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qū)三莊鎮(zhèn)中心小學 孟凡正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主要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品質、文化自信、法治觀念、政治認同、國家意識、人生價值、社會和諧等內容,對年齡尚小的小學生而言,這些知識具有單調乏味性,而且理解難度也較大。情景化教學可以有效緩解這些問題,結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設置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課程情景,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趣味、直觀、形象地傳授給學生,帶領他們在身臨其境中汲取知識、實現(xiàn)內化,這是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也是滿足時代發(fā)展要求的需求,同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理念的體現(xiàn),對于小學生思想建設的建構、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情景化教學的現(xiàn)狀主要從教學目標規(guī)范性待提升、教學內容生活性待增強和教學方式科學性待完善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新課改教育背景下,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系統(tǒng)多元的課程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這對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而言具有現(xiàn)實意義,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生活奠定思想基礎。然而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情景化教學的開展,在教學目標設置方面缺乏規(guī)范性,在教學體系的建立健全方面缺乏配套的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不利于學生的綜合全面發(fā)展。小學生年齡尚小,在知識接受與問題思考方面尚未成熟,接受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以及課程規(guī)劃等方面作出科學合理的調整,保障情景化教學的開展以及小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提升。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內容雖然集中于教材之上,但是宏觀系統(tǒng)的知識皆源自生活,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在情景化的教學開展中,適時引入生活中的實例以及時政新聞等,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理解知識,在對社會發(fā)展有所了解的同時開闊眼界。然而當前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在此方面落實得并不到位、課程的生活氣息并不明顯,使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面較狹窄、所了解的時事政治較缺乏,影響著教學效果的提升。實現(xiàn)情景化教學的革新,需要在此方面做出努力,加大在教學中融入生活性內容,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
作為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學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對于學生個性與心理、思維及品質等方面的鍛煉培養(yǎng)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小學階段的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更為久遠。學生的探究能力是教學中所應注意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情景化教學中靈活運用科學化的教學手段,以此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科學認知。然而實際的教學開展中,教師在教學方式、教具使用等方面的科學性亟待提升,需要教師要在此方面予以強化,在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手段內容等方面做出科學化的改進,促進學生道德法治素養(yǎng)的塑造與形成。
基于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情景化教學的情形,在開展實際教學時需要把握三個原則,分別是時代性原則、主體性原則與實踐性原則。時代性原則是指結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與教學理念的更新,及時在教學方法、內容等方面作出及時調整,保證課程的與時俱進,重視學生能力的提升,保障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高教學實效性。主體性原則是指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對于學生參與情景教學的過程體驗予以充分關注與了解,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發(fā)揮學生的主人翁作用。實踐性原則是指在情景化教學中靈活運用生活實例,帶領學生熱愛生活,在感受生活中汲取知識,同時要引導學生踐行道德與法治,寓教于學,通過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實例解析,提升學生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課堂情境的設置可以依據(jù)三維目標,以此明確教學目標、深化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在《我能行》的教學中,在知識層面,明確“我能行”的內涵及表現(xiàn);在能力方面,帶領學生體驗“我能行”,在發(fā)現(xiàn)他人優(yōu)良品質的同時掌握課程知識;在情感態(tài)度方面,引導學生正確認知自我,學會肯定自己與他人。如此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開展教學。同時在教學中要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互動,引導學生反省自身行為,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發(fā)展。
帶有生活氣息的課堂往往對學生更具有吸引力。生活情境的營造可以在社會與學生之間建構一個橋梁,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社會時事,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感受自己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同時學生的思維在此過程中也可以得到鍛煉,也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例如在《我們不亂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常見亂扔垃圾的現(xiàn)象,告誡學生不要亂扔垃圾,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主人翁意識。
小學階段學生的個性、思維以及品質都處于活躍發(fā)展期,道德與法治情景化教學的開展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特性,探究多元化的活動情境,激發(fā)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積極性與熱情。如在《變廢為寶有妙招》的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分組,在課堂上進行廢品小制作,在活動的舉辦中讓學生感受到課程學習的樂趣,同時促進個體動手探究、品質等各方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游戲與活動對小學生很有吸引力,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能促進情景化教學的開展,增強道德與法治課的實效性。
學生對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印象影響著其未來對該課程的學習態(tài)度,教師應充分重視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利用情景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科學認知課程的性質、目的以及學習意義。通過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帶領學生感受道德與法治課的樂趣,通過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思想問題創(chuàng)設具有針對性的情景,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培養(yǎng)學生理性看待問題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