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立 孫 倩 姜珊珊
(遼寧科技大學 遼寧·鞍山 114044)
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國社會方方面面的工作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進行,也應融入一些新媒體技術,新元素的加入會使高校思政工作變得更有感染力,符合大學生的學習訴求,有利于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推動思政工作的開展。
新媒體技術是指利用數(shù)字技術、計算機網(wǎng)絡、互聯(lián)網(wǎng)等,向用戶提供大容量的信息并進行信息傳播。在當今高速發(fā)展的信息科技時代,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型媒介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因素,逐漸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一種趨勢,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重要通訊工具,大大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為社會的方方面面帶來便利。
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打破了媒介之間的隔墻,促進各個地區(qū)之間的信息傳播。除此之外,新媒體還存在著其他的特點:媒體個性化凸出,傳統(tǒng)媒體受到科學技術的攔阻,信息內容都是大眾化的,千篇一律,但新媒體的信息量大,信息組合內容就不同,成品也是截然不同的;受眾選擇性增多,對于媒體用戶來說,信息量的增大使得他們可以自由選擇所吸取的媒體信息,用戶對信息的接受不單單停留在閱讀一份報紙、看一篇新聞報道上,他們可以通過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渠道聽取世界各地的新聞,選擇性的進行閱讀;表現(xiàn)形式多樣,傳統(tǒng)媒介可能只能通過文字對新聞信息進行傳達,但新媒體時代,新聞變?yōu)槿谖淖帧⒁曨l、音頻為一體的“活物”,更加滿足了人們對新聞信息的求知欲;信息發(fā)布及時,與傳統(tǒng)的電視相比,新媒體的發(fā)布信息速度快,沒有時間限制,不用編輯成篇的新聞稿,像現(xiàn)場直播一樣,實時傳播,滿足用戶的信息體驗。
隨著時代的進步,新媒體應用已越來越廣泛。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來說,傳統(tǒng)的教師教授、學生聽講的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各大高校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思政工作中融入新媒體,不但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方面一直都采取傳統(tǒng)的你聽我講的課堂模式,在講解過程中,教師也是運用填鴨式式的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傳達給學生,忽視了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在新媒體時代,思政工作利用新媒體轉變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使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講解為輔,調動學生的課堂主動性和積極性。[1]各大高校創(chuàng)建一個有效的網(wǎng)絡平臺以實時傳播思政信息,但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對學生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運用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正確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
在科學技術并不發(fā)達的時代,教學手段只能停留在傳統(tǒng)的你聽我講的教學水平,沒有外界媒體作支撐,教學手段單一。而在新媒體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為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提供的媒介,高校的思政教育應積極利用新媒體,利用新型網(wǎng)絡建立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平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新媒體是一種便捷、快速、搞笑的教育工具,創(chuàng)建網(wǎng)絡教學平臺是一種新型教學手段,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所依據(jù)的政治材料大都是年限久遠的舊新聞,或者是當?shù)氐男⌒侣劊@大大限制了人們的思想空間,對思想政治的學習內容也并不透徹。但對著新媒體的發(fā)展,其憑借信息容量大、傳播速度快、打破時空界限的特點,應用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當中,文學生的思政學習提供了大量的新聞依據(jù),加深了學生對思政教學內容的理解,增強思政教育的效果。
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使得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多樣化,褒貶不一,高校學生在吸收網(wǎng)絡信息時,不一定只選擇有益信息。近年來,網(wǎng)絡環(huán)境較差、信息復雜,許多西方國家在網(wǎng)絡上公開詆毀馬克思及社會主義,這種新聞是與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相違背的。因此,各大高校需要主動起來,及時引導學生的政治思想,加強意識形態(tài)建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高校思政工作融入新媒體技術,固然有許多優(yōu)點,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信息的補充,有助于學生的思政知識的吸收和理解,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效率。但實際上,也面臨著一定程度的挑戰(zhàn),新媒體網(wǎng)絡魚龍混雜,加之大學生辨別真假的能力較低,極易成為不法分子的作案主要對象,這在一定出程度上增加了運用新媒體的挑戰(zhàn)性。
近年來,新媒體快速崛起,雖然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存著許多問題。對于新媒體應用,國家并沒有完善其管理體系,對不法分子在網(wǎng)絡上的詐騙、引誘等方面的治理難度較大。因此,在新媒體網(wǎng)絡應用的初期階段,網(wǎng)絡環(huán)境較差,治理體系不完善。對于懵懂的大學生們來說,正確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躲避安全風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代大學生對信息的分辨能力較差,抵擋不住外界的誘惑,極易成為不法分子的關注對象。對此,各大高校一定要在新媒體運用過程中做好引導工作,幫助同學們區(qū)分信息的真假,指引學生正確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提高警惕等。初次之外,相關教師需要多次和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對學生的網(wǎng)絡使用作出引導。
在當今的高校思政工作過程中,部分高校已經嘗試使用新媒體進行工作,為思政工作的開展融入新鮮血液。但實施過程中,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對新媒體技術的操作能力極低,尤其是對于一些資深老教師,由于其年齡較大,長期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感化,無法接受新媒體教學;老教師學習能力有所下降,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無法掌握,也成為各大高校思政工作融入新媒體的一大挑戰(zhàn)。雖然年輕教師對新媒體運用熟練,但是其資歷較低,教學經驗不豐富,也無法實施高質量教學。因此,在各大高校中,應盡量開展新媒體應用培訓,幫助教師學習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提高教學質量,使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運用更加順暢、高效。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新媒體技術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高速發(fā)展的科技社會。因此,各大高校必須通過自身工作理念及工作方法的創(chuàng)新,適應新媒體社會,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一件事情的正式實施需要許多準備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說服自己,樹立正確的理念,才能指引正確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新媒體需要各大高校明確自己的教學理念。
第一,認識到新媒體在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得這項技術已經融入到多個行業(yè)、多項工作之中,新媒體技術借助其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時間空間限制小等特點,迅速融入多個領域,且獲得了較高的評價。新媒體應用與高校思政工作中,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減輕教師負擔,是之后高校思政工作必要的教學手段。
第二,強化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高校教師必須明確自己的服務理念,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無論是在學習方面,還是生活方面,都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樹立為學生服務的理念。在魚龍混雜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教師必須正確引導學生的新媒體應用,避免學生上當受騙,為學生的生活指引正確的方向;在學習方面,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目前,許多高校的教學方法并沒有符合學生的學習要求,按照老舊的教學結構進行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效率影響很大,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因此,高校必須優(yōu)化教學結構,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第一,關注社會現(xiàn)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時刻聯(lián)系實際問題。許多教師只會一味的傳輸知識點,將知識脈絡、學習內容一字一板的傳授給學生。在學生看來知識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打消了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現(xiàn)實中例子,對知識進行滲透,使學生們在了解世間百態(tài)、社會狀況的同時吸收思想政治知識。
第二,聯(lián)系學生實際問題。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去講解問題,提高學生的切身感受,比如在道德文化、科學精神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將學生作為社會的主體,幫助學生吸收正確的道德觀念,增強國家意識、集體意識。
第三,構建新型教師隊伍。各大高校應對教師進行新媒體技術應用培訓,幫助教師樹立新型教學理念,穿心教學方法,提高整個教師團隊的綜合素質。
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用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各大高校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結構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思想,為日后生活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