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張 帥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文中指出:要把青少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強化校訓、校歌、校史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如何在中小學校更好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潛移默化地引起學生的共鳴,使之清楚地認識到自身肩上的責任,并煥發(fā)為努力奮進、立志成才的動力,校史資源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校史是一所學校發(fā)展軌跡的真實記錄,豐富、獨特而深厚,不同時期涌現(xiàn)出的杰出校友則組成了一部生動、真實、充滿感染力的育人活教材。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為例,作為我國成立最早的公立中學,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自誕生之日起(1901 年11 月2 日),就肩負著救亡圖存、育才興國的歷史重任,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學校充分發(fā)掘百年老校的資源寶藏,開辟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路徑:編寫《中國名校叢書—北京師大附中》《一百個附中人的故事》(四輯)、《錢學森從這里走來》等校史書籍,雕塑趙世炎烈士像(北京市區(qū)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錢學森院士像,利用原師大附小教學樓建設錢學森紀念館(火箭軍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北京市區(qū)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以豐富的內(nèi)涵、多元化的手段、先進的技術方式對學生進行愛校、愛國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中小學階段對個人成長而言,是形成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階段。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每年9月,新初一、新高一年級學生入學第一課,就是校史教育。通過學校訓,唱校歌,聆聽附中百余年的校史校情,了解附中不同時期涌現(xiàn)出的杰出校友,真正領悟到“誠愛勤勇”和“正正堂堂本校風”,并下決心努力踐行石評梅等老一輩附中教師總結的“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要做到的六點”:1、終生愛國、衛(wèi)國、救國、建國;2、終生大公無私為國為民,毫不自私自利;3、終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不計個人得失;4、終生勤勞、樸實,不貪圖安逸、享受;5、終生學習,越老越要學;6、終生健康是保證生命力的源泉。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提出:建好用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各級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激發(fā)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的趙世炎、中國航天事業(yè)的奠基人錢學森是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為國家培養(yǎng)的數(shù)千人才中的杰出代表。2009 年,他們分別被評為了“100 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 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趙世炎校友和錢學森校友身上集中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憂國憂民、敢于擔當、為國家民族利益奮斗不息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寶貴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
趙世炎,1915~1919 年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1927 年7 月19 日,年僅26 歲的趙世炎為共產(chǎn)主義理想英勇斗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1986 年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建校85周年之際,學校組織人力,對趙世炎烈士的生平、斗爭事跡、在附中的學習情況進行挖掘,探訪趙世炎烈士家屬、親朋好友,對烈士進行全方位的了解。經(jīng)過中共中央批準,征得趙世炎烈士親屬的同意后,學校在教學樓前建立趙世炎烈士雕像,于1987 年11 月完成,此處已被列入北京市區(qū)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像為青年時期的趙世炎,是漢白玉的半身胸像,像高105cm,正面是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字——“趙世炎烈士像”,背面是烈士的生平介紹。每年4月清明節(jié)和9月30日烈士紀念日,校團委、學生會都會組織學生為趙世炎烈士像敬獻花籃,在緬懷前輩、學長、先烈精神的同時,立下為國奮斗的志向。
錢學森,1923~1929 年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他是我國航天事業(yè)的奠基人、兩彈一星特等功勛獎章獲得者、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錢學森在附中度過了六年中學時光,對附中懷有深厚的感情。1955年,錢學森不顧帝國主義的阻撓,毅然決然放棄國外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回國,為祖國航天事業(yè)、國防建設和科研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贊揚、全國人民的愛戴。在錢學森親屬的大力支持下,學校成立專門工作組籌建錢學森紀念館,2009年11月2日錢學森紀念館作為北京市區(qū)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廣大青少年開放。
紀念館設立在錢學森就讀過的北京師大附小舊教學樓一層,紀念館以錢學森的成長軌跡為線索,利用原先的五間教室(400 平米),通過真實照片、文物復制、人物繪畫、銅像雕塑、多媒體影音以及互動設備等多種方式,展示錢學森一生的光輝業(yè)績。紀念館旨在號召廣大青少年以錢學森為榜樣,樹立愛國大志,勤奮嚴謹、開拓創(chuàng)新、全面發(fā)展,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紀念館前,還矗立著一座“附中人錢學森”銅像,反映了錢學森在附中讀書時的精神風貌和理想追求。到錢學森紀念館參觀是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每一位學生以及新入職教師的“必修課”。學校還組織各年級學生開展“講錢學森故事,學錢學森精神”活動,以演講、板報、櫥窗展、國旗下講話等形式讓學生實踐參與,了解這位杰出科學家、偉大愛國者的言行事跡和精神世界,從中受到教育感染,自己得出結論,應當向錢學森校友學習哪些精神。
此外,學校系統(tǒng)地利用錢學森紀念館基地設施開展離隊建團、主題班會等教育活動,深切緬懷錢學森,繼承和發(fā)揚前輩學長的光榮傳統(tǒng)。錢學森紀念館自建館以來,年接待量千人次以上,其中有北京市大中小學校學生、航天部門研究人員、外地慕名而來的教育單位師生以及國外友校師生等。火箭軍研究院受火箭軍委托,將錢學森紀念館掛牌為火箭軍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百余年來,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杰出人才,他們成為各個領域、各個行業(yè)的領軍人物,是廣大師生學習的榜樣。結合學校重要活動,如開學典禮、成人儀式、畢業(yè)典禮等,邀請知名校友返校,以親身經(jīng)歷和全校師生分享在附中的日子以及與祖國共成長的故事,潤物無聲的滲透愛校、愛國教育。2019 年9 月2 日,學校邀請了1950 屆黃會林校友(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創(chuàng)始人)和1989 屆張熇校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嫦娥四號”項目執(zhí)行總監(jiān))返校,分別講述了她們在青少年時期是如何為夢想拼搏,為國家奮斗。黃會林校友1950年奔赴抗美援朝前線,歸來后創(chuàng)建了北師大藝術與傳媒學院。張熇校友從80 年代在附中的學習生活談起,回憶六年附中生活為她開啟的自由探索之路,介紹了她親歷的“探月工程五戰(zhàn)五捷”的巨大成功,為附中的同學們展現(xiàn)了我國航天事業(yè)的進步和國際影響力,以及這背后全體航天人艱苦奮斗的精神。在她們的講述中,師生對附中人與祖國生死相依、休戚與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更深切的認識和體會。此外,結合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如一二·九活動,歷史組教師作國旗下演講,介紹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的歷史及附中學子在一二·九運動中的表現(xiàn),引導學生思考當今附中學子的責任;以年級為單位開展“傳承紅色基因 勇?lián)啻菏姑币欢ぞ藕铣?jié)和演講比賽,唱紅歌,銘歷史。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挖校史、學校史、用校史為路徑,激發(fā)學生、愛校、愛國情懷,使之樹立熱愛祖國并為之奉獻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教育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