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峻
(江蘇省阜寧縣黃河故道桃花源生態(tài)經濟區(qū)管理委員會,江蘇阜寧 224400)
桃樹在我國具有相對廣泛的種植范圍,在栽培過程中具有栽種操作簡單、樹種對環(huán)境適應性強等特點,通常在種植后都具有較高的成枝率和萌芽能力,與其他果樹相比,開花結果較早,能夠為種植者帶來較好的經濟收入。但是當前隨著農業(yè)技術的進步以及病蟲害防治措施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及消費者對高品質果品需求,桃樹栽培的質量仍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因此必須科學掌握其技術要點,強化病蟲害防治工作。
桃樹栽培質量的提高根本上是要確保選擇優(yōu)質品種,且要適應種植地點的環(huán)境條件,同時還要積極考慮當地的栽培技術水平、市場供需條件、群眾消費觀念、自身生長、果實成熟時間等因素。比如在城市郊區(qū)內,人們的消費水平較高、信息傳遞速度較快、交通便利,可結合觀光采摘,所以要選擇外觀鮮艷、果實品質較好的品種。而對于交通不便、栽種生長環(huán)境較差的地區(qū),則要選擇耐貧瘠抗干旱性能較好的桃樹品種。除此之外桃樹果實的成熟期、產量以及抗病害能力、外觀品質等對品種選擇的影響較大,一般要錯開產品的集中上市期,通過在其他水果上市的空擋或者是節(jié)假日前期的成熟栽培,如近幾年早熟品種價格較高,選好適銷對路的品種,可以有效地提高經濟效益[1]。
對桃樹進行科學合理栽培即是在嚴格控制栽培的時間,一般情況下,多數種植戶會選擇在冬春季節(jié)進行栽種,如氣候條件允許,也可以在秋季進行栽種活動。并且在栽種過程中還需要充分考慮桃樹的樹形以及立地條件、種植作業(yè)技術等,從而能夠更合理地規(guī)劃桃樹的種植密度。比如在平原地區(qū),其水肥條件相對于山區(qū)來說更為優(yōu)越,因此可以采用行距5~6m 的寬行種植,通過寬行增加田間通風透光,利于機械操作。另外在栽培過程中應根據桃樹的實際生長情況進行移栽或者間伐作業(yè),待桃樹生長到成年階段則會呈現較為疏松的密度格局。此外桃樹是一種須根型的果樹,具有耐旱不耐澇的特點。因此要采用起壟栽培方式,壟的高度30~40cm,壟上寬1~1.5m,壟下寬度2~2.5m,起壟防澇、抗?jié)?,增加土壤通透性。幼樹期壟上覆蓋地布或地膜,穩(wěn)定土壤水分,防止幼樹期草害。在對桃樹進行定植之前,需要及時開挖定植溝,其深度在40~50cm 作為適宜、寬度應控制在50~60cm 之間。同時在定植溝內要填充有機肥料,保障桃樹生長所需養(yǎng)分得到滿足[2]。
桃樹是一種喜光的樹種,因此要保障果樹產品的結果數量和品質,需要進行一定的修剪工作。根據栽植密度選擇開心形、二枝開心形、主干形等一種樹形,選定好樹形后在夏季和冬季兩個階段進行修剪。夏季通過抹芽、摘心、疏剪以及拉枝等技術措施,充分解決通風透光的問題,以控制桃樹的營養(yǎng)生長。而在冬季的修剪工作即是對桃樹的樹形進行保持管理,更新結果枝組以及控制結果數量等,同時要對病枝和密枝進行修剪,近幾年桃樹冬季修剪一般采用長放修剪法,基本不進行短截、僅采用疏剪、縮剪長放,根據栽植密度和樹形,每畝主枝數量控制在80~120 個。不留側枝,根據主枝的大小,每主枝上留6~8 個大、中型枝組,畝留枝量6000 個左右。這種修剪方法可緩和樹體枝梢的營養(yǎng)生長勢力,有利于維持樹體的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的平衡。
在5 月上旬做好疏果工作,疏除朝天果、畸形果、病蟲果、小果、過密果,套袋時再疏除部分過密果,保持長果枝留果量2~3個,中果枝1~2 個,短果枝1 個。
另外一方面對于無花粉品種的桃樹要進行人工授粉,其技術措施是配置1:4 比例的授粉果樹。然后在授粉前2—3d 進行花粉采集,授粉時可以采用點授和桿授的方式,即是利用棉球或者是小橡皮球等蘸好花粉向雌蕊進行點粉。此外也可以采用掛花或者是合理配置授粉液的方法,即是在開花之前,剪下一定數量的花枝,放入到裝有純凈水的容器中,并將其懸掛在桃樹的枝頭上,借用風力進行授粉。而授粉液的配置則是需要10kg 的水和300g 蔗糖、20g 尿素以及20g 的硼砂,混合采集好的20~25g 花粉混成懸濁液,使用小型噴霧器進行噴施授粉。
在桃樹種植栽培過程中施好肥為關鍵的技術之一,要在10月重施基肥,盡量選擇農家肥,同時配合鉀肥、磷肥和氮肥,適當地添加微量元素肥料。另外在桃樹的開花后10d 內追施以氮肥為主的速效肥,在采果前30d 和10d 左右施用果實膨大肥。
桃樹栽培種植過程中比較常見的病害有桃褐腐病、縮葉病以及桃炭疽病、細菌性穿孔病以及流膠病等。其具體防治技術如下:
(1)桃樹出現褐腐病的主要表現是果實出現褐色斑點,對果實的質量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會導致果實腐爛。可以在冬季階段進行傳播介質的隔離,并在桃樹發(fā)芽期使用石硫合劑等進行全面殺菌和病害消除。
(2)縮葉病的具體表現是在桃樹的萌芽期,桃葉出現褶皺和扭曲,并呈現紅褐色、病葉肥大等現象。針對該病害的主要防治方法是在越冬階段進行防范,隔離象鼻蟲或者桃椿等傳播介質。在桃樹發(fā)芽期可以使用硫合劑或多菌靈等有效抗菌藥劑進行防治。
(3)炭疽病的具體表現是在雨季或者是潮濕季節(jié)中,桃樹出現果肉僵硬以及凹陷等病斑,嚴重危害果實質量。因此種植管理人員需要在越冬階段進行嚴格防范,在早春時期采用托布津、石硫合劑等高效抗菌藥物劑進行防治。
(4)細菌性穿孔病主要發(fā)生在桃樹的枝梢部位,表現為出現嚴重的潰瘍斑和水漬狀斑點,最后發(fā)展成為紅褐色,在失去水分后則會形成穿孔病害。對該病害的防治主要是對細菌的控制,與桃褐腐病防治方法形同,均是在越冬階段進行防范,隔離象鼻蟲或者桃椿等傳播介質。在桃樹發(fā)芽期可以使用硫合劑或多菌靈等有效抗菌藥劑進行防治。
(5)流膠病是桃樹栽培種植過程中最為常見的病害類型,會嚴重危害桃樹的枝干和果實,會出現較大范圍的流膠現象。而產生這種病害的主要原因是細菌和真菌侵蝕、樹體損傷、凍害嚴重、灌溉排水不合理等。對流膠病的防治,種植管理人員需要加強水肥管理、改善排水設施和酸堿土壤等。
對桃樹生長發(fā)育威脅最大的蟲害即是桃蛀螟,其蟲卵能夠依附在果樹上越冬,在春季桃蛀螟的幼蟲會侵蝕桃樹果實。蚜蟲主要在春季為害,如防法不好將會造成減產甚至絕收。此外桃樹的蟲害類型還包括桃山楂紅蜘蛛、桃象鼻蟲等,要在病蟲產卵期和幼蟲期,噴施叮蟲脒、毒死蜱、阿維菌素等藥劑進行防治。也可以采用套袋等物理防治方法,防治病蟲的擴散。
綜上所述,桃樹產量和果實質量提高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桃樹栽培種植的管理,充分掌握栽培技術要點,從品種選擇、栽培要素選擇以及修剪技術、授粉技術、疏果、施肥管理等方面保障桃樹的生長發(fā)育。同時針對桃樹頻發(fā)的桃褐腐病、桃縮葉病、桃炭疽病、細菌性穿孔病、流膠病以及桃蛀螟等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促進桃樹的栽培質量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積極推動我國桃樹產業(yè)的向前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