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立(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什么是基礎研究?如果這是一道考試題,我們應該從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1963年制定的《弗拉斯卡蒂研究與發(fā)展調(diào)查手冊》(Frascati Manual)、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78年制定的《科學技術統(tǒng)計指南》(這些文件后來不斷有新版本,但基本觀點仍然保持不變)中找標準答案。那就是:
基礎研究是指為獲得關于現(xiàn)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和理論性工作,它不以任何專門或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基礎研究可以進一步分為純基礎研究和定向(oriented)基礎研究。純基礎研究是為了推進知識的發(fā)展,不考慮長期的經(jīng)濟效益或社會效益,也不致力于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或?qū)⒀芯砍晒D(zhuǎn)移到負責應用該成果的產(chǎn)業(yè)部門。定向基礎研究則懷有這樣的期望,生產(chǎn)出廣博的知識基礎,很有可能為人們業(yè)已認識到的或所期望的趨勢或未來的問題或可能性提供解決方案。
但是,科學家和科技政策制定者在自己的親身實踐中,對基礎研究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和體會。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fā)展,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地理解和界定基礎研究。
關于基礎研究,有多種說法。比如純研究(pure research)、基礎科學(basic science)、基 本 研 究(fundamental research)、純粹基礎研究(pure basic research)、絕對純粹研究(absolutely pure research),理論研究、基礎科學研究、基礎性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等。
歷史上,19世紀初,國際上開始把科學區(qū)分為“純”科學和“應用”科學。然而,一些在工業(yè)領域和工程領域的研究者覺得,“純科學”這一概念明顯帶有某種偏見,讓他們難以接受。于是“基礎”(basic)科學的概念被引入,并逐步取代了“純”科學的概念。到了20世紀,“基礎研究”作為一個政策范疇和政策術語,牢固地確定了其地位。
二戰(zhàn)期間,盟軍對基礎研究的支持,促成雷達和原子彈等研制成功,對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45年7月布什(V.Bush)的報告《科學——永無止境的前沿》發(fā)表后,“基礎研究”的概念被普遍使用,并且在科學政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該報告在總結(jié)以往科學發(fā)展經(jīng)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基礎研究的性質(zhì)和功能的經(jīng)典觀點,即基礎研究導致新知識,最終不可避免地導致實際應用??梢哉f,布什的報告提出了創(chuàng)新的“線性模型”?!熬€性模型”為政府支持基礎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該報告最終導致美國于1950年成立科學基金會(NSF)。
嚴格地講,政府資助科學屬于政府干預科學的一種行為,但是奉行自由市場原則的美國政府,并沒有直接插手科學系統(tǒng)的運行,而是讓科學家保持科學研究的自主性。政府和科學家都深信這樣一個觀點:最有效率的科學研究,就是把科學研究徹底放手給科學家。自主性是戰(zhàn)后基礎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有人將之稱為科學自主性的“神話”,即“基礎研究惟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得到豐碩成果,那就是讓科學家完全不受追求短期結(jié)果和特定產(chǎn)品的干擾,放手讓他們自己干?!?/p>
在冷戰(zhàn)的大背景下,特別是1957年蘇聯(lián)成功地發(fā)射了人造衛(wèi)星之后,美國對基礎研究的資助更加慷慨。此后不久,美國經(jīng)濟學家納爾遜(Nelson,1959)和阿羅(Arrow,1962)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為政府資助基礎研究的行為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辯護,其基本觀點是基礎研究是市場失靈的,其產(chǎn)品是公共物品?;A研究的公共物品論點得到了政府和科學家的廣泛認可。于是形成了政府出錢資助科學家,科學家自主地探索真理這樣一種“理想”格局。這一“理想”格局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被打破。
20世紀80年代,主要工業(yè)化國家都遭受到了來自日本技術和產(chǎn)品的競爭壓力,社會各界紛紛要求基礎研究與生產(chǎn)技術發(fā)展緊密結(jié)合起來。
于是,政府資助科學的政策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它們要求基礎研究與國家目標聯(lián)系起來,傾向于資助那些具有經(jīng)濟應用價值的研究項目。在功利主義(中性)的氛圍下,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出現(xiàn)了下降的勢頭,科學家及政策研究者不得不賦予基礎研究以新的理解,使之帶有應用的成份。比如,基礎研究具有“國家目標”,1997年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科技政策研究者Stokes在“純基礎研究”概念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應用激發(fā)的基礎研究”即“巴斯德象限”的概念(科學出版社,《基礎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巴斯德象限》,1999)。
司托克斯1997年提出的“應用激發(fā)的基礎研究”,其實就是我國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應用基礎研究”。據(jù)吳明瑜先生《科技政策研究三十年》講述,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科技政策研究者對聯(lián)合國等提出的科技研究三分類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開發(fā)”不滿意,在杜潤生的建議下,把科技研究劃分為四類,即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推廣研究。杜潤生說,“應用基礎研究”是“進可攻,退可守”,即:如果說基礎不夠,我有基礎研究,加上應用基礎,也是基礎;如果說應用不夠,我有應用和開發(fā),再加上應用基礎。有了這一套分法,對科學院的科研工作會起到很大的保護作用。由此可見,以杜潤生、吳明瑜為代表的科技政策研究者,具有高度的學術智慧和政治智慧。
以上歷史事實證明,我國提出“應用基礎研究”概念,比國際上要早30年!
英國學者卡爾弗特(Jane Calvert,2004)在1999年3月到2000年3月對美國和英國的一線科學家和科技政策制定者——24位生命科學家和物理學家以及25位科技政策制定者,進行了半結(jié)構化的訪談,詢問他們?nèi)绾谓缍ā盎A研究”。她發(fā)現(xiàn),一線科學家和科技政策制定者在界定基礎研究時,其背后主要有6個方面的標準(和維度)。受訪者中,有7位用單一標準來界定基礎研究,其余的多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標準來定義基礎研究。這說明,科學家和政策管理者對基礎研究概念的理解,是豐富多彩的。
在受訪者中,人們最普遍提到的劃分基礎研究與其他類型的研究的標準,是從認識論方面和從意圖方面來界定。
第一,從認識論方面看,基礎研究通常被認為是生產(chǎn)某種類型知識的活動。這種類型知識的特性和/或本性,決定了生產(chǎn)這些知識的活動是基礎研究而不是其他類型的研究。這是從認識論方面來界定基礎研究。Calvert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人們通常用“不可預見性”“普遍性”“理論驅(qū)動”和“還原論”(reductionist)來界定基礎研究。
第二,從目的和意圖方面看,人們通常認為基礎研究是好奇心驅(qū)動的研究。即使是同一研究項目,如果出于好奇心之外的目的,那么,該研究也不能劃歸為基礎研究。
從認識論方面來定義基礎研究,與從目的和意圖方面來定義基礎研究,有時是不相容的。比如,如果某項研究的意圖是為了獲得某種最終將導致應用的結(jié)果,那么,不管該研究具有怎樣的“基礎性”,一些受訪者認為,該研究也不能劃歸為基礎研究。誠然,按照意圖來界定基礎研究,這里涉及到誰的意圖的問題。研究者的目的與資助者的目的,常常是有區(qū)別的;不同的研究者,研究目的也是不同的。一位美國政策管理者說,“某項研究可能對做該研究的研究者來說,是基礎的,但是對資助者來說,則可能是應用性的。所以,這里有一個視角的問題?!北M管存在這些問題,從意圖方面來定義基礎研究,仍然被人們廣泛使用。
第三,從距離實際應用的程度看,有一些受訪者認為,如果某項研究或其結(jié)果距離實際應用很遙遠,這樣的研究是基礎研究。
第四,從體制方面看,有些受訪者從某項研究是在哪種類型的研究機構進行的來界定基礎研究。一位政策制定者以人類基因組研究為例加以說明:如果該研究是在大學里進行的,那它就是基礎研究;如果是在私人公司里進行的,那它就不是基礎研究。當然這種觀點是有問題的,比如:如果大學研究者在大學實驗室里從事從私人公司那里承接來的合同研究,這種研究是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就很難說了。在我國,一般認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課題,都屬于基礎研究。
第五,從成果發(fā)布的規(guī)范看,有受訪者認為,如果某項研究其成果是可以公開發(fā)表的,這種研究是基礎研究,否則就不是基礎研究。
第六,從科學領域看,有3位受訪者按學科性質(zhì)來定義基礎研究。一位英國科技政策管理者認為,基礎研究只包含天文學、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學科。
筆者通過文獻分析以及與我國一線科學家和科技政策者的實際接觸,發(fā)現(xiàn)我國基本上也是從上述某個方面或某幾個方面來理解基礎研究的。
20世紀80年代,為了進行科技統(tǒng)計,我國引入了國際上關于R & D和基礎研究的分類和概念。在科學技術要面向經(jīng)濟建設主戰(zhàn)場和“面向、依靠”科技方針的背景下,我們對國際上基礎研究界定是否適合中國以及中國應該如何理解基礎研究概念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劉立,《基礎研究政策的理論與實踐》,2007)。
20世紀90年代,我國科技政策中引入“基礎性研究”概念,取代“基礎研究”概念。在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基礎研究”僅出現(xiàn)1次,而“基礎性研究”出現(xiàn)了17次,其政策表述為:切實加強基礎性研究。郝柏林院士(2002)曾尖銳地指出:“一些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的領導,提到基礎研究時好像總是心虛理虧。于是想出什么‘應用基礎’‘基礎性研究’等糊涂概念來避嫌?!?/p>
21世紀以來,“基礎性研究”概念在科學政策和領導人的講話中逐漸淡出,回歸到“基礎研究”。我們檢索《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已經(jīng)找不到“基礎性研究”這個詞匯,全部用的是“基礎研究”。
《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將“基礎研究”界定為以深刻認識自然現(xiàn)象、揭示自然規(guī)律,獲取新知識、新原理、新方法和培養(yǎng)高素質(zhì)創(chuàng)新人才等為基本使命的研究。這仍然是以動機和意圖這種“前端”來界定基礎研究的。
作者在拙著《基礎研究政策的理論與實踐》(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中提出,從研究的結(jié)果即從“終端”來界定基礎研究:不問動機如何,不管是應用驅(qū)動的還是好奇心驅(qū)使的研究,只要是產(chǎn)生了對自然和社會新的基本認識和新發(fā)現(xiàn)的研究,都屬于基礎研究。
現(xiàn)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主任李靜海(2019)在《抓住機遇推進基礎研究高質(zhì)量發(fā)展》一文中提出,基礎研究是以提出和解決科學問題為根本指向的研究活動。對基礎研究的這一界定,言簡意賅,抓住了基礎研究的本質(zhì)特征。
需要指出,“基礎研究”不能等同于“基礎科學”或“基礎學科研究”,但可以等同于“基礎科學研究”。我們同意2006年時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陳宜瑜的說法,把“基礎研究”等同于“基礎科學”或“基礎學科研究”都是錯誤的。他說,基礎研究得不到重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很多人包括領導層、科研管理者甚至科研人員自身,都存在著對基礎研究的概念認識不清的問題,錯誤地將基礎研究等同于基礎科學甚至是基礎學科研究。陳宜瑜解釋說,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技術科學,是對自然科學門類的劃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fā)展,是對研究活動屬性的劃分。任何門類科學都包括這些屬性的研究,無論原始性創(chuàng)新、集成創(chuàng)新,還是引進吸收再創(chuàng)新,都存在著一個對規(guī)律的重新認識,可以說基礎研究是無處不在的。
對于《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中的“基礎科學研究”概念,當解讀為“基礎性的科學研究”(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簡稱就是“基礎研究”,而不是“基礎科學的研究”。事實上,該《意見》就是關于加強基礎研究的政策文件。
我們注意到,在2006—2020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戰(zhàn)略研究階段,設立了“基礎科學問題專題”(第14專題),但在正式發(fā)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第六部分的提法是“基礎研究”,而不是“基礎科學”。
在新一輪科技規(guī)劃暨“2021—2035年國家中長期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戰(zhàn)略研究中,仍設置的是“基礎科學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專題”(銳科技,2019)。筆者曾受邀參加了“基礎科學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專題”的專家咨詢會。筆者預計,在即將正式發(fā)布的《國家中長期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20—2035)》(本人采用“科技創(chuàng)新”提法)中,將提“基礎研究”,而不是“基礎科學”。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科學共同體一直把基礎研究劃分為純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2006年時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陳宜瑜提出“一家之言”:“基礎研究不應再區(qū)分為純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這種觀點部分反映在國家科學基金的項目類別和資助格局中,比如,在18類項目類別(2019年新增“原創(chuàng)探索”項目)中,沒有提出一類明確涉及更沒有明確表述為“應用基礎研究”;在“探索、人才、融合、工具”這個現(xiàn)在占主導地位的“四位一體”格局中,沒有“應用基礎研究”的“位子”。最近,筆者建議國家科學基金把“四位一體”擴展到“五位一體”,即加上“應用基礎研究”。
對基礎研究的認識需要與時俱進。近年來,我國科技政策把科學劃分為“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和“目標導向類基礎研究”,比如《“十三五”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2016年),《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 》(2018年)。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強化基礎研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并列提出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尤其指出要加大應用基礎研究力度。由此可見,我國頂層戰(zhàn)略政策把“基礎研究”劃分為“基礎研究”(根據(jù)語境,指的是自由探索的純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這種劃分在新時代具有現(xiàn)實的合理性。
考慮到與國際標準概念及界定的接軌,考慮到我國政策話語體系,我們提出,基礎研究指的是(并包含)“自由探索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我們建議,在新一輪中長期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綱要和“十四五”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等新的科技政策制定中,對基礎研究采用“自由探索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這樣的提法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