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芳
(甘肅省隴西縣云田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748100)
禽霍亂又稱出血性敗血癥。 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傳染病。 雞、鵝、鴨及鳥類均可感染。常為數(shù)發(fā)性或地方流行性。 當剖殺病、死禽,或病禽排泄物排出體外,污染了飼料、飲水、用具和場地時就可引起本病傳播。 飼養(yǎng)管理不善、長途運輸、天氣突變、陰雨潮濕等因素,均能促進本病的發(fā)生與流行。 筆者就多年基層工作經(jīng)驗,對該病的中醫(yī)療法做一介紹,供大家參考。
健康禽感染后,潛伏期為4~9日。 有些禽群在引進病禽48 小時后,即有暴發(fā)的。 臨床表現(xiàn)三種病型。
1.1 最急性型
病禽一般無前驅(qū)癥狀,常見夜間一切正常,吃得很飽,次日早晨發(fā)現(xiàn)患禽死在籠里。 有時見母禽產(chǎn)出蛋后,立即就死亡;有時見母禽突然不安,倒地后雙翼撲動幾次,迅速死亡。 特別是體肥及產(chǎn)蛋好的母禽最先發(fā)病死亡,這種情形常見于流行初期。
1.2 急性型
病禽精神沉郁縮頸閉目,頭隱伏羽下,羽毛松亂。體溫升高至43~44℃。 不愿行動,離群獨居,或在籠內(nèi)呆立一角。 腹瀉初期,類便呈灰黃色,后為污綠色。 呼吸困難,鼻有分泌物,最后衰竭、昏迷死亡。 病程半日至3日。
1.3 慢性型
呈進行性消瘦,貧血,多有慢性肺炎慢性胃腸炎。 有的肉毒腫大,也有關(guān)節(jié)腫脹和化膿而呈現(xiàn)跛行的。 病程可能拖到1 個月才死亡。
最急性型見不到明顯變化,或只見心冠脂肪僅有少量出血點。 肝有少數(shù)灰白色壞死灶。 急性型富有特征性變化,首先見到腹膜、皮下組織、腸系膜脂肪、心冠溝脂肪等處,有出血點或出血班。其次是腸道粘膜有重度的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癥,尤以十二指腸為甚。 肝稍腫大,表面有灰白色、針尖大、邊緣不齊和數(shù)量不等的壞死點。
慢性型的病變隨癥狀表現(xiàn)各異,腫脹部有干酪樣物,腹腔可能有卵黃破裂后所形成的干酪樣物。
3.1 藿香 10g,乳香 10g,木香 6g,穿心蓮 10g,蒼術(shù) 10g,大黃 10g,紅藤 6g,敗醬草 10g,茵陳 10g,板藍根10g。 研為細末。 拌料喂服。 每只每日用1~2g,連服 3日。
3.2 紫花地丁 30g,丹參 25g,薄荷 15g,藿香 30g,白芷 15g。 研為細末。 每只每日 1.5~2.5g,水調(diào)成丸喂服。 每日 2 次,連服 3日。
3.3 穿心蓮60g,蒲公英60g,血見愁60g,車前草50g。 水煎或為末。 飲服或喂服。 以上為 100 只雞使用量。
3.4 穿心蓮、血見愁各3g。 水煎或為末。 拌面粉內(nèi),捻成小丸。 1日分 2 次眼完。
3.5 蒼術(shù) 10g,知母 15g,甘草 6g,連翹 10g,黃芩10g,石膏(先煎)30g。水煎或為末。飲用或喂服。以上為100 只雞使用量。
3.6 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 80g,生地50g,車前子、茵陳、大黃、茯苓、白術(shù)、澤瀉各 60g,生姜、半夏、桂枝、白芥子各50g。 用于治療慢性禽霍亂。
3.7 穿心蓮 90g、雞內(nèi)金 8g、甘草 2g,為細末,雛雞、雛鴨每只每次0.5~0.8g;成雞、成鴨每只每次1~1.5g;鵝每只每次 2~3g,灌服或混飼。
3.8 六月雪 0.7g、欖核蓮 0.4g、田基黃 0.8g、救必應0.2g、崗梅0.7g,煎湯去渣,令其自飲。功能清熱解毒,主治鴿霍亂。
3.9 黃芩 100g、黃柏 100g、黃連 100g、大黃 50g、甘草50g、鮮大薊400g,按每羽雞每天1g 給藥,水煎,供雞群自飲,連用3天。
3.10 金蕎麥、艾葉、肉豆蔻、麥芽、木香、神曲、黃連為末,在雞的飼料中添加2%~4%。 功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痛,健脾消食。
3.11 茵陳 50g、大青葉 50g、苦參 40g、白芍 20g、大黃 10g,前 3 味藥煎湯 1000ml,后 2 味藥為末,沖調(diào),小鴨每次 1ml,連服 3天。
禽霍亂比雞瘟還厲害,其傳染也比雞瘟快,快的一天一宿,慢的也不過五六天就能死亡,其死亡率為90%~95%。 除雞以外,鵝、鴨、鴿也能得此病。 患禽得病后不吃食,離群,羽毛倒立,兩翅膀耷拉著。嗉囊脹滿,內(nèi)中有氣。冠子和眼圈變成紫紅色。 屎呈灰白色粥狀,病熱嚴重時變成黃綠色的黏液屎,氣味極臭,糊在肛門旁邊。 預防該病主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死雞不可亂扔,不可吃,宜深埋或燒掉;二是在禽未生病以前,如果注射抗霍亂血清,可以預防傳染,得病的禽,注射血清也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