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永廣
時過三月,猶記得今年高考最后那天令人感動的一幕。
最后一門英語科目結(jié)束后,在合肥十中考點外,一位男生見到母親,突然跪了下去,高聲說:“媽,謝謝您,這些年您辛苦了!”母親見狀,雙手抱住兒子的頭,哭了出來。
這個沒有導(dǎo)演、沒有策劃的“跪謝母恩”鏡頭,戳中了不少人的心。許多網(wǎng)友表示,自己瞬間被感動到落淚,但也有少數(shù)網(wǎng)友表示,要這個儀式感有什么用,要跪回家去跪,在大庭廣眾之下跪謝,怕是為了蹭一個網(wǎng)紅做秀。
在我沒有認(rèn)真學(xué)會愛的表達前,我也對那些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下渲染情感類的“表演”有過輕蔑和不屑。上小學(xué)時,班上的一位小女孩,每天站在校園門口朝媽媽揮手,直到媽媽走遠(yuǎn)了才肯進教室,我們這些農(nóng)村的孩子覺得真是矯情。后來得知,那位媽媽是聾啞人,小女孩是通過揮手告別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愛。年幼的我們哪里知道這位母親回家的路上,是多么幸福。
記得小時候,父親為了給爺爺奶奶慶七十大壽,拿出了家里僅有的積蓄,置辦了物品,請了村里的喜樂隊。高堂之上,接受兒孫跪拜之禮的爺爺奶奶笑得合不攏嘴??稍谖覂簳r的眼里,與其花錢請那些喜樂隊,不如給我?guī)自X買些好吃的更實在。
長大后,聽父親說,爺爺一輩子沒有做過一個生日,而那時爺爺已經(jīng)患了癌癥……原來,儀式感之于生活,在每一個表象的背后,都深藏著一份愛的表達。
馮驥才寫過一篇關(guān)于母親的文章。他每次去見母親之前,年逾百歲的母親,必定會提前梳妝打扮,有時還會穿上箱底珍藏的旗袍,滿心歡喜地等候兒子。所以每次會面,都洋溢著幸福和快樂。
僅式感是什么?《小王子》里說:“它使某個日子,區(qū)別于其他日子,使某一時刻,不同于其他時刻。”我又想到“跪母謝恩”的場景,對于那位母親,高考結(jié)束的那個日子,那個時刻,幸福來得如此突然,又如此自然。
感動之余,但愿我們每個人都能珍惜身邊的每一個瞬間,因為愛需要儀式感。正是生活中有了這樣一個儀式感,才讓我們學(xué)會了愛,并懂得了珍惜。
【原載《遼寧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