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旭,黃勝輝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zhèn),334003)
目前,在古代的文獻著作中,關于古代手工藝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時的《考工記》,本書開篇就對百工進行了定義,何為百工,曰:“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盵1]“庶人有旦暮之業(yè)則勸,百工有機械之巧則壯。”[2]“百工”包含兩類不同身份的群體,一是官名,對古代手工藝技術的發(fā)展生產(chǎn)進行管理;二是普通工匠,就是從事手工藝技術制作的匠人。而古代陶瓷工藝的制作,它也是作為百工之中的一部分,陶人也是包含兩類不同身份的群體:一是官名,掌管著陶瓷器燒制的管理。關于這方面的記載如《考工記?陶人》:“摶埴之工二”、 “摶埴之工:陶、旊”?!薄痘茨献?精神訓》載:“夫造化者之攫援物也,譬猶陶人之埏埴也:其取之地而已為盆盎也,與其未離于地也無以異?!弊ⅲ骸疤杖?,作瓦器之官也?!盵3]從這些古文獻記載來看,“陶人”主要是從事陶瓷器的制作進行管理的官員。二是陶瓷器制作的工匠。具體來說這類“陶人”就是在陶瓷制作過程中實際操作的、巧琢成器的工藝人和匠人,包括有利坯、車坯、釉坯、印花、畫花、雕花的陶工、匣工、土工等。如《荀子?性惡》記載:“陶人埏埴而為器,然則器生于工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盵4]所以“陶人”是陶瓷器生產(chǎn)過程中,參與技術活動中的人,涉及管理者和陶瓷器制作者兩個不同地位的群體。古代朝廷設置有相應的管理機構和制度,對工匠進行管理,各有各自的分工。
從陶人的來源看,陶人包含的有兩個不同地位的群體,之間存在著管理與被管理、上級與下級的關系,“士農(nóng)工商”的古代等級劃分,使兩個不同群體之間存在著明顯界限。通過文獻來看,在唐英以前的管理陶務官員和制作陶瓷的工匠各司其職,管理陶務官員對瓷器制作的陶人認為是普通的,從事的事“為勞力之事”,制作陶瓷器的人為“勞力之人”。前者這些官員是以督陶而督陶,同為朝廷官員,唐英在“榷兩淮”及后來“榷九江”時,同為“陶人”的他“不專督陶,而陶為專職?!盵5]他的身份是協(xié)助督陶的官員及后來成為督陶官,但他又是一位真正懂陶瓷的督陶官和喜歡陶瓷的“陶人”,給自己定位為一名“陶人”,熟悉和掌握每道制瓷工序、技術原理,甚至可以在制瓷技術上幫助陶工,給予陶工指導性建議,唐英把“陶人”的兩重身份都做的非常出色。如在《唐公仁壽碑記》中關于他這方面的記載,“每見匠有未悟者,授指致精,而進其終身之益?!盵6]他在《陶人心語》這本書中,記錄了督陶期間的所見所聞來反映做陶的心境,認為陶人“有陶人之天地,有陶人之歲序,有陶人之悲歡離合眼界心情?!盵7]正是這種思想,從雍正六年開始,唐英在佐理窯務和督陶期間,他基本上是以陶瓷為職業(yè),用心鉆研陶瓷技術,與陶工匠相互切磋,他以陶人自居,并以陶人為榮。
唐英在景德鎮(zhèn)督陶期間,使得制瓷技術能取得如此高地成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當朝統(tǒng)治者的政策有關,政治環(huán)境造就了條件。清代初期,清朝統(tǒng)治者汲取明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在賦役制度作出極大改變,改變了明朝繁重的賦役制度,認為“當明之初,取民釘制,休養(yǎng)生息。至萬歷年間,海內(nèi)殷實,家給人足。及乎天啟、崇幀之際,因兵增購,加派繁興,貪吏滋奸,民不堪命,國柞隨失。良足深鑒”。[8]因此在清順治、康熙年間,推行“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采取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在全國和直省地區(qū)內(nèi),對賦稅政策進行調(diào)整,同時積極清理薄籍,對賦役制度進行整頓。
陶瓷文獻《陶務敘略》中關于記載:“雍正二年秋八月,怡賢親王口宣天語,命英督監(jiān)江西窯務。且有 “工匠疾苦宜恤,商戶交易宜平”之諭?!盵9]統(tǒng)治者在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和“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唐英初到御窯廠時,敬遵圣諭,為了完成督造任務,同陶工們同工同食同息,秉持“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注重對陶工們生活上的關心體恤,以及精神上的撫慰。對陶工們的工作態(tài)度是“賞勤勸怠”方法,調(diào)動積極性;對百姓是“矜老恤孤”,在生活上提高幫助。他施仁政及他的貧民意識,除了使百姓們安居樂業(yè),而且使其產(chǎn)生了強大的感召力,從而激發(fā)出了工匠們的積極性,提高了生產(chǎn)力。
在《即事書懷二首》詩中: “廿載郎官慚列宿, 一身職業(yè)署陶人?!盵10]這是唐英給自己的定位,可以看出他對陶瓷是情有獨鐘的。作為一個督陶官,背負著朝廷的使命,為完成制瓷任務,他將自己變成一個“陶人”,同陶工們同工同食同息同生活,從一個陶瓷門外漢變成制瓷行家,成為真正的“陶人”。唐英從督陶官和“陶人”兩個角色詮釋了陶人精神。
唐英給自己的定位“陶人”,一個參與陶瓷器制作過程中的陶工身份,在他督陶間,也是把這個角色的精神展現(xiàn)出來。如陶工的精益求精、忠于其事等精神品質。
2.1.1 精益求精的創(chuàng)新精神
中國陶瓷史上,“唐窯”時期取得了較為突出成就,尤其在仿制和創(chuàng)新方面。在仿古瓷上,為仿制宋代的各種釉色,唐英派人去追其源,通過“搜物探書尋故老”的方法,成功仿制出了宋鈞窯釉色,并且對宋代鈞窯窯變的仿制,掌握了窯變瓷器的燒制技術?!疤聘G”仿制技術甚至超過歷代,仿制的瓷器達到很高的程度?!短找眻D說》記載中,出現(xiàn)了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如施釉技術提高了,發(fā)明了“吹釉法”,以及裝飾上實現(xiàn)了書畫和陶藝的結合。在督陶期間,在陶瓷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所造瓷器的瓷質、工藝、品種、器型、釉色上較前都有所提高。如大型龍缸的燒制成功。
2.1.2 無私的傳承精神
唐英當時所撰寫文獻,概括和總結了古到清代古代陶瓷技術發(fā)展狀況,這是一種治事利世、利國利民的行為,他的這一傳承精神,為后人留下大量的制瓷文獻,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如《瓷務事宜示諭稿》中表現(xiàn)出來的傳承心跡?!笆购笾且壅呋蛴兴蓳?,未必不備竹頭木屑之用。至于吾之子孫尤宜什襲藏之,不惟識此胼胝九載之心,且堪備異日奴耕婢織之問,未可知也?!盵11]所撰制瓷資料對后面的督陶官來督陶是有益的,能直接對制瓷得到了解,減輕官員的負擔。唐英編著的《陶冶圖說》一書,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它是對古代到清乾隆時期以來的關于陶瓷工藝水平進行總結,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制瓷工藝程序的理論著作。唐英以文獻傳承的方式與以往陶工傳承方式不同,文獻的方式進行技術傳承,是一個更惠民的傳承方式。
唐英忠君、體恤民眾的督陶官精神,可以從側面通過御窯廠陶工、朋友及同僚的評價來體現(xiàn),另一面,從他到景德鎮(zhèn)督陶期間自己的行事上對陶人精神的體現(xiàn)??梢哉f,唐英作為一名督陶官員,對上是忠君、對下體恤民眾。
2.2.1 首先,御窯廠陶工眼中的唐英。
陶工眼中的唐英是體恤民眾、有仁心官員?!短乒蕢郾洝穂7]中關于這一方面有記載。一是工作上,對“勤能體諭”的陶工,會給予額外獎賞并且鼓勵陶工技術之精與專;二是生活上,工匠有疾病或是住房上等有困難者都會提供幫助;三是對年邁匠人及童叟,會賜衣帛食肉;并兼惜匠之至親,選擇量才亦用;所以在唐英督陶期間,實行“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關心陶工們的衣食住行,對紅白喜事都給予幫助,使得陶工能一心放到從事的事物上?!?陶工眼中的唐英,他體恤貧民,關注貧苦民主生活,在生活中盡力幫助陶工,為貧苦民眾謀福利的督陶官。
2.2.2 其次,朋友及同僚的評價。
《陶人心語》中,唐英的同僚和朋友為其作序,曾多次提到他的忠君和愛民思想,分別從不同的層面對唐英進行評價。從為官的角度,對事務上李根云認為唐英作為一名官員,序言中評價他“事上忠勤,而御下清惠”,對陶業(yè)是“忠勤”,為官清正。從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上,凌燽對唐英進行評價從督陶行跡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唐英秉持圣旨對陶業(yè)是“殫心竭智”;高斌認為唐英其人為人忠厚,有仁心。從唐英的同僚或朋友等人評價,唐英作為古代一名杰出的督陶官,敬遵圣旨,他對君是忠心,殫心竭智的完成圣上交代的任務;對民有惻隱之心,有仁心;對事是忠勤,為官但是把自己定位為一名“陶人”。
2.2.3 最后,他自己督陶行徑。
對上的“忠臣之心”和對事的虔誠熱愛。為不辱使命,和完成好御窯燒制任務,他禮賢下士,學習陶人之本色。唐英最初剛接觸陶瓷事務時,“陶固細事”是“有生所未經(jīng)見、茫然不曉”,只是每天惴惴不安地“唯諾于工匠之意旨”。為了做好御窯燒制任務,他禮賢下士,學習陶人之本色,曾“用杜門,謝交游,聚精會神,苦心竭力,與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12]從一個“未經(jīng)見、茫然不曉”的門外漢到對制瓷工藝做到了精通陶務,做到對陶瓷器的物料、火候生克變化的掌握,并能向工匠提出自己的意旨。他從一個陶瓷制作的外行變成了行家,可以“見匠有未悟者,授指致精?!痹趲资甑亩教丈?,他不畏路途奔波之苦,風塵仆仆地多次往返于窯廠與官邸之間。對上之忠心、對事之盡責的陶人精神詮釋。
對民的“義士之心”和體恤愛民的精神。唐英在來景德鎮(zhèn)督陶時,圣上給唐英體恤“工匠疾苦”、對“商戶交易”講求公平的圣旨。在督陶期間唐英秉承圣諭,對民做到了體恤工匠疾苦和對商戶做到交易宜平,《陶成紀事碑記》記載了這一事實。一是對商戶,對“工價飯食、泥土釉料”的采買,按照民間的時價進行公平采買;二是對陶工,“推廣朝廷德意蠲助婚喪施予棺槥”之政策,給陶工生活方面的“婚喪、醫(yī)藥、置產(chǎn)”提供幫助、扶持;通過獎賞的方式提高陶工的積極性,鼓勵陶工技能之專、精。為官期間,陶務上他“躬親其事”,致使景德鎮(zhèn)出現(xiàn)“工輯民安、陶所無事”, 呈現(xiàn)出較前更勝的“物阜民安之象。”他體恤民眾、有仁心的行為,使他督陶期間完成了燒制任務同時也讓百姓得到了較好的生活。
唐英在景德鎮(zhèn)御窯廠督陶期間,撰寫大量的文獻,如《陶人心語》,《陶人心語續(xù)選》、《陶冶圖說》、《陶務敘略》、《瓷務事宜示諭稿》等,這是他督陶的心路歷程的心境以及陶瓷技術的發(fā)展情況的記載,包含著對“陶人精神”宣揚和繼承的思想,主要通過陶人、陶事的事跡進行宣揚和傳承。
陶人的“忠臣之氣,義士之心”精神,這是唐英主要弘揚和繼承的思想,認為作為陶人應該具備的精神。撰寫了《火神童公傳》、《龍缸記》和刻碑記等文獻,記錄了窯神童賓的事跡,高度稱贊童賓的做陶精神,通過作傳、記和刻碑文等的方式來刻畫童賓精神,同時也是對“忠臣之氣,義士之心”陶人精神的宣揚和傳承?!痘鹕裢珎鳌泛汀洱埜子洝酚涊d,明代萬歷年間,派潘相督造龍缸,但是“累不完工”,窯工們遭受“或受鞭箠,或苦饑羸?!备G神童賓憫同役之苦,為造龍缸而舍生躍入火中,乃使得龍缸造出。童賓作為一名陶人,可以為工友,在義與利之間,在死與生之間,舍生取義。唐英把童賓設置為為陶業(yè)事業(yè)獻身的形象,是一個對上忠于國家之事、對下憫窯工之苦的陶人,通過對童賓事跡的弘揚,宣揚和傳承“忠臣之氣,義士之心”的陶人精神。
唐英在御窯廠督陶期間留下的文獻資料,對“陶人精神”的宣揚和傳承?!短杖诵恼Z》,通過對督陶生活的記錄,寫出了一個做陶人的心境,字里行間折射出了陶人精神?!短找眻D說》對制瓷理論和制瓷思想的總結,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tǒng)地論述了陶瓷工藝的理論著作,這是對我國古代傳統(tǒng)制瓷技術的傳承,從中可以看出他在督陶間技術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從而體現(xiàn)陶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
著名督陶官唐英,通過督陶的事跡和所留文獻資料,向我們展現(xiàn)了陶人卓絕的技藝與高尚的陶人精神。他通過自身的督陶事跡,詮釋出了陶人精神。通過窯神童賓的事跡的記載和自己所留文獻資料,來宣揚和傳承陶人的 “忠臣之氣,義士之心”精神。他督陶的一生,一直秉持著“陶人”的精神,也正是因唐英的這種陶人精神,使得古代傳統(tǒng)陶瓷技術發(fā)展到了巔峰,制作出了巧奪天工的陶瓷產(chǎn)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