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興
(福建省建甌市林業(yè)局,福建 建甌 353100)
窄葉臺灣榕(FicusformosanaMaxim.var.angustifolia(Cheng)Migo)俗稱牛奶根,為??崎艑俾淙~灌木,高可達2~3 m[1],常生于林下陰濕處或山地路旁,廣泛分布于我國福建、廣東、廣西、四川、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區(qū)。窄葉臺灣榕根藥用,味辛、微澀、性平,能祛風利濕、清熱解毒[2],是閩北及周邊縣市制作傳統(tǒng)藥膳的常用原料,市場需求量大。由于窄葉臺灣榕自然更新困難,野生資源較少且分布零散,加之近年來被大量采挖,野外蘊藏量急劇減少,急需通過人工培育來滿足市場需求和保護野生資源。目前,有關榕屬植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地理分布、園林應用及藥用成分等方面[3-7],也有少量研究榕屬藥用植物繁殖、培育方面[8-9],但對窄葉臺灣榕扦插繁殖研究還未見報道。窄葉臺灣榕可以利用種子繁殖,也可扦插繁殖,但種子繁殖的植株生長比扦插繁殖的慢,因此,本試驗對窄葉臺灣榕扦插繁殖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以期為人工無性繁殖窄葉臺灣榕提供參考。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建甌市東峰鎮(zhèn)長溪村后門碓,東經118°29′56″、北緯27°8′52″,海拔150 m。為武夷山脈南伸支脈的低山丘陵。該地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無霜期300 d,年平均氣溫18.9 ℃,年均降水量1606 mm,年日照總時間1829 h。土壤為山地紅壤,土層深厚。
2017年1月15日,從福建省建甌市吉陽鎮(zhèn)村民少量種植的健康窄葉臺灣榕上采集木質化枝條作為插穗,采穗母株樹齡為3 a,樹高1.5~2 m,地徑1.5~2 cm,冠幅0.8 m×0.8 m。采集地位于東經118°2′38″、北緯27°4′3″,海拔480 m,土壤為山地紅壤。插穗采集后用濕紙包住切口,防止水分流失,次日運抵福建省建甌市東峰鎮(zhèn)長溪村后門碓試驗地,并對插穗進行處理并扦插。
2.2.1 試驗設計 采用正交試驗的方法,以扦插基質、生根劑濃度及插穗浸泡時長、插穗直徑為試驗因素,每個因素3個水平,每個水平3次重復,每個重復30個插穗。各影響因素、水平見表1。
表1 窄葉臺灣榕扦插繁殖正交試驗L9(34)因素、水平表
2.2.2 扦插方法及扦插后管理 于2017年1月10日用0.5%高錳酸鉀水溶液對100%黃心土、100%河沙、50%黃心土+50%河沙3種基質進行消毒,用塑料薄膜覆蓋。2017年1月15日掀開塑料薄膜,把3種基質分別裝入口徑為12 cm、高度為10 cm的無紡布育苗容器。2017年1月15日窄葉臺灣榕插穗運抵圃地后,于次日采用醇溶法配制質量濃度為100、200、400 mg·L-1的吲哚乙酸溶液;同時,對采集回來的插穗按直徑<0.4 cm、0.4~0.8 cm、>0.8 cm進行分類。把分類后的3種不同直徑插穗(插入基質的那一端)分別放入吲哚乙酸溶液中浸泡10、15、30 min后,分批從溶液中取出并插入備好的育苗容器中。插好后澆透水,在插床上做拱形遮蔭網棚,拱頂高度50 cm,在拱形上方1.5 m高處再搭一平面遮蔭網棚。圃地內設有噴灌設施,噴灌頭裝在2層遮蔭網棚中間,高度約90 cm,扦插后如連續(xù)2~3 d天晴則用噴灌設備噴一次水以保持濕度,每60 d左右用復合肥低濃度水溶液噴施。
2.2.3 正交試驗結果的驗證及生根劑選擇研究 2018年1月15日,按正交試驗所得的最佳試驗組合設置扦插基質、吲哚乙酸(IAA)濃度及插穗浸泡時長、插穗直徑。同時另外設置3組試驗,用IBA、NAA、ABT替代吲哚乙酸作為生根劑,共計4組試驗,每組試驗3次重復,每個重復30個插穗。扦插方法及扦插后管理同2.2.2。
2017年9月16日,即扦插240 d后,檢查并統(tǒng)計窄葉臺灣榕的扦插成活率,地下部分已生根,地上部分已長出分枝且生長茂盛,新葉在8片以上認為扦插成活。每個重復扦插成活率(%)=(成活株數/30株)×100%。
窄葉臺灣榕的扦插成活率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結果見表2、表3。由表2、表3可知,同一試驗組合內的窄葉臺灣榕的扦插成活率不存在顯著差異(P=0.4175>0.05),而不同試驗組合間窄葉臺灣榕的扦插成活率則存在極顯著差異(P=0.0006<0.01),其中扦插成活率最高的達到55.55%,為第6試驗組合;扦插成活率最低的僅為6.67%,為第9試驗組合。9個試驗組合中,扦插成活率在35%以上的組合有4個,扦插成活率低于15%的組合也是4個,只有第8試驗組合的扦插成活率處于15%~35%之間,該組合扦插成活率為28.89%,且該組合的標準誤差最小。在正交試驗中,極差(R)越大,因素的水平對試驗影響也越大,本試驗中,R基質=32.22-24.81=7.41;R吲哚乙酸濃度=37.04-19.63=17.41;R插穗的浸泡時長=32.96-16.67=16.29;R插穗直徑=43.33-10.00=33.33;說明基質、吲哚乙酸濃度、插穗的浸泡時長、插穗直徑均會影響窄葉臺灣榕的扦插成活率,且影響順序為:基質(A)<插穗的浸泡時長(C)<吲哚乙酸濃度(B)<插穗直徑(D)。又因為A列:K1>K3>K2;B列:K3>K2>K1;C列:K3>K1>K2;D列:K2>K3>K1。故窄葉臺灣榕扦插最優(yōu)試驗組合為A1B3C3D2,即窄葉臺灣榕扦插,插穗應制作成直徑為0.4~0.8 cm、長度為10~12 cm的穗條,吲哚乙酸400 mg·L-1溶液中浸泡30 min后扦插在100%黃心土為基質的苗床上,理論上扦插成活率最高。
表2 不同試驗組合下窄葉臺灣榕扦插成活率方差分析
表3 窄葉臺灣榕扦插繁殖正交試驗L9(34)結果與分析
*:同列不同大、小寫字母分別為不同試驗組合方式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顯著差異(P<0.05),下同。
根據正交試驗得出的最優(yōu)試驗組合,設置相同的試驗條件進行試驗驗證,并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用IBA、NAA、ABT替代吲哚乙酸(IAA)作為生根劑,試驗結果見表4、表5。由表4可知,當生根劑類型相同時,不同試驗重復間的窄葉臺灣榕扦插成活率差異不顯著(P=0.1505>0.05),而不同生根劑處理組間窄葉臺灣榕的扦插成活率則存在極顯著差異(P=0.0011<0.01)。在正交試驗得出的最優(yōu)試驗組合A1B3C3D2條件下,窄葉臺灣榕扦插成活率為68.89%,高于正交試驗中任何一個試驗組的成活率,且較正交試驗中扦插成活率最高的處理組的成活率(55.55%)高出13.34%,說明采用正交試驗設計的方法篩選窄葉臺灣榕扦插試驗組合是切實可行的,得出的最優(yōu)試驗組合A1B3C3D2是正確有效的。
與IAA作為生根劑相比,使用IBA、NAA、ABT后,窄葉臺灣榕扦插成活率表現各異。其中,采用IBA作為生根劑,扦插成活率為70.00%,略高出對照組1.11%,差異不顯著;而采用ABT作為生根劑,窄葉臺灣榕扦插成活率高達81.11%,生根效果顯著高于IAA和其它另外2種生根劑。采用NAA作為生根劑,成活率僅為47.78%,極顯著低于其它3種生根劑處理,這表明在窄葉臺灣榕扦插繁殖應用中,生根劑的選擇也是影響成活率的關鍵因素之一。
表4 不同生根劑處理下窄葉臺灣榕扦插成活率方差分析
表5 不同生根劑處理下窄葉臺灣榕扦插成活率分析
扦插繁殖試驗中,所采插穗的直徑(粗度)、長度、木質化程度,扦插用的基質,生根劑種類及其溶液濃度,插穗浸泡時間等,都是影響扦插成活的因素[10]。正交試驗結果表明,插穗直徑大小對插穗成活影響最大,其次是吲哚乙酸溶液濃度、插穗浸泡時間,基質因素影響最小。窄葉臺灣榕應以100%黃心土為扦插基質,選用直徑為0.4~0.8 cm、長度為10~12 cm的穗條,在吲哚乙酸400 mg·L-1溶液中浸泡30 min后扦插效果最好。驗證試驗中,在最優(yōu)試驗組合條件下,窄葉臺灣榕扦插成活率為68.89%,比正交試驗中各試驗組的扦插成活率均高;而使用ABT代替吲哚乙酸作為生根劑,還可以使窄葉臺灣榕扦插成活率進一步提升至81.11%。這是因為正交試驗設計作為一種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試驗方法,應用于扦插繁殖試驗上,可高效、快速地尋找出影響扦插成活率的各因素的主次關系與水平,并得出優(yōu)選方案[11]。但正交試驗優(yōu)選的結果不會超越所取試驗設計水平的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窄葉臺灣榕在福建省民間藥膳中廣泛應用,市場需求旺盛,是一種值得開發(fā)的藥用植物資源。本試驗中,隨試驗條件設置的不同,窄葉臺灣榕的扦插成活率呈現出較大的分化和差異性,最低的時候存活率僅為6.67%,最高的時候可達80%以上,說明窄葉臺灣榕是一種可通過扦插的方法進行快速繁殖的植物,而扦插的方法還有進一步改善提升的空間,鑒于植物扦插繁殖是涉及多因素的綜合復雜的過程,因此,窄葉臺灣榕扦插繁殖技術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