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縣第二高級中學 李志剛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區(qū)域之間的交通條件逐步改善,各地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人們去到陌生的城市時,通常需要用到地圖。地圖是地理這門學科中的基本要素,被稱為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地圖輔助教學,能夠彌補文字表達的空洞和乏味,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到地理空間的分布情況,從而提高學習效能。而且,分析近些年的高考、學業(yè)水平考題可以發(fā)現(xiàn),基本上每道題都涉及地圖,以圖代文、以文考圖等命題形式全方位地考查了學生的讀圖與用圖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具備分析、理解、搜查、繪制地圖的能力,強化學生的空間思維。
在高中階段,地理為高一必修科目,而到了高二高三文理分科后,只有文科學生才需要學習地理知識,理科雖然設置了地理課,但是常常會被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霸占,地理課形同虛設。這樣的情況導致學生對地理學科普遍不重視,學生掌握地理知識的情況尚不樂觀,就更不要說讀圖能力了,讀圖基礎極其薄弱。
一直以來,地理這門學科在應試教育中的地位都不高,學生缺乏地理知識基礎,到了高中階段會覺得地理這門學科學習難度大,且內容抽象,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就拿高中地理必修一來說,其中涉及大量地圖,學生需學會經(jīng)緯網(wǎng)的判讀與應用、等高線地形圖地形地貌判讀、等高地形圖的應用等,由于學生地理知識基礎薄弱,空間思維較弱,圖文轉換能力不強,在學習上面臨較大的困難,無法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失去讀圖興趣。
閱讀地圖,是需要很多技巧的,如在看到經(jīng)緯圖時,首先需根據(jù)兩地緯度來判斷南北,根據(jù)經(jīng)度判斷東西,再根據(jù)經(jīng)緯度來計算距離,能夠確定“最短航線”??梢哉f,小小一張圖,隱藏著很多信息,學生必須運用讀圖技巧去挖掘其中的信息,進行圖文轉換,但實際上,很多學生都缺乏讀圖技巧,出現(xiàn)不看圖名等低級失誤。
地圖中能夠記載大量的地理信息,并且以線條、顏色等形式直觀地展示出來,是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必須接觸的元素。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利用教材上的地圖展開教學活動,并根據(jù)教學需求適當?shù)匮a充一些地圖,培養(yǎng)學生的用圖習慣,讓學生借助地圖理解、記憶地理知識,并且使用地圖去解決學習上的問題以及生活中的難題。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的地圖,比如說天氣預報中的氣象云圖、旅游區(qū)的路線圖等,學會閱圖、用圖,在實際生活中助益很大。在地理課堂上,教師應該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閱讀地圖,掌握地圖的基本要素,包括比例尺、圖例、方向,以圖例為例,地圖上不同的線條其實代表著不同的地理元素,紅色線條代表公路,黑白相間的線條代表鐵路,藍色線條代表河流,學生必須牢記這些圖例的含義,明確地圖中各類符號、代號或注記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才算是具備了最基本的讀圖能力。
在展開高中地理教學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讀圖,重點關注圖例、地域范圍等因素,讀懂具體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空間分布,讓學生掌握讀圖技巧,養(yǎng)成良好的讀圖習慣,全面提升其讀圖能力。在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以教材上的地圖為基礎,逐步引導學生解讀地圖,如在看到一張地圖后,學生可以分區(qū)域解讀,按照地勢高低依次分析山脈、河流等,學會從海拔、氣候、經(jīng)緯度等不同方向去分析,學會通過顏色分類、線條密集程度,去掌握信息。例如,顏色深的區(qū)域地勢高,等高線密集的區(qū)域地形陡峭。由于地理考試中遇到的地圖多半是根據(jù)考試內容從某張地圖中提取的一部分,所以學生讀圖時常常無法把握要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聯(lián)想能力,憑借所學知識或者所見地圖,將其補充完整,在此過程中可以先尋找地圖中意義特殊的點和線,如極點、經(jīng)緯線與晨昏線交互點等關鍵“點”,或者赤道、極圈等特殊的“線”,以此為中心展開分析,科學解圖。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借助豐富的網(wǎng)絡教育資源,尋找各式地圖,讓學生去分析、探討,從而提升學生的地圖分析能力,并在此過程中深化對地理知識的認知,熟記地理知識。除此之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積累,累積一定量的地圖素材,大概幾組地圖的位置與輪廓,這樣在遇到地圖時就能夠迅速提取有效的地圖信息,提升辨析能力。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記憶各類地圖,教師可以設置大量的繪圖作業(yè),如應用柵格法繪制世界區(qū)域圖、中國區(qū)域圖、世界各國行政區(qū)圖,如洋流圖、氣候分布圖、工業(yè)分布圖、我國交通線路圖等,而且,地理考試中有些區(qū)域地理位置特殊,應該格外關注其區(qū)位條件、氣候特征等,如南極半島、濟州島、希臘半島、加利福尼亞半島等,久而久之,學生對地圖的敏感度會明顯增強。
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學生會學習到世界各國的地理知識,學習到各種不同的地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教導學生正確使用地圖。例如,在講解到英國這一國家的地理知識時,讓學生應用教材上的插圖,以倫敦為中心,發(fā)散式搜查伯明翰、愛丁堡、利物浦等城市;再如,在講解到中國的交通干線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描述自己想去的地方,自己規(guī)劃路線,如果以公路出行的方式,哪條路線最近,如果以鐵路出行的方式,哪條路線最近。除此之外,還應該引導學生自主繪制地圖,如在講解到中國鐵路線分布時,可以讓學生臨摹教材中的插圖,這樣能夠讓學生對鐵路線起點、終點、路經(jīng)站點的記憶更為深刻,同時讓學生明確哪些城市是我國的大型鐵路樞紐。而且,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簡化地圖要素,根據(jù)自己的目的學會繪制同一地區(qū)的不同地圖,如地形圖、鐵路線分布圖、公路分布圖、氣候分布圖、自然資源分布圖及產(chǎn)業(yè)分布圖等,讓學生建立起地理與其他相關知識點的聯(lián)系。
教學研究表明,在高中地理教學中,33%的教師偏向于文字解說式教學方式,50%的教師對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并不重視。這種教學思維和方式是不可取的,地圖是地理學科知識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地圖,這些地圖將一些復雜難記的知識點匯聚了起來,大大減輕了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記憶壓力,有效提升了地理教學效率。對于學生而言,要想提升地理學習效率,提升地理綜合素養(yǎng),必須具備一定的讀圖能力,在看到地圖之后,能夠準確辨別地圖的種類,并進行閱讀與分析,掌握地圖所表達的內容,而且應該具備繪制地圖的能力,這對學生地理學科的終身學習與發(fā)展都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