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蕾
(江蘇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南通 226007)
自從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以來,包括老撾在內的東盟各國與中國進一步深化在高等職業(yè)教育方面的合作,大批老撾留學生來到中國求學。學好漢語是留學生開展留學生活、學習專業(yè)課程的基礎,是消除文化隔閡、促進“民心相通”的關鍵。我校(江蘇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目前已招收了四屆全日制老撾留學生,他們的漢語水平參差不齊,學習期望值也有高有低。因此,我們根據(jù)不同層次的漢語學習愿景將老撾留學生組成不同的“學習共同體”,開展了提升漢語水平的項目研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學習共同體”這個概念是1995年由著名教育學家博耶爾首次提出的,它是指“由學習者與助學者共同構成的團體”,在共同的目標指引下,在共享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通過對話、交流和溝通來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進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lián)系。從對外漢語學習的角度來看,老撾留學生擁有相同的文化背景,更易形成“學習共同體”,也更能激發(fā)出他們在異國他鄉(xiāng)求學時團結互助、自主探究的精神。
(2)學生的學習情境一般是競爭、獨立、合作這三種,而留學生以往基本以獨立學習為主,只在熟悉的小范圍內具備一定的競爭意識。構建“學習共同體”并不是排斥獨立學習,相反,它非常強調個體的獨立思考能力并提倡大范圍內的良性競爭。社會建構理論認為,獨立學習是學習者個體獨立解決問題達到的水平,而在合作的條件下(共同學習、能者帶動等),他還能夠達到更高的水平。這就是說,留學生的潛能是在合作競爭的過程中被激發(fā)出來的。因此,“學習共同體”有助于老撾留學生發(fā)揮潛能、學會競爭。
(3)留學生學習漢語,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技能訓練活動,因此,需要進行大量的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訓練。因此,交際教學法這種以語用學為理論基礎的新型教學法已經(jīng)被普遍運用到對外漢語教學中?!皩W習共同體”模式對交際教學法的理念進行了實踐和完善,通過團隊之間的交際完成學習任務使留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大大增加,克服了“不敢開口”的羞怯感,把枯燥的語言訓練變成了實用、生動的交際過程。
為更好地研究“學習共同體”模式下提升老撾留學生漢語水平的途徑,我們于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實施了江蘇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立項項目《基于“學習共同體”的老撾留學生漢語能力提升訓練》。
(1)根據(j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進行的調研表明,本屆老撾留學生來華學習漢語的目標各有不同,77.3%的留學生希望滿足“社交需求”或“尊重需求”,即達到或超過老撾教育廳規(guī)定的HSK4級以上的考試要求,另有22.7%的留學生希望滿足“自我實現(xiàn)需求”,即通過參加各類漢語競賽展現(xiàn)個人風采、提升自身價值。針對他們提升漢語水平的不同目標可形成不同的“學習共同體”。
(2)本項目的2位負責人來華留學前已經(jīng)有扎實的漢語基礎,漢語水平達到HSK5級,并擁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和管理能力;項目組的其他成員均是品學兼優(yōu)的班級骨干,他們對漢語學習充滿熱情,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具備基本的科研素質與能力。
(3)本項目的指導教師是老撾班《應用漢語》課程的負責人,曾經(jīng)指導前幾屆留學生在HSK4級、5級考試以及各類留學生漢語大賽中取得過優(yōu)異的成績,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競賽指導經(jīng)驗,完成日常教學任務時與老撾留學生接觸密切,便于對本項目進行深入指導。
(4)本項目在留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建立兩個不同層次的“學習共同體”:由漢語基礎較差的留學生組成“沖刺HSK4”小組,由漢語基礎較好的留學生以“我賽我優(yōu)”小組來進一步提優(yōu)。項目組成員分別帶領這兩個學習共同體展開為期一年的訓練,最終達到HSK4通過率超過80%、參加市廳級以上留學生漢語演講/征文比賽獲獎5項以上的目標。
(1)2019.5-2019.6:在問卷調查、自愿報名的基礎上形成兩個“學習共同體”,指導教師為項目負責人分配任務,并明確參加項目集訓期間的紀律和要求。
(2)2019.7-2019.12:兩個“學習共同體”分別針對不同的學習愿景展開訓練,具體如下:
“沖刺HSK4”學習共同體的成員每天早晨8:00到教室晨讀,每周一三五晚自習在教室集體默寫詞語,每周二四晚自習在教室集體進行HSK4級模擬聽力練習,每周完成一份HSK4級模擬試題,由項目負責人對照答案批改后匯總成績提交給指導教師。項目負責人還要制訂嚴格的考勤制度,成員缺席以上常規(guī)訓練活動三次即視為自動退出。
“我賽我優(yōu)”學習共同體的成員的目標是參加漢語競賽,因此需要接受嚴格的賽前選拔,他們每周一三五晚自習集體利用《長城漢語》軟件在線學習1課時,拓展詞匯句型、訓練口語表達。其中參加演講比賽的成員另需每周在班級進行一次當眾演講,參加征文比賽的成員每周完成一篇周記,由項目負責人督促、審核并交由指導教師進行評價,最終根據(jù)競賽通知要求確定參賽選手。
本階段訓練結束后,指導教師召開會議,對項目整體進展情況和階段性成果進行點評,對兩個“學習共同體”各自的不足之處進行指導,對參加訓練項目表現(xiàn)突出的留學生在《應用漢語》期末考試中進行加分獎勵。
(3)2020.1-2020.5:兩個“學習共同體”的成員分別參加HSK4考試和漢語類演講/征文比賽,項目負責人將訓練期間的考級匯總、獲獎證書、考勤記錄、活動照片、音視頻等材料做好整理工作,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準備結題。
(1)本項目根據(jù)目標分層、團隊合作的理念將老撾留學生分為兩個“學習共同體”分別展開訓練,密切結合老撾留學生通過HSK4考級的基礎性需求,著眼于通過競賽進一步提升漢語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需求,在一年的時間里取得了明顯效果。其中“沖刺HSK4”團隊的4級通過率為83.3%,“我賽我優(yōu)”團隊在市廳級以上漢語演講及征文比賽中獲獎6項,均超過了預期目標。
(2)本項目負責人和其他成員全部由老撾留學生組成,他們在“學習共同體”中既是服務者也是獲得者。通過項目實施,他們不僅提升了漢語能力,而且在管理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律意識等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提升,這對于幫助他們融入中國文化、實現(xiàn)個人價值產生了很大的作用。
(3)合作學習所倡導的互動觀是一種多邊立體的互動觀,它倡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進行多邊互動,由此推動教學的發(fā)展。因此,本項目以“學習共同體”模式體現(xiàn)了合作學習的互動觀,使每一位成員都能在自己的團隊里和隊友、老師有相當多互動的機會,有效地利用了差異性資源,擴大了交流量和信息量。
(1)由于項目組成員全部來自老撾,他們在各自的“學習共同體”內討論問題的時候會不自覺地使用老撾語,這樣減少了團隊內使用目的語進行交流的機會。因此,教師要密切關注項目運行的情況,要求留學生必須在訓練中和同伴說漢語,并提醒項目負責人做好監(jiān)督工作。
(2)2020年由于特殊原因使老撾留學生至今無法返回中國繼續(xù)學習,我們嘗試利用網(wǎng)絡采取了“停課不停學”,但是效果非常一般。一方面由于老撾的網(wǎng)絡普及率較低,另一方面則是由老撾留學生信息化素養(yǎng)不夠導致的。盡管本項目的結題工作沒有受到疫情影響,但是這場大型的突發(fā)公共事件告訴我們,“學習共同體”如果能與信息化的教學方式結合,就能發(fā)揮出更大的優(yōu)勢,這是后疫情時代對對外漢語教學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