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滿平
(甘肅省涇川縣畜牧獸醫(yī)局荔堡工作站,744000)
豬巴氏桿菌病主要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又稱豬肺疫,主要癥狀為急性型呈敗血癥變化,剖解病死豬,發(fā)現其皮下組織,黏膜有大量的出血,故有稱出血性敗血癥;多與其他傳染病混合感染或繼發(fā)。 在飼養(yǎng)管理不當,圈舍密度過大,氣候多變等因素下更加容易誘本病。
多殺性巴氏桿菌,為兩端鈍圓的球桿菌,無芽孢,無鞭毛,新分離的強毒株有莢膜,革蘭氏陰性。 本菌抵抗力較弱,對熱、日光敏感,陽光直射10 分鐘,或在60 度10 分鐘,可被殺死,在干燥空氣中只生存2~3天。 常用的消毒藥短時間內可將其殺死。
患病或帶菌動物是主要傳染源,隨其糞便、尿液等排泄物排出,污染圈舍、飼料、飲水、用具和空氣。 經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經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感染,人多經傷口感染。 各種年齡的豬群都可感染,但以中豬和小豬發(fā)病率較高,多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一般散發(fā),有時成地方流行。常與豬瘟、豬氣喘病等混合感染。 可感染多種動物,其中以豬最為常見,在飼養(yǎng)管理不良,長途運輸氣候多變等因素使豬抵抗力降低,均可引起內源性傳染。
潛伏期長短不一,隨環(huán)境因素、豬群自身抵抗力、細菌毒力強弱而定,自然感染的豬,快者為1~5天,慢者為 5~15天。
3.1 最急性俗稱鎖喉風,呈敗血癥狀,常不見癥狀突然死亡。
3.2 急性型 最常見,潛伏期1~14天。 除有敗血癥的一般癥狀外,主要呈現纖維素性胸膜肺炎癥狀。 發(fā)病初期溫一般在40~41℃以上,痙攣性干咳,呼吸困難,鼻汁黏稠,后為濕咳,咳嗽痛感,觸診胸部劇烈疼痛,聽診有羅音和摩檫音。 病情繼續(xù)發(fā)展,呼吸極度困難,黏膜發(fā)紺,呈犬坐姿勢。先便秘后腹瀉,后期皮膚有紫斑。 病程5~8天。耐過者轉為慢性。
3.3 慢性型,多見于此病流行后期,主要表現慢性肺炎和慢性胃腸炎。 食欲不振,咽喉水腫,體溫時高時低,精神不振,逐漸消瘦。 有時關節(jié)腫脹,跛行皮膚發(fā)生濕疹全身有紅斑。 后發(fā)生拉稀,常衰弱死亡,病程約兩周。
最急性型呈敗血癥變化,全身漿膜、黏膜和皮下組織廣泛出血,有大量出血點。
急性型 敗血癥變化較輕,肺臟有大小不等的肝變區(qū),周圍有水腫和氣腫。 肝小葉間質增寬,切面呈大理石樣。
慢性型 肺組織大部分發(fā)生了肝變,并有大量壞死和化膿,胸膜常與病肺粘連。
急性型可與豬瘟混合感染: 慢性型與豬氣喘病鑒別,而豬氣喘病癥狀時輕時重,隨飼養(yǎng)條件和氣候變化而變化,病豬常流黏性或濃性鼻汁,食欲一般良好,體溫正常,病程長,可拖延2~3個月,甚至半年以上。 而豬巴氏桿菌病體溫升高和食欲減退癥狀,成地方流行性或散發(fā)性,病程短。
還要注意與豬傳染性胸膜炎、豬丹毒等病鑒別。
6.1 西藥治療:早期應用高免血清,也可用土霉素、四環(huán)素等,大群治療時可將四環(huán)素,抗生素混在飼料中或飲水中連用3~6天。
6.2 中藥治療: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方藥:桑菊飲(桑葉、菊花、杏仁、連翹、甘草、桔?!稖夭l辨》)加減。 熱重者加黃芪、梔子;咽喉腫痛者,加玄參、豆根。
平時加強飼養(yǎng)管理過程中不僅要增強豬群體質,還要對一些誘因及時消除;一般進行春秋兩次預防接種,豬肺疫氫氧化鋁甲醛苗,皮下注射5ml,免疫期9 個月,或口服豬肺疫弱毒凍干菌苗。 發(fā)生本病時,將豬隔離,嚴格消毒,豬群封鎖;假定健康豬注射高免血清,隔離觀察1 周后,如果沒有新病例,在注射疫苗。
總之,豬巴氏桿菌病防治是一項綜合性技術措施,防疫人員除了要指導飼養(yǎng)人員將治療工作做好外,還需指導做好防控工作。 此病發(fā)病急,死亡快,傳播速度快,不僅需要科學的飼養(yǎng)管理,增強豬群體質,促進豬群健康發(fā)展,還要科學地掌握生產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及時治療預防各種疾病及誘因,把握技術要點及時采取適當的補救措施,才能是生產經濟效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