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
電影《地心歷險記》里,男女主角不小心陷落到非常深的地下,女主角坐在地上休息,仰頭準備喝男主角遞過來的水,在她的身后,一株看起來似藤蔓狀的植物,突然伸過來靠近女主角,兩片夾子似的片狀結構大張著。若不是男主角手疾眼快將它打落,估計女主角就要被夾住了。打斗過程中,男主角一拳打向葉片,拳頭一下就被夾住了,待男主收回拳頭,他的手上沾滿了黏液。
電影中這種欲吃人的植物,應該是以食蟲植物捕蠅草作為原型的。一些科幻或者武俠小說中,總有食人植物的描寫,這些食人植物在現實中很多都有原型。雖然實際生活中食人植物暫時沒有發(fā)現,可食蟲植物卻是真實存在的。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痹诖笞匀恢校恢倍甲裱鴥?yōu)勝劣汰的法則,因此,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為了適應大自然,都處在不斷進化中。
動物有一個天然優(yōu)勢,當環(huán)境對其不利時,它們可以離開,植物卻不可以。而一些植物,扎根于雨林的底層或者沼澤地中,因為雨水不斷沖刷,帶走了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于是,植物生命所需的氮素變得匱乏,如果僅通過根部從土壤中吸收運輸而來的氮素,維持不了正常的生命活動。
這些植物沒有坐以待斃,它們不再拘泥于土壤中的氮素,打起了身邊來往的小蟲子的主意,因為這些體形較小的昆蟲或爬行動物,所含的氮素對它們來說是一個大倉庫。為了在各種并不友好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它們還因地制宜,進化出不同的捕食方式。
以前的獵人打獵,會用到捕獸夾,將鋒利的夾子固定住,維持張開的形狀偽裝在泥土或枯葉下,待野獸走過踩到夾子,被觸發(fā)的夾子瞬間夾緊,將獵物捕獲。捕蠅草便深諳此道。
捕蠅草的英文名叫Venus Flytrap,因其葉片邊緣具有細長的刺毛,看起來猶如維納斯的睫毛,直譯則非常好理解——蒼蠅的陷阱。捕蠅草的葉片結構非常巧妙而且極具智慧,邊緣細長的刺毛,閉合的時候像個牢籠,兩片葉片的刺毛完美錯開,同時又有一定的空隙,這是為了對一些體形過小的昆蟲進行放生,提高消化液的利用效率。
捕蠅草的葉片上稀疏地分布著非常敏感的細毛,這些細毛是觸發(fā)葉片閉合的開關。如果在20秒內有兩根細毛先后被觸發(fā),捕蠅草的葉片就會飛快地閉合?!兜匦臍v險記》中男主一拳打進植物閉合的葉片中,收回拳頭后手上沾滿了黏液,大自然中的捕蠅草亦是如此。剛閉合的葉片不會很緊,也是在謹慎地確認是否真的捕捉到獵物,隨著獵物不斷掙扎,細毛不斷被觸發(fā),葉片越關越緊,而后開始分泌消化液,待獵物完全被消化吸收后,葉片才會再次舒展開,等待下一只獵物的光臨。
豬籠草是豬籠草屬植物的統(tǒng)稱,具有獨特的營養(yǎng)器官——捕蟲籠,因其籠子整體呈現圓筒狀,下半部稍膨大,形似豬籠,因而稱為豬籠草。我國海南有野生豬籠草,當地人覺得它的籠子看起來像個酒壺,因而稱它為雷公壺。
豬籠草的捕蟲籠結構復雜,最上方是一個籠蓋,可防止大量雨水進入籠子內。這是因為籠子底部有黏液以及可分解蟲子尸體的消化液,太多的雨水流入會稀釋消化液,而且雨水過多,也會使捕蟲籠倒伏。
籠蓋的下表面具有蜜腺,這是豬籠草引誘獵物前來的關鍵,蜜腺會分泌香甜的物質,昆蟲被吸引而來,忘乎所以地大快朵頤時,就會掉落入籠子底部。籠底的黏液如流沙,蟲子越是掙扎就越是往下沉,同時消化液也開始消化蟲子的身體,豬籠草便成功獲取昆蟲體內的營養(yǎng)物質。
一些茅膏菜的形狀看起來有點像某些新生的蕨類植物,屬于茅膏菜屬,茅膏菜屬是在食蟲植物中種類最多,也是分布最廣的一個屬。它們的葉片上緊密地分布著腺毛,腺毛末端有水珠狀的液體,遠遠看去腺毛微帶著紫紅色,遠離葉片的腺毛一端的黏液在光照下亮晶晶的,這是一個美麗卻又致命的陷阱:茅膏菜的葉片,猶如一張沾滿了黏液的粘蠅紙。
當昆蟲停落在茅膏菜的葉片上,它們的腳就會被黏液牢牢地粘住,求生欲讓昆蟲開始掙扎,不僅腳被牢牢粘住,身體也不可避免地碰到其他腺毛的黏液。比起粘蠅紙的無動于衷,茅膏菜在感受到昆蟲的掙扎后,葉片會向下或者向內運動,將昆蟲包裹起來,待將昆蟲完全消化之后,葉片才會舒展開。
鸚鵡瓶子草生活的地方常有降雨,因此它進化出一個瓶蓋,避免大量的雨水流進瓶子內,但當雨量過大時,鸚鵡瓶子草就會被大水淹沒,于是它們與時俱進,開發(fā)出了水中捕食的新技能。
鸚鵡瓶子草的瓶子比豬籠草的捕蟲籠要細長,水中生活著一些小生物,可能是小魚,也有可能是小蝌蚪。而瓶子內部細密地分布著倒生的刺,小生物會被鸚鵡瓶子草表面分泌的食物吸引而來,舔食的過程中不斷游動,慢慢地進入瓶子里。由于瓶子所具有的倒刺,這些最初的捕食者不方便轉身或后退,只好沿著瓶子往深處游動,最終變成鸚鵡瓶子草的獵物。
貍藻大多生活在水中,湖泊、池塘、沼澤甚至水田里都有發(fā)現,少數為陸生。水中的貍藻有很多捕蟲囊,一般時候捕蟲囊呈現半癟狀,它的觸發(fā)機關是綠色刺毛,當水中的孑孓、水蚤、小蝦等小生物被引誘來吃甜液時,不小心會觸動刺毛,刺毛將信號傳遞給活瓣和囊,半癟狀的捕蟲囊會迅速地鼓脹到正常大小,囊口的活瓣也隨之打開,小生物便隨水流一下子被吸入囊里,整個過程不到一秒。當進入囊中的獵物觸動到囊的內壁時,囊的活瓣就會立即關閉,并且反推不開,獵物成了囊中之物。與此同時,小囊體內壁上的腺體開始分泌消化液,將獵物消化吸收。等到所捕獲的小生物被消化吸收完后,囊的活瓣會重新打開,還會將囊中的水和獵物殘體一同排除。此時,捕蟲囊恢復到半癟狀態(tài),等待下一次的“囊中之物”。
紫瓶子草所分泌的消化液非常少,幾乎沒有,因此,它不能消化分解獵物,但它捕捉獵物的能力很強。因此,紫瓶子草與瓶草搖蚊建立起了合作關系,紫瓶子草負責誘惑獵物,同時將它們捕捉進自己的瓶子內,瓶草搖蚊則產卵于瓶子內的液體中,幼蟲取食紫瓶子草捕捉到的獵物,同時把排泄物排到瓶子中,紫瓶子草就可以從瓶草搖蚊幼蟲的排泄物中吸收到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
食蟲植物是大自然中非常聰明的進化者,它們不屈服于被捕食,而是有效地利用自然環(huán)境,同時結合自身優(yōu)勢,實現了完美的“反殺”。
//摘自《大學生》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