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
(山東省青島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山東 青島 266000)
慢性濕疹是臨床常見皮膚病,多是由急性濕疹或亞急性濕疹久治不愈遷延而來,慢性濕疹屬于中醫(yī)學“濕瘡”范疇,臨床主要表現為患處皮膚肥厚干燥,浸潤,常伴有瘙癢、抓痕或色素沉著,皮損常有明顯的界限,病情常常反復發(fā)作,時輕時重,急性發(fā)作時可有明顯滲出[1]。西醫(yī)認為濕疹是一種與變態(tài)反應有關的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目前對濕疹尚無特效療法,多采用激素或抗過敏治療,初始有些療效,遠期療效不佳,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筆者采用賀氏火針溫通除熱法治療慢性濕疹32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自2017年1月~2019年3月針灸科門診應用賀氏火針治療慢性濕疹患者共37例,治療期間自行應用激素藥膏患者5例,進入統(tǒng)計療效分析病例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中醫(yī)辨證為脾虛和血虛風燥兩類;年齡在18歲~70歲之間;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12 a。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慢性濕疹的診斷依據評定。多局限于某一部位,界限清楚,有明顯的肥厚浸潤,表面粗糙,或呈苔蘚樣變,顏色褐紅或褐色,常伴有丘皰疹、痂皮、抓痕。傾向浸潤變化,常反復難以愈合,時輕時重,有偶發(fā)瘙癢。
主穴:皮損處阿是穴、足三里、氣海、血海、大椎、肺俞。脾虛型加脾俞,陰陵泉;血虛風燥加膈俞、風市。
以中粗火針,將針身置于火焰外焰燒紅燒透,在皮損區(qū)散刺,穴位點刺不留針,出針后如有出血不必馬上止血,可任其出血后再用干棉簽按壓,針后24 h內局部勿沾水,隔日1次,12次為1療程。
慢性濕疹患者火針治療1個療程(1個月)后統(tǒng)計療效,主要觀察患者火針治療前后瘙癢癥狀和皮損面積的改善。臨床治療中根據濕疹瘙癢程度和皮損面積可治療多個療程。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判定。治愈:皮損消退,瘙癢消失;好轉:皮損消退30 %以上,瘙癢明顯減輕;無效:皮損及瘙癢均無明顯改善。
32例患者中,其中治愈11例,好轉1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7.50 %。
中醫(yī)學認為,慢性濕疹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平素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脾失健運,內生濕熱與外邪相搏充于腠理肌膚而發(fā)病。本病雖形發(fā)于外,但卻是脾胃本虛內生濕熱之病機,熱易耗血傷陰[2],津液匱乏無以濡養(yǎng)肌膚。從經絡理論分析,皮膚是人體絡脈分布最多之處,慢性濕疹的病因是邪郁絡脈,絡脈較經脈氣血運行緩慢,故病邪難除,病情易反復發(fā)作,纏綿不愈。所以絡脈病變是慢性濕疹的主要病機,故慢性濕疹的主要治則是“治絡”,火針溫通法可以以熱通絡,以熱化瘀,通絡解毒,開門祛邪,是治療慢性濕疹的重要方法。
火針療法是國醫(yī)大師賀普仁教授“針灸三通法”中的溫通法,火針導入火熱之性[3],可溫通經脈,振奮脾胃陽氣,行氣活血,使脈絡調和,氣機疏利、津液運行,皮膚得以津液濡養(yǎng);皮損局部是濕熱蘊聚之所,火針點刺局部,可泄熱除濕,同時又有溫經通絡促進氣血運行之功效,從而起到止癢、修復皮損的作用[4],火針療法溫通除熱作用與中藥“甘溫除熱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現代研究證明:火針針刺后病變部位的溫度明顯升高,溫度的升高表明了血液循環(huán)的改善和局部組織代謝的增強,這種反應有利于改善皮膚局部組織的營養(yǎng)和局部炎性狀況,從而加速濕疹局部皮膚組織的修復,這也是火針溫通作用的機理[4]。
臨床應用賀氏火針溫通法治療慢性濕疹能迅速有效改善皮膚瘙癢癥狀,消除或改善組織局部水腫、苔蘚樣變等病理變化[5],而且隨著治療次數的增加,療效亦增加,對于皮損面積較大的患者,可連續(xù)治療多個療程,治療過程中,要保持局部清潔,不可隨意搔抓,以免加重皮損和造成局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