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閩紅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基礎部,山西 太原 030025)
新媒體環(huán)境下,信息技術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活和思維方式,在快捷高效的生活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傳統(tǒng)文化知識都要加以繼承和發(fā)揚[1]。作為公共基礎必修課的大學語文,是培養(yǎng)大學生文化素養(yǎng)、引領價值導向、培養(yǎng)審養(yǎng)情趣、認知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陣地。學校開設大學語文,就是為了對大學生實施文化素質教育?!案褂性姇鴼庾匀A”,一個談吐優(yōu)雅、舉止大方得體的人,可能會得到更多上升發(fā)展機會;一個閱讀理解能力較好的人,可以比別人快速準確地學習一項新技能;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人,具有較高的視野和人生 格局。
數(shù)字信息時代,多元文化實現(xiàn)了交流與融合,開放便利的新媒體網絡環(huán)境下,我們更應堅定文化自信,更應有傳承與創(chuàng)新文化的使命和責任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從《世說新語》到明清小說,從《山海經》到《西游記》,浩如煙海的古今中外經典文學作品,記載著中華文明的演變和歷史文化發(fā)展進程,記錄著我們祖先生產生活的軌跡,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讓我們的思想更加深刻,情感更加豐富,人際交往更和諧。
開放自由的網絡時代,出現(xiàn)了大量時尚鮮明、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受人歡迎的網絡語言,但隨之也夾雜著一些簡單速成、隨意性較強、字母拼湊、粗俗怪異的網絡流行語,這些影響了學生對于漢語言規(guī)范用語的學習。
同時,傳統(tǒng)的大學語文教學偏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以講授為主,課堂教學形式單一,缺少課堂互動,教學知識點與生活脫節(jié),操作性和實踐性不強。學生對于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興趣不高,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達不到基本標準。長此以往,大學語文的地位就會被邊緣化,所承擔的功能可能無法實現(xiàn)。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語文教學要改變觀念,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優(yōu)勢,緊跟時代步伐,利用好網絡資源,將多媒體作為教學手段,改變師生在課堂上所處的角色地位,利用好網絡資源、信息化手段,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語文教學要規(guī)范漢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合理運用網絡教學資源,閱讀經典書籍作品,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語文是重要的、公認的、傳統(tǒng)的人文學科。我國古代語文教育,歷來都是融識字教育、書法教育與文、史、哲、經、藝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教育,教育內容高度綜合,教學目標非常寬泛。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將德育滲透于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和欣賞作品,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增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通過人文教育讓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語言文化的自 豪感。
語文教材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依據(jù)。語文教學中,應合理運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通過經典文學作品讓學生體會到崇高信仰的意義和價值,感悟到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態(tài)度,領會深刻的人生哲理,確立好自己的人生目標。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語文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協(xié)同合作能力、自我規(guī)劃與管理能力、善于學習與善于解決問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語文的教學過程不局限于智力的培養(yǎng),還有信念、情商、逆商①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滿足社會對于綜合素質人才的需求。
“課程的本質是激發(fā)稟賦,教育的本質是人點亮人?!苯處熢诮虒W中要注重建設精品課程,在精品課堂教學過程中,將學與思相結合,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加強互動,改變傳統(tǒng)的“一言堂”講課方式,通過精品課程,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通過泛讀、精讀引導學生用心揣摩情感線索,培養(yǎng)學生理解、表達、用詞造句等各方面的能力,鼓勵學生獨立解讀作品。同時,比較網絡流行語和規(guī)范用語,指導學生感悟規(guī)范用語的典雅與深邃、經典文學作品的美妙與永恒,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開啟智慧,啟迪心靈,點亮人生。
新媒體環(huán)境下,語文教學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收集活動背景材料,開展多種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在任務挑戰(zhàn)中解決問題,通過任務導向引導學生開展調查訪問,進行全方位的語文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在活動中有感而發(fā),在活動中完成知識的構建。學生學得開心,語文課堂變得開放而有活力。
語文學習要靠日積月累才能厚積薄發(fā)。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語文教學應通過微信、微博、QQ、圖書館等把語文學習與外面的世界聯(lián)系起來。語文教學不是死氣沉沉,語文學習有深度還有廣度,學生可以從名勝古跡的人文歷史中體會文化傳承的意義,從新聞熱點的議論表述中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技巧。大學生年輕活潑而有朝氣,善于接受和領悟新生事物,豐富多彩的世界和文化會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他們不喜歡呆板教條、脫離實際生活的教學方式。因此,在啟發(fā)學生思考,注重學與思的同時,語文教師要通過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多元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到語文學習就在身邊,語文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語文是伴隨終身的良師益友。
新媒體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操作簡便的資源平臺,直觀形象、資源共享、開放高效、超文本鏈接的數(shù)字媒體應用平臺能夠促進學生更快地融入教學情境,大大提高了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教師應根據(jù)語文課程特點設計教學模式,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有效提問、自主探究、討論答疑、合作交流、總結反思、拓展運用等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過程,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架構語文知識體系。
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按照知識點和教學需要,將作品的文字、圖像、聲音結合在一起,利用APP 軟件生動再現(xiàn)人物活動和場景,讓教學內容變得有趣味,有畫面感;以任務驅動法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前進行上網檢索,提前預習和做好后期準備;在講解某個歷史人物時可以安排學生寫一篇自我推銷的求職材料,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媒體查閱人物材料,從而了解人物生平和事件背景等;在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中,指導學生完成由選題—制訂計劃—搜集資料—討論分析—寫出調查報告—評價研究成果等一系列學習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在博客上發(fā)表個人網絡日記,互動分享,制作小視頻,附錄文字表情達意。這些靈活自由、開放互動、展示個性、資源共享的交流方式正是新媒體環(huán)境下語文學習的特點[2]。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完善教學評價方式,從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過程方法、個人規(guī)劃發(fā)展等方面進行多元化評價。在教學中可在講解、體驗、分析、總結、交流討論、探究、答疑、游戲、表演、成果展示等環(huán)節(jié)設置評價權重,注重評價標準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注重評價的實踐性、整體性和綜合性,以表揚激勵評價為主,創(chuàng)立一系列促進學生獨立個性、健康思維發(fā)展的多元評價 體系。
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是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意識,敢于開拓創(chuàng)新。教師應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加強業(yè)務知識的儲備,成為學識淵博、與時俱進的教師。同時,要積極參與學習交流活動,博采眾長,勤學好問,善于總結和反思,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總之,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師應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生為本位,改變觀念,發(fā)揮語文學科的教學優(yōu)勢,致力于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將信息技術和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注釋
① 逆商(Adversity Quotient,AQ)全稱逆境商數(shù),一般被譯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