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翠蕾
腹瀉是小兒常見的疾病,相對于成年人,小兒的腸胃調節(jié)功能較差,會增加腹瀉的發(fā)病率[1]。而根據中醫(yī)可將腹瀉分為脾胃虛弱型、腸胃濕熱型及寒濕阻滯型等,患兒發(fā)病后較為常見的原因為脾胃虛弱型,主要是因為小兒脾胃虛弱,運化無權,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大便溏泄。并且小兒先天脾陽不振,運化失常,則飲食減少,脘腹?jié)M悶不舒,稍進油膩之物,大便次數增多。而導致病情反復時好時壞。并且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與積食引起的腹瀉可同時存在,脾胃虛弱可引起小兒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可致積食,從而引發(fā)腹瀉;另外還會因母親生活方式及營養(yǎng)素缺乏遺傳[2]。小兒腹瀉的危害不止嘔吐、拉肚子等癥狀,大量、頻繁腹瀉不僅會引起水電解質平衡,還會造成小兒營養(yǎng)不良、抵抗力下降,甚至導致昏迷,危及生命。并且小兒腹瀉的治療需要一定療程,不得急于止瀉,尤其不能使用抑制腸蠕動的藥物,應將因腹瀉引起的脫水及營養(yǎng)不良作為治療首要目的,將小兒機體免疫功能增強作為最終理想。也就是中醫(yī)上說的健脾益胃。使得脾健胃舒,才能運化水谷,升騰氣血保證身體正常運轉,小兒得以康健。若治療方式不合理會加重患兒疾?。?,4]。因此,治療時合理、科學選擇藥物成為重要舉措,有研究顯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腹瀉有顯著作用,可改善患兒的癥狀同時增強體質。本次研究,即探討常規(guī)西醫(yī)療法聯合參苓白術湯劑于脾胃虛弱型小兒腹瀉治療的重要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本院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84 例脾胃虛弱型小兒腹瀉患兒,依據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 例。對照組中,男22 例,女20 例,年齡1~10 歲,平均年齡(5.34±2.31)歲;觀察組中,男21 例,女21 例,年齡2~11 歲,平均年齡(5.94±2.14)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兒家屬均知曉此次觀察;②患兒家屬同意并簽署相關協(xié)議;③患兒臨床資料均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基礎疾病;②合并精神疾病患兒;③同期參與其他研究的患兒。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施以常規(guī)西藥治療,服用醒脾養(yǎng)兒顆粒聯合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醒脾養(yǎng)兒顆粒(貴州健興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415,規(guī)格:2 g×12 袋)用法用量為:選擇溫水沖服,≤1 歲患兒2 g/次,2 次/d;1~2 歲患兒4 g 次,2 次/d;3~6 歲患兒4 g/次,3 次/d;≥7 歲患兒6~8 g 次,2 次/d。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20037,規(guī)格:1 g×10 包)用法用量為:≤2 歲患兒1 袋/次,1~2 次/d;>2 歲患兒1~2 袋/次,1~2 次/d,使用時用溫開水或牛奶沖服使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施以參苓白術湯劑治療,該方選擇黨參、炒白術、苡仁、山藥、蓮子肉、炙甘草、茯苓、白扁豆、桔梗,砂仁。根據不同患兒的病情選擇取濃縮藥汁100 ml 早晚各服1 次,服用時注意溫熱后即可口服。兩組患兒均治療7 d,治療的同時注意患兒的飲食,母乳喂養(yǎng)的患兒注意少食多餐,母親禁忌辛辣刺激等食物;奶粉喂養(yǎng)的患兒注意減少更換奶粉的次數,少食多餐;另外對于其他患兒應吃清淡流食,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囑咐并幫助患兒多飲水。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兒的體征正常,癥狀基本消失,食欲正常;有效:治療后患兒的體征基本正常,癥狀改善≥50%,食欲有所好轉;無效:治療后患兒的體征不穩(wěn),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食欲明顯下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患兒中醫(yī)證候積分,包括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面色萎黃等。③對比兩組患兒平均治療時間、排便性狀變稠時間、恢復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 對照組患兒顯效14 例、有效15 例、無效13 例,總有效率為69.05%(29/42);觀察組患兒顯效19 例、有效21 例、無效2 例,總有效率為95.24%(40/42)。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820,P=0.002<0.05)。
2.2 兩組患兒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 治療后,對照組腹脹(3.10±0.11)分、食欲不振(3.05±0.24)分、惡心嘔吐(2.69±0.21)分、面色萎黃(2.21±0.31)分;觀察組腹脹(2.54±0.21)分、食欲不振(2.01±0.35)分、惡心嘔吐(1.64±0.25)分、面色萎黃(1.08±0.34)分。觀察組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面色萎黃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5.309、15.882、20.842、15.916,P=0.000、0.000、0.000、0.000<0.05)。
2.3 兩組患兒平均治療時間、排便性狀變稠時間、恢復時間對比 對照組患兒平均治療時間(6.36±1.31)d、排便性狀變稠時間(3.64±0.31)d、恢復時間(5.94±1.64)d;觀察組患兒平均治療時間(5.15±1.02)d、排便性狀變稠時間(2.31±0.36)d、恢復時間(4.61±1.31)d。觀察組患兒平均治療時間、排便性狀變稠時間、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723、18.143、4.106,P=0.000、0.000、0.000<0.05)。
脾胃虛弱型小兒腹瀉發(fā)病后可引起大量脫水,引發(fā)電解質紊亂,從而增加小兒生命危險。該病起病較急,頻繁腹瀉會使體內水分、電解質丟失,因此小兒發(fā)病后需要及時發(fā)現,并采取有效措施治療,最大程度避免電解質失衡[7,8]。治療小兒腹瀉選擇藥物的同時,也需要以平衡電解質為主,最大程度保證患兒安全,促進患兒恢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面色萎黃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平均治療時間、排便性狀變稠時間、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包括醒脾養(yǎng)兒顆粒聯合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兩種西藥聯合治療可快速消除患兒癥狀,見效較快,西藥通過化學合成方法制成,攜帶方便,易沖服,適宜兒童消化,同時因多數藥物無味或微甜利于患兒用藥,西藥雖效果好,但對于小兒來講,因由于化學方法制成,難免會有副作用,不適用于小兒服用[9-11]。但西藥與中藥聯合使用不僅能夠提高療效,還能達到西藥治標,中藥治本的目的,在發(fā)揮自身作用機制的同時,共同作用于疾病,明顯縮短治療時間[12]。參苓白術湯以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為君,健脾益氣,治其本;薏苡仁和胃滲濕以治其標而為臣,小兒氣虛日久,陰津不能四布、白扁豆、山藥、蓮子肉和胃養(yǎng)陰而為佐;砂仁行氣暖胃亦為佐,桔梗載藥上行,以達病所,為使。其藥合在一起共奏補氣健脾滲濕和胃之功效。通過針對患兒的具體情況量體裁衣,比西藥針對性更強,且適用于廣泛人群,并契合小兒發(fā)病機理,對患兒脾胃虛弱型腹瀉補脾胃之氣,行脾胃之濕。且該藥物的氣香味甜,適用于小兒服用。并且可通過藥物的搭配,抑制腸管收縮,增強腸管對水及氯離子的吸收,調節(jié)胃腸運動,改善患兒的新陳代謝,平衡水電解質,促進消化,同時還可提高小兒自身機體免疫力。
綜上所述,常規(guī)西醫(yī)療法聯合參苓白術湯劑于脾胃虛弱型小兒腹瀉治療中有重要作用,可明顯提高治療總有效率,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縮短平均治療時間、排便性狀變稠時間,并促進患兒較快恢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