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長江鎮(zhèn)新港小學 闞建榮
語文學科在小學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根本與語文教學的宗旨相違背,尤其是在小學階段,此時更應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及思維方式。因此,學校與教師需加強對生活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認識,從而讓學生切實提高語文學習水平。
當前,在我國小學的語文教學中存在著形式化的現(xiàn)象,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往往會依照嚴格的教學流程,先為學生安排預習功課,然后在課上提出一些問題,接著教師再針對學生對課本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最后布置課堂作業(yè)。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流程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套上了枷鎖,讓學生思維處于固化的狀態(tài)。同時,學生的想象力被束縛,深入思考的能力也未能得到有效培養(yǎng),影響了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盡管這種固定的教學形式能夠相應地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但長此以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有效的發(fā)揮,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有著不利影響,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陶行知曾提出一個教育理論:“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痹谛W的語文教學中,實踐生活教育能夠進一步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語文潛能。創(chuàng)造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遙遠,也沒有那么多的條件限制,每個人都可以對任何東西進行創(chuàng)造,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挖掘學生的想象力與靈感,讓其在生活中不斷超越、突破與創(chuàng)新,從而更好地提升語文學習能力。另外,教師自身也應切實地踐行生活教育理論,不斷豐富教學水平,通過將生活與語文有效融合,促使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整體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語文學科的學習是人們能夠正常溝通交流的基礎,其本質上來源于生活,能夠在生活中應用,并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因此,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不能僅僅依賴于課本教材,只有將其與生活有效地融合,才會使生活元素豐富和滋潤語文,促進教學效果提高。
1.校園生活元素。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校園生活元素是良好的語文素材,在校園里發(fā)生的點點滴滴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并且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例如,每周都有升旗儀式、課間操和學校舉辦的各種運動會、文藝節(jié)目等等,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這些事件提出看法,或者將其寫成作文。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以外為學生進一步地擴展知識。例如,教師在對《迷人的張家界》一課進行教學時,可讓學生在課內組成學習小組,然后再向父母和親人對張家界的風景以及地理位置進行詳細的介紹,此種做法既能夠穩(wěn)固學生的語文課文知識,又有助于在鍛煉其交談能力的同時,豐富學生的生活常識。
2.家庭生活元素。
除卻校園生活元素,家庭元素也是小學語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之一,教師在進行具體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與回憶,將家庭生活的溫馨畫面與生活場景融入對語文教學的理解中,使其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更加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教育來源于生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社會的變革,教學活動應該與社會背景相符,不斷地開展一些符合當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活動,改變傳統(tǒng)觀念,確保與時俱進,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教學內容,以便培養(yǎng)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深入思考的能力。
1.觀察生活。
教師應有效地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充分的觀察,從而不斷地積累語文知識,在具體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師應盡量做到在完成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繼續(xù)向外延伸,在生活中探索豐富多彩的語文元素,并且增強學生對生活的體驗,進而調動其感知潛能,提升語文水平。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語文課本下冊中《古詩詞三首》(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對這三首古詩充分地進行了解后,鼓勵學生想象三首詩中的景色,并且讓他們根據(jù)這三首詩制作“黑板報”“手抄報”等,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及表達能力,讓其能力在語文方面得到綜合的提升。
2.感悟生活。
在觀察生活的同時,教師應提高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在生活的不斷再現(xiàn)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從小學生的年紀來看,他們的閱歷不足、生活感悟不深刻,針對此問題,教師需為學生設計相應的教學情境,讓課本中死板的文字變?yōu)榛铎`活現(xiàn)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加強對語文的學習與感悟。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體驗生活來實現(xiàn)感悟。例如,在《畫楊桃》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角度上對同一件物體進行繪畫,最后將畫作匯總起來,通過觀察,深切體悟角度和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影響。
在“核心素養(yǎng)觀”的指導下,當今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應努力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不斷注入豐富多彩的生活元素和新鮮活水,積極開展“返璞歸真”式的回歸教學,盡可能地促進生活與語文教學的融合。
1.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在實際教學中,首先教師應采用有效的生活化教學策略,例如,在“復述文本”這一教學內容中,這項內容旨在訓練學生“說”的能力,但這對于小學生而言卻是困難的。因此,教師可以將“復述”轉換為“講故事”,以便減輕學生的難度,讓學生能夠提高主觀能動性,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其次教師應創(chuàng)造一個生動的教學環(huán)境,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要專注于圖像思維,并且依賴于比較“有趣”的教學。教師應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創(chuàng)設出合理的生活場景,通過直觀的視覺圖像反映文本內容,并指導學生深切地體會和感悟生活元素,讓學生在動態(tài)的學習中對學習內容產(chǎn)生情感共鳴,提高語文學習水平。
2.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
教師應為學生設計一些生活化的作業(yè),例如,開展“動手制作”“課外調查”等形式的作業(yè),將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入實際的生活中去,并且開展日常生活的課外活動,積極進行各種語文知識學習活動,這類活動的開展將有助于在不斷的積累中增加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例如,在對“觀察日記”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生活化并與教材要求相符的作業(yè),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家長的幫助在家中種下一棵植物,通過對其每日的觀察寫下觀察日記,將該植物生長的情況及客觀條件都有效地記錄下來。在觀察日記中,學生可以寫下植物生長的直觀變化,還可以記錄自己種植植物的心得,同時能夠如同小王子一樣在日記中寫下想對植物說出的話,這樣既可以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同理心和專注能力。教師在鼓勵學生寫觀察日記的同時,要注意不能直接對學生觀察日記的題材、篇幅和內容進行影響規(guī)定,避免學生對其產(chǎn)生抵觸心理。此外,教師還應結合現(xiàn)階段小學生的特點,允許他們用拼音代替不認識的字,減少限制學生表達能力的因素,進而促使小學生在課后完成作業(yè)的同時,實現(xiàn)生活教育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豐富其語文知識。
綜上所述,生活教育如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應堅持教育來源于生活這一理念,將生活作為教育的本體,在教學中合理融入生活元素,降低學生理解難度,促進教學活動有效進行,以便進一步增強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