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華
急性心肌梗死(AMI)指冠狀動脈急性、持續(xù)性缺血、缺氧導致心肌壞死。大部分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前會出現(xiàn)前驅癥狀,其中心絞痛加重最常見,而心肌梗死發(fā)病后較典型的癥狀為突發(fā)劇烈且持久的胸骨后疼痛或心前區(qū)壓榨性疼痛,并伴有恐懼、煩躁不安或瀕死感。早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降低了AMI的病死率,已成為AMI有效的治療手段[1-2]。然而,AMI患者PCI治療后仍會出現(xiàn)心肺功能異常。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術后患者不再只單純滿足提高治療效果及延長生命,對疾病康復后健康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研究探討七步法康復訓練在AMI行PCI治療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AMI行PCI治療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符合AMI診斷標準;過去8 h無新發(fā)或再發(fā)疼痛;無明顯心力衰竭失代償征兆;過去8 h無新發(fā)心律失常或心電圖改變;心功能I~II級;患者和家屬均知情同意,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結核、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合并嚴重組織、器官功能不全;精神失常、意識障礙及生活不能自理。按照隨機對照的原則將其等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45~86歲,平均(67.1±10.2)歲。試驗組中男6例,女24例;年齡46~88歲,平均(68.5±10.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24 h內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有無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并發(fā)癥;采用彈力帶包扎,沙袋壓迫6 h,術側肢體保持制動12 h[3];術后早期指導患者適量運動,囑其起床或下蹲時不可突然用力,應緩慢改變體位;指導正確的飲食,保持大便通暢;做好健康管理宣教,建立微信群,定期隨訪,對患者進行監(jiān)督和指導。
1.2.2 試驗組 實施七步法康復訓練:(1)第1步。PCI治療后第2天囑患者床上做主動、被動訓練,如自主進食、自主洗臉及使用便盆等[4]。同時在床上進行坐起訓練,將床頭升起進行坐位訓練或在醫(yī)護人員協(xié)助下嘗試坐起,每日2次,每次15~30 min。(2)第2步。PCI治療后第3天囑患者床上坐起,在床邊進行梳洗、清潔身體、短時間閱讀(<15 min)等活動,坐起時間控制在15~20 min,每日2次。(3)第3步。PCI治療后第4天進行緩慢行走,距離保持在30 m,患者嘗試自行如廁排便。(4)第4步。PCI治療后第5天指導患者原地踏步10~15次,自行如廁排便及嘗試洗澡[5]。(5)第5步。PCI治療后第6天進行步行訓練,距離保持在150 m,同時進行扶梯訓練,初始應嘗試登3步臺階,每日訓練2次??勺孕腥ハ词珠g做各種清潔活動。(6)第6步。PCI治療后第7天繼續(xù)步行訓練150 m,同時進行扶梯訓練,嘗試登5步臺階,每日2次。(7)第7步。PCI治療后第8天同樣步行150 m,扶梯訓練增加至10步臺階,每日訓練2次[6]。(8)訓練注意事項。訓練開始前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若無嚴重心律失常、血壓平穩(wěn)、心率<100次/min進行康復訓練[7];訓練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全程密切監(jiān)護,觀察患者有無胸悶、心悸、氣短、眩暈及面色蒼白等表現(xiàn),及時治療[8];康復訓練后有效監(jiān)測患者血壓和心率,若收縮壓、舒張壓高于或低于原有血壓2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110次/min,心電監(jiān)護顯示ST段下移≥0.1 mV或上移≥0.5 mV,則停止第2天的訓練,并執(zhí)行前1天的康復訓練,延遲康復時間,避免不良事件發(fā)生[9]。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介入治療后1,9 d采用心臟彩超檢測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靜態(tài)情況下LVEF<50%為左心室功能降低[10]。于介入治療前、介入治療后7 d、介入治療后30 d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價表(MBI)評價生活自理能力,總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強[11]。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介入治療后1,9 d兩組患者LVEF值比較(表1)
表1 介入治療后1,9 d兩組患者LVEF值比較 例(%)
2.2 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比較(表2)
表2 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注: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PCI為目前治療AMI的安全有效方法,其對機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小,效果顯著[12]。雖然PCI迅速恢復冠狀動脈的血液循環(huán),使心肌缺血癥狀得到改善,但治療中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不會發(fā)生改變,治療后患者易發(fā)生血管再狹窄及支架血栓等并發(fā)癥,且飲酒及便秘等均為疾病誘發(fā)因素,影響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AMI患者PCI治療應用有效的康復訓練,對提高其預后療效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2]。
有研究表明[13],PCI治療后進行早期、漸進式的康復訓練,能減少心肌耗氧量,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生命質量。本研究應用七步法康復訓練,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進行床上坐起、步行、扶梯訓練,每個訓練過程都基于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實用,保證患者術后每個階段都得到有效的康復,提高了生活質量。七步康復訓練為一種漸進式低強度體力活動訓練,通過被動及主動活動,減輕長期臥床對心血管功能的不良影響,同時縮短術后體能持續(xù)下降的程度,促進心臟功能得到有效康復[14]。
本研究結果顯示,PCI治療后1 d兩組患者LVEF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CI治療后9 d試驗組LVEF≥50%的患者多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PCI治療后7,30 d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七步法康復訓練應用在AMI行PCI治療患者中可提高心臟射血分數,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