術學系列,主要運用基礎理論藝術學原理去研究具體藝術行業(yè)狀況,這包括藝術教育、藝術管理、藝術傳播、藝術遺產、藝術與文化創(chuàng)意等藝術行業(yè)。由此看,在藝術學理論的學科結構中,藝術教育是應用理論藝術學的分支之一,是關于藝術技能和藝術知識傳授的學問和操作能力養(yǎng)成。換言之,藝術教育(或藝術教育學)作為關于藝術技能和藝術知識的傳授及其實踐的學科,面向的是目前已經(jīng)成為藝術行業(yè)的藝術教育界。下面對藝術教育的學科特性的分析,正以此為基礎。
關于藝術教育學科,可以接觸到一些質疑性意見以及爭議。這些質疑性意見概括起來就是:藝術教育更多地不過是一種帶有藝術技能和藝術知識的傳授過程,而很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相應的爭議性意見在于,藝術教育即便算是一門學科,也更應該被列入教育學行列,多為教育學科的研究內容,而不應被視為藝術學的學科之一。
對上述質疑及爭議,也可以做出簡明的回應。藝術教育確實帶有顯著的藝術技能及藝術知識的傳授特點,例如,音樂的演唱技能、舞蹈的身體運動技能、繪畫的技巧、書法的筆法和墨法,戲劇的臺詞技巧等,是需要一定的天賦以及教師指導下的后天訓練的。不過,藝術教育仍然包含有藝術學、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等學科的一些理念在內,同時也包含有學術研究的成分在,這是因為,這些學科理念的推演和實施過程存在著可以把握的普遍規(guī)律和特性。
至于藝術教育僅僅被歸入教育學,也不過是一種雖然有著合理性但總體看來較為狹窄的看法,因為,隨著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的迅速發(fā)展,當前藝術教育已經(jīng)越來越深入地牽涉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了,遠不止是藝術學和教育學可以涵蓋的了。其實,把藝術教育視為一種多學科或跨學科領域,才是更為合理的。
再有一個質疑在于,藝術教育主要就是具體藝術門類的藝術技巧或藝術技能的練習,例如應當從小就練習一個具體藝術門類的技藝,如音樂(某種器樂或聲樂)、舞蹈(芭蕾舞、現(xiàn)代舞或民族民間舞等)、繪畫、書法、攝影等,不必再去學習有關藝術的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等藝術史論評的內容。這種看法確實看到了藝術技巧的基本作用,但忽略了這些技巧終究是服務于特定的藝術思想或藝術境界的開創(chuàng)的。假如不從藝術理論、藝術史和藝術批評等方面去進一步考察藝術技巧的地位和作用,再熟練的技巧訓練也是難以走遠的。
藝術教育的學科屬性在于,它是一門關于藝術技能和藝術知識的傳授及其實踐的跨學科領域,涉及藝術學、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等學科之間的相互交融。
相應地,藝術教育的研究對象是藝術技能和藝術知識的傳授的普遍規(guī)律和特性,以及這種傳授的實踐操作過程本身。這樣,藝術教育的研究對象由相互之間難以分離的三個層面組成:第一層面為藝術理論基礎教育。這是由藝術理論、藝術史和藝術批評等基礎理論藝術學以及相關藝術門類學的藝術理論基礎教育層面,要求將一般藝術理論、藝術史和藝術批評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其對基礎理論藝術學有所了解和掌握,其目的在于從事藝術技能和藝術知識的傳授實踐。同時,還要求將音樂學、舞蹈學、美術學、電影學和電視藝術學等相關藝術門類學科知識加以重點或專門傳授,這是為了適應大學、中學、小學和幼兒園等各層面學校對具體的藝術教育課程師資的特定需要。從目前各層次藝術教育課程系統(tǒng)看,主要有“音樂”“美術”“書法”和“藝術”等藝術教育課程,它們需要相應的課程教學師資承擔藝術教育任務。這里的“藝術”課是指我國某些省市中學陸續(xù)開設的傳統(tǒng)的“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課程之外的“藝術”課,并使用相應的“藝術”課教材。該課呈現(xiàn)出多種藝術門類之間的綜合性和交融性,這就是盡力將音樂、美術、書法、戲劇、電影和電視藝術等多種門類藝術教育綜合起來。這個層面的主要任務就是使“美的藝術”及其審美特性觀念在受教育者內心滋長,因而屬于藝術教育學科的導向型層面,也可以說成為整個藝術教育學科的鮮亮“底色”。第二層面為藝術傳授教育。這是關于藝術技能和藝術知識的傳授的普遍規(guī)律和特性的層面。這個層面屬于藝術教育的中介的和核心的層面,它處理藝術教育從藝術基礎理論到藝術傳授實踐之間的銜接和轉化過程。它一方面考慮將藝術基礎理論融化到藝術實踐中,另一方面致力于從藝術實踐中提取相關經(jīng)驗以便補充進藝術基礎理論系統(tǒng)之中,從而成為溝通和連接藝術基礎教育層面與藝術教育實踐操作層面之間的關鍵性中介環(huán)節(jié)或核心層面。而正是在這個層面中,藝術學、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等跨學科知識交融,會成為藝術教育學科的常態(tài)。第三層面為藝術教育實踐操作過程。這是藝術技能和藝術知識的傳授實踐操作過程本身。這個層面屬于藝術教育的基礎層面,它要求受教育者在經(jīng)歷了藝術基礎理論教育層面和藝術傳授教育層面后,能夠通過面對自身的受教育者或被試者而展開的實驗性藝術教育實踐操作過程,切實掌握藝術傳授的理念、知識和技能,成為新一代藝術教育專家或藝術教育師資。這個層面的藝術教育資源相當豐富,它們大多存在于藝術教育者的實際經(jīng)歷、實踐經(jīng)驗和口述材料之中,需要加以挖掘和整理。
上面三個層面的劃分其實遠不完全,因為當前藝術教育實際上早已成為一項立體的和多層面相互滲透的工作了,特別是當前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日新月異的各種網(wǎng)絡技術與平臺,已經(jīng)和正在成為藝術教育的豐厚的日常資源。包括教室網(wǎng)絡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課程系統(tǒng)、個人電腦及手機在內的多種網(wǎng)絡平臺,成為受教育者在藝術教育過程中的經(jīng)常選擇。而這種選擇往往以立體的和多維度的方式形塑受教育者的身體與心靈。
藝術教育既然是由多層面構成的跨學科領域,因而它的研究方法應當是多種多樣的,至少涉及藝術學、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等學科。
藝術教育的藝術學研究方法,是指在藝術教育中起到基本作用的理論藝術學研究方法和相關門類藝術學研究方法,也就是指一般藝術理論、藝術史和藝術批評等研究方法,以及相關的音樂學、舞蹈學、戲劇學、電影學、電視藝術學、美術學、設計學等門類藝術學研究方法。這應當成為藝術教育的主導型方法,因為只有準確地理解和掌握藝術、藝術品及其藝術精神,才會在這種有關人類精神或人類靈魂的象征系統(tǒng)的傳授中找到方向和把握主動權。正是藝術學研究方法可以幫助受教育者深切領會如下一條既平易而又深刻的藝術教育原理:藝術的傳授是不同于一般技能或能力的傳授的,它是一種包含精湛的技能、精深的理念乃至精妙的意蘊在內的人類至深靈魂的傳遞過程。
這里不妨列出主要的藝術教育方法。第一,藝術教育當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育學研究方法,這就有藝術教育學。藝術教育學是教育學一般原理在藝術教育中運用的結果,由此可見這種研究方法應當成為藝術教育的核心型方法。藝術教育的核心任務就是讓藝術技能、藝術知識成功地傳授給受教育者,甚至讓其中一部分受教育者將來成為藝術教育的專家(即教師)。第二,藝術心理學也是藝術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它實際上以教育心理學和藝術心理學相互交融的方式,處理藝術品中蘊含的心理過程以及受教育者在藝術活動中的心理過程問題。當然,這里面實際上包含兩個相互交融的層面:一個層面是與藝術品緊密聯(lián)系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過程心理、觀眾的接受過程心理以及藝術品中人物的心理世界等,這就是有關藝術家、藝術品和觀眾心理的研究;另一個層面就是受教育者在接受藝術時的心理世界,這是有關受教育者的藝術心理的研究。藝術教育中的藝術心理學研究方法要求對這兩方面都展開綜合的研究。第三,在當前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隨著多種新媒體、融媒體、跨媒體等傳播平臺競相介入藝術教育過程之時,藝術傳播學成為藝術教育的一種主要研究方法是毫不令人奇怪的。傳播學研究方法被引入藝術教育,一方面有助于讓受教育者了解各種傳播媒介在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品和藝術接受等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讓受教育者懂得主動利用這些傳播媒介手段去實際地實施藝術教育。第四,藝術社會學是指有關藝術的社會意義的研究方法。它至少涉及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藝術品所蘊含的社會意義研究,例如偉大藝術、藝術經(jīng)典、藝術傳統(tǒng)、藝術時尚等往往具有深刻的社會內涵,假如不聯(lián)系它們所生成的社會環(huán)境就難以說清道明;另一個層面是藝術接受者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身份介入研究,例如人們在面對藝術品時,往往不由自主地讓自身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和社會身份因素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第五,在當前藝術教育中,藝術經(jīng)濟學并非可有可無的研究方法。由于藝術教育需要動用大量資金、高技術設備,以及專門人才的協(xié)作等人力與物力,因而藝術經(jīng)濟學方法的介入,也就應當成為一種常態(tài)。同時,鑒于當前藝術發(fā)展越來越涉及商業(yè)、商品、市場、投融資、消費等經(jīng)濟學問題,引進藝術經(jīng)濟學研究方法也成為一種必然。
藝術教育的實質,說到底,是指一種人生藝術感的素養(yǎng)涵濡,簡稱人生藝術感涵濡。“藝術感”或“藝術感覺”,見于拉爾夫·史密斯(Ralph Smith)的《藝術感覺——審美教育研究》(TheSenseofArt:AStudyinAestheticEducation,中譯為《藝術感覺與美育》)一書。該書主張藝術教育與審美教育幾乎就是一回事,是彼此可以互換的術語,其目的在于開發(fā)年輕人的“藝術感覺”:“審美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年輕人的藝術感覺,這種感覺會驅使他們看重以往的藝術杰作以及這些藝術杰作展示出的種種‘藝術優(yōu)質’。”[1]而“藝術優(yōu)質”則是指藝術品所具有的最大限度地提供最有價值的體驗的能力以及所展示出的多種多樣的審美性質和意義。這種把藝術教育視為“藝術感覺”的培育的主張頗具合理性,因為它準確地抓住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審美感覺能力培育在藝術教育中的基本地位。不過,這種“藝術感覺”能力還需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從整個人生的審美感覺或藝術感覺的培育著眼。這樣,有必要提出人生藝術感的素養(yǎng)涵濡問題。
人生藝術感涵濡,是指以藝術品美感為中心的對整個人生過程的審美價值的直覺能力的養(yǎng)成過程。涵濡,這里是指對個體心理的一種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持續(xù)濡染、感發(fā)及其浸透過程。對藝術品的審美感受能力的涵濡,是人生藝術感涵濡的中心和基礎,由此拓展到自然美感、社會美感、科技美感、宇宙美感等共通感的涵濡。它們可以共同組合成為一個人生藝術感的同心圓構造(圖1):藝術美感為圓心,由此拓展或傳導到自然美感、社會美感、科技美感、宇宙美感等不同圈層的涵濡之中。自然美感以其天然和純潔而受到人類的喜愛,但往往無法直接透視人類心靈狀況以及容易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侵蝕。社會美感是人類生活的本質力量的直接呈現(xiàn),但總是變動不居??萍济栏袔Ыo人類以奇妙的想象力圖景,但畢竟是科技活動中的輔助力量。宇宙美感可以拓寬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廣漠浩瀚之感,不過總是過于浩渺難尋。相比而言,藝術品美感或藝術美感由于更具穩(wěn)定性、集中性及更貼近人類心靈,因而可以處在人生藝術感的中心位置。
圖1 人生藝術感的同心圓構造
在這個人生藝術感的同心圓構造中,藝術美感始終處于其他美感的交互滲透的中心點上,向四周起到輻射與凝聚的作用。
考察藝術教育的要素,需要從藝術教育的研究對象的三層面出發(fā),也就是綜合考慮藝術理論基礎教育、藝術傳授教育和藝術教育實踐操作過程等三個方面。同時,還需要將藝術品教育視為藝術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并且將有關藝術品層面構造的理論運用到藝術教育要素的劃分中。這種藝術品層面構造理論認為,藝術品由藝術媒介、藝術形式、藝術形象、藝術品質和藝術余衍等五個層面構成。(1)藝術品層面構造五層面說,見筆者主編的《藝術學綱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80-87頁。結合藝術教育研究對象的三層面和藝術品五層面構造論,可以見出藝術教育的基本要素(不限于此):一是藝術史論評素養(yǎng)養(yǎng)成。這是指向受教育者傳授有關藝術理論、藝術史和藝術批評的系統(tǒng)知識,幫助其涵養(yǎng)相關藝術史論評的主體素養(yǎng)。這其中既包括一般藝術理論、藝術史和藝術批評等理論藝術學素養(yǎng),也包括音樂學、舞蹈學、戲劇學、電影學、電視藝術學、美術學和設計學等具體門類藝術學素養(yǎng)。這種藝術史論評素養(yǎng)應當成為藝術教育者主體素養(yǎng)的主導要素。二是藝術媒介與形式認知。這是指向受教育者傳授有關藝術品的藝術媒介層面與藝術形式層面的專門知識,使其形成藝術品的媒介和形式識別素養(yǎng)。每一部藝術品都分別屬于音樂、舞蹈、戲劇、電影和美術等不同藝術門類,而每個藝術門類內部還有更詳盡的分類,例如舞蹈中的漢唐舞、民族民間舞、芭蕾舞、現(xiàn)代舞、拉丁舞等類別,美術中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實驗藝術等種類,它們各有其獨特的藝術媒介和藝術形式因素,這是需要長期反復傳授和自覺涵養(yǎng)的,屬于藝術教育者主體素養(yǎng)的基礎要素。三是藝術形象及品質體驗。這是指向受教育者傳授有關藝術品的藝術形象和藝術品質的直覺素養(yǎng)。凡是成功的藝術品都必然會創(chuàng)造出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進而體現(xiàn)出令人景仰的審美品質。這應當成為藝術教育者主體素養(yǎng)的又一基礎要素。四是藝術余意品評。這是指向受教育者傳授有關中國藝術品的藝術余衍層面的專門知識,形成中國藝術品特有的藝術余意品評素養(yǎng)。按照中國藝術美學傳統(tǒng),不朽的藝術或藝術杰作總是蘊含著仿佛無盡的余意,可令觀眾回味不已,乃至潛移默化地濡染其日常生活。這應當成為藝術教育者主體素養(yǎng)的一個高級要素。五是藝術傳授經(jīng)驗分享與實踐。這是指向受教育者實際地分享藝術傳授的經(jīng)驗以及實踐操作技能,幫助他們在藝術教育實訓、實踐操作中不斷體驗、比較、總結和反思,進而成長為新一代藝術教育者。
藝術教育的要素其實遠不限于上述所列。例如,藝術傳授過程組織素養(yǎng)也是值得重視的,這就是藝術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應當會建立起一種相互信賴、相互溝通、相互融洽的互動關系,以便確保藝術教育過程成為受教育者的一種自我激勵、自我覺醒和自我跨越的體驗過程。
從以上有關藝術教育的實質和要素的分析看,藝術教育說到底是以人生藝術感涵濡為中心的個體藝術美感的養(yǎng)成和拓展過程。
藝術教育的路徑,主要是從實施藝術教育的社會場所和環(huán)境來說的。在這個意義上講,藝術教育可以有四條路徑:第一條路徑是學校藝術教育,這是指利用學校平臺去實施藝術教育。這種藝術教育形態(tài)又包含兩類:一類是學校藝術專業(yè)教育,即是指對具有藝術天賦或特長的少數(shù)學生實施以藝術為未來職業(yè)的專門教育;另一類是學校藝術素養(yǎng)教育,這是指對多數(shù)學生實施以藝術為業(yè)余興趣的素養(yǎng)教育。第二條路徑是社會藝術教育,這是指利用社會藝術團體或藝術機構而實施的藝術教育,其中也可能包含兩種類別:一種是社會藝術專業(yè)教育,另一種是社會藝術素養(yǎng)教育。第三條路徑是家庭藝術教育,這是指利用家庭環(huán)境條件去實施藝術教育,這里面也可能包含家庭藝術專業(yè)教育和家庭藝術素養(yǎng)教育。第四條路徑是自我藝術教育,這是指個體自己自覺地或非自覺地利用相關環(huán)境條件去對自我實施藝術教育的過程,也可能包含個體藝術專業(yè)教育和個體藝術素養(yǎng)教育兩類。從更加寬廣的范圍看,藝術教育還可以包括特定時代社會環(huán)境對受教育者所產生的不由自主的濡染或影響,例如《京華煙云》中所描寫的故都北京文化藝術遺產及其厚重的民俗文化氛圍,對主人公姚木蘭性格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形塑。
相比而言,學校藝術教育、社會藝術教育和家庭藝術教育等三條路徑是藝術教育的主路徑,但自我藝術教育路徑才是關鍵和核心。因為,上述三條藝術教育主路徑只有通過自我藝術教育路徑才最終起作用。
藝術教育的種類,主要是從實施藝術教育的藝術品門類或相關跨門類特點來說的。在這個意義上講,藝術教育有如下種類:一是音樂藝術教育,這是指以音樂作品為主導實施的藝術教育。其中當然有可能涉及相關的藝術門類如文學、舞蹈、戲劇等。二是視覺藝術教育,這是指以視覺藝術如國畫、油畫、版畫和雕塑等作品為主導實施的藝術教育。三是書法藝術教育,這是一種特別能夠體現(xiàn)中國文化藝術傳統(tǒng)的藝術教育種類。四是綜合藝術教育,這是指以戲劇、電影和電視藝術等作品為主導實施的藝術教育。五是跨媒體交融藝術教育,這是指突破傳統(tǒng)藝術門類界限而同時運用多種藝術媒介手段而實施的藝術教育。六是一般藝術教育,這是指按照藝術學理論原理而實施的包含多種藝術門類作品及其普遍規(guī)律在內的藝術教育。
一種流行的誤解在于,把藝術教育直接看作美育(審美教育的簡稱),或者把美育直接理解為藝術教育。準確的理解在于,藝術教育與美育既有一定的共通點,又有一定的差異。藝術教育與美育的共通點在于,它們都依賴于審美與藝術手段去對受教育者實施教育。藝術教育與審美的差異在于,藝術教育更多地屬于藝術門類的技能及知識的傳授,美育更多地屬于信仰及人格涵養(yǎng)引導下的藝術門類技能及知識傳授。這就是說,藝術教育要加上信仰及人格涵養(yǎng)的引導,才能與美育相提并論。蔡元培倡導并推進“以美育代宗教”,恰恰正表明他相信美育不限于藝術教育,而是與個體的信仰(宗教替代品)養(yǎng)成緊密相關的。當然,也應看到,對不同的論者來說,有關藝術教育和美育的規(guī)定或假定是各有其不同的,因而考察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應當看不同論者在各自語境中的具體用法。
以上從藝術學理論學科下應用理論藝術學分支的角度,對藝術教育作了一點初步探討。當前考察和建設藝術教育學科,應當緊緊抓住人生藝術感涵濡這個中心去展開。至于藝術技巧和藝術知識的傳授及其實踐當然必要,但根本點還應在于個體人生藝術感的自幼至老的持續(xù)涵濡。只有抓住這個中心,藝術教育才能真正成為形塑“自由發(fā)展”的“完整的人”的途徑。假如喪失掉這個中心,再精致的藝術技巧和藝術知識傳授都只能起到舍本逐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