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曉倩
三彩玩具是唐三彩特有的一個品種,包括三彩小動物和三彩小器物。 這兩種三彩玩具在墓葬里很少見,但并非沒有,如1990年西安市文物管理處發(fā)掘的西安西郊熱電廠M63[1]就出土了十余件,被認為是鞏義黃冶窯的產(chǎn)品。 由于發(fā)現(xiàn)數(shù)量少, 在2002—2004 年鞏義黃冶窯大規(guī)模發(fā)掘[2]之前,它們的面貌一直不是很清楚。2016 年《鞏義黃冶窯》[3]一書出版,披露大量珍貴的三彩玩具。由于遺跡單位、地層伴出有大量的瓷器、三彩器皿, 通過與鞏洛地區(qū)唐墓出土的器物對比, 能夠?qū)@批三彩玩具做出年代上的大致判斷, 這樣可了解它們的興衰過程以及生產(chǎn)它們的意義。
本文僅介紹三彩動物玩具, 三彩小器物不涉及。 三彩動物玩具包括騎俑玩具、人俑玩具、獸俑玩具、禽俑玩具等,下面分別介紹。
騎俑主要有騎馬俑、騎牛俑、騎獅俑等。
1.騎馬俑 3 件。標(biāo)本ⅡT4H4:4,馬勾首,立耳,略具眉、鼻,剪鬣,束尾,頭戴絡(luò)頭,背置鞍韉,絡(luò)頭、攀胸、鞦上懸掛杏葉,立于方形底板上。 背騎坐一人,頭戴幞頭,扁臉高鼻,身著團領(lǐng)窄袖袍,下著褲、靴,扭身向右,拱手于胸前。 通身飾綠、黃釉,以綠釉為主。 長7 厘米,高6.7 厘米。 (圖1)標(biāo)本2002ⅢT2H3:1,馬微勾首,立耳,眼、鼻明顯,剪鬣,束尾,頭佩絡(luò)頭,背置鞍韉,絡(luò)頭、攀胸、鞦呈細繩狀,不見杏葉,腿殘。 背騎坐一人,頭戴席帽,眉目不清,身著翻領(lǐng)窄袖袍,下著褲、靴,扭身向右,袖手腹前。 帽施藍釉,人、馬施綠、藍、醬黃三釉。 長7.6 厘米,殘高7 厘米。 (圖2)標(biāo)本ⅡT35⑩:57,馬昂首,垂纓,披鬣,頭形甚萌,佩絡(luò)頭與韁繩,背置鞍韉,胸有攀胸,臀有鞦,身軀壯碩,腿殘。 背上端坐一人,頭戴幞頭,幞頭系三條寬帶,扁圓臉,身穿團領(lǐng)袍,腰束帶,下著褲、靴,雙手摁拄馬脖,眼視前方,呈奔馳狀。馬施黃釉,人、鞍韉施綠釉。長7.9 厘米,殘高7.9 厘米。 (圖3)
2.騎牛俑 1 件。 標(biāo)本ⅢT3⑥:4,牛伸首,抿嘴,大眼,長角彎至膀處,弓背,短尾甩于左臀,四肢殘。 牛背上伏一牧童,光頭,裸身,面左向,眼、鼻清晰,右手抱頭,左手扶于牛的腹部。 通身施白、綠、黃三釉。 長7.2 厘米,殘高3.2 厘米。 (圖4)
3.騎獅俑 1 件。 標(biāo)本ⅡT57G2:86,獅方首,立耳,大眼,寬鼻,大嘴半張,頸掛鈴鐺,回首卷尾,四肢殘。 背騎一人,頭戴幞頭,面容模糊,右手所抱似手鼓,側(cè)身向右。 通身施綠、黃、白三釉。 長5.8 厘米,殘高6.3 厘米。 (圖5)
人俑主要有抱物俑、人物俑。
1.抱物俑??煞譃楸Ч馁?、抱枕俑、抱動物俑等
抱鼓俑 5 件。 標(biāo)本ⅢT6H81:42,頭戴幞頭,高眉瞪眼,張大嘴,身穿右衽窄袖袍,屈腿盤坐于圓形底板上,左腿側(cè)立,雙臂抱一腰鼓。 人施綠釉,點綴黃釉,底板施綠釉,腰鼓施黃釉。高7 厘米。(圖6)標(biāo)本ⅡT57G2:17,頭戴幞頭,濃眉,大眼,高顴骨,絡(luò)腮胡,身上服飾不清, 盤坐于橢圓形底座上, 懷中斜抱腰鼓。腿以上施綠、白兩釉。 高7.2 厘米。 (圖7)標(biāo)本ⅡT35⑨:135,頭梳雙髻,蠶眉,圓眼,小鼻,小口,身穿團領(lǐng)窄袖襦,左臂抱腰鼓,右手正在擊打。 腰以下殘。 通身施黃釉。 殘高4.1厘米。 (圖8)標(biāo)本ⅡT35⑨:86,剪發(fā),圓臉,彎眉,眼、嘴呈淺坑狀,身穿團領(lǐng)窄袖袍,左臂抱腰鼓于肋間,右手拍打鼓面。下殘。臉施黃釉,余施綠釉。 殘高4.8 厘米。 (圖9)鞏義博物館藏有一件類似的俑。 剪發(fā),圓臉,彎眉,眼、嘴呈深坑狀,身穿翻領(lǐng)窄袖袍,腰束帶,下著褲、靴,側(cè)身跪于圓形底板上,左臂抱腰鼓,右手擊打。 俑發(fā)、臂、腿施綠釉,袍、褲、靴施黃釉。高5 厘米。 (圖10)
抱枕俑 1 件。 標(biāo)本ⅡT35⑩:69,頭戴幞頭,圓胖臉,眉、眼較清,身穿交領(lǐng)窄袖袍,腰束帶,兩手相握腹前,右脅夾一枕狀物。 幞頭施綠釉,臉施白釉,脖子以下施黃釉。 殘高5.7 厘米。 (圖11)
抱動物俑 3 件。 標(biāo)本ⅡT35⑨:79,頭梳三髻,眉清目秀,微張嘴,著窄袖袍,腰束帶,懷抱小狗,盤坐于圓形底板上,狗頭搭于左臂,顯得十分溫順。 俑頭、身施綠釉,臉、腿及底板無釉, 狗施醬黃釉。 高5.6 厘米。(圖12)標(biāo)本ⅡT3⑧:17,頭戴翻檐胡帽,深目高鼻,身穿窄袖袍,腰束帶,外罩半袖,跪于圓形底板上。 懷中抱一大狗, 狗頭位于身體右側(cè),張嘴吐舌,正舔舐主人。 通身施綠釉,多脫落。 高10.1 厘米。 (圖13)標(biāo)本ⅡT8⑦:2,剪發(fā),圓臉,大眼,寬鼻,胡人形象,身穿窄袖袍,腰束帶,懷中抱一神獸,跪于圓形底板上。 獸長尾,四肢有力,頸部有項圈,張嘴吞一物體,做成瓶口樣式,可以插花。 通體施黃、藍、綠、白四釉。 高5.2 厘米。 (圖14)
2.人物俑。主要有禮拜俑、觀音俑、匍匐俑等
禮拜俑 1 件。 標(biāo)本ⅡT7⑧:1,頭梳雙垂髻,圓臉,眼、嘴呈坑狀,高鼻略殘,身穿窄袖襦,外罩半袖,下部不清,雙手合十,盤坐于近方形底板上。 背面施綠釉,正面白釉居多。 高5.7 厘米。 (圖15)
觀音俑 1 件。 標(biāo)本ⅡT12Y6:13,頭戴冠,冠籠紗,面部、衣服不清,雙手合于胸前,胸前模印佛光。 大部施綠釉,局部施黃釉。 高7.4 厘米。 (圖16)
匍匐俑 1 件。 標(biāo)本ⅡT35⑨:76,孩童模樣。 無發(fā),圓胖臉,濃眉,昂首上視,雙臂支地,雙腿后伸,腰部有帶狀裝飾,應(yīng)為襦的下緣,下著褲。 面施白釉,上身施綠釉,下身施黃釉。長4.4 厘米,高3.6 厘米。(圖17)
獸俑主要有馬、駝、牛、象、猴、狗、羊、獅、兔等。
1.馬俑 4 件。標(biāo)本ⅢT6H81:65,首殘,揚脖,披鬣,平背,束尾,背置鞍韉,四肢直立于中空的底板上。 鞍施黃釉,馬身施黃、綠、白三釉,底板無釉。 殘長8 厘米,殘高6.7 厘米。 (圖18)ⅢT6H81:26,勾首特甚,略看到眉眼,揚纓,剪鬣,平背,束尾,四肢殘。 馬無絡(luò)頭佩飾,體施黃、綠、白三釉。 長7.5 厘米,殘高4.7 厘米。 (圖19)標(biāo)本ⅡT57G2:23,馬首殘,剪鬣,平背,束尾,背置鞍韉,上有小蹬,胸有攀胸,臀有鞦,均飾杏葉,四肢直立于長方形底板上。 鞍施黃釉,馬身施黃、綠、白三釉。 殘長6.3 厘米,殘高6 厘米。 (圖20)標(biāo)本ⅡT35⑨:83,嘴、耳、鞍韉、四肢均殘,大眼,披纓,披鬣,短身,束尾,馬身肥碩,脖短,韁、攀胸、鞦均以凹線表示。通身施綠釉。殘長7.4 厘米,殘高6 厘米。 (圖21)
2.駝俑 2 件。標(biāo)本ⅢT9G6:31,駝身不成比例。 昂首,寬脖,垂胡尤寬,小耳,大眼,抿嘴,背置圓毯,近臀部凸起一峰,肩部似為囊橐,甩尾于左臀,頜下、腹部有長毛,四肢殘。身施白、綠、黃三釉。 長6 厘米,殘高5.2 厘米。 (圖22)標(biāo)本ⅢT6H81:57,昂首,揚脖,垂胡較窄,小眼,抿嘴,背部雙峰,上搭花邊式大毯,四肢殘。 身施黃、白、綠三釉。 長5 厘米,殘高5.5 厘米。 (圖23)
3.牛俑 2 件。 標(biāo)本ⅡT35⑧:80,體形似狗。 垂首,小耳,微張嘴,平背,四肢粗壯,立于地。 額頭、鼻子模印圓環(huán),脊背刻凹槽,俱施黑釉。 首、背大部施綠釉,腹、腿無釉。 長8.2 厘米,高4.8 厘米。 (圖24)標(biāo)本ⅡT57G2:82,低首,長角上卷,圓眼,抿嘴,平背,體側(cè)套有革帶,四肢殘。 頭、背施綠釉、醬釉。 長8.5 厘米,殘高4.6 厘米。 (圖25)
4.象俑 2 件。 標(biāo)本ⅢT1H38:6,垂首,長鼻接地,圓眼,大耳,弓背,背置圓毯,尾偏垂左側(cè),四肢立于橢圓形中空底板上。 象身施黃、綠、白三釉。 長8.5 厘米,高6 厘米。 (圖26)標(biāo)本ⅡT57G2:207,仔象。首微抬,粗鼻垂而內(nèi)勾,圓眼,小耳,弓背上置長毯,垂尾,四肢直立于中空的底座上。通身施白、藍、黃釉,以白釉為主。長4.8厘米,高4.5 厘米。 (圖27)
5.猴俑 6 件。 標(biāo)本ⅢT4⑧:12,大頭,高眉,凸眼,寬鼻,抿嘴,兩手抱瓶頸,足擁瓶底入懷,扭頭傻笑,坐于圓形臺座上。 從瓶腹、口沿的凸珠來看,應(yīng)該是玻璃瓶。除臺座外,通身施黃釉。高4.7 厘米。 (圖28)標(biāo)本ⅢT2J1:4,大耳,寬額,高眉,圓眼,大嘴微張,兩手抱魚,擁入懷中,魚嘴似瓶口,可以插花,屈膝,蹲坐于底板上,眼視前方。魚施藍、綠釉,點施黃、白釉,猴施黃釉。高8 厘米。(圖29)標(biāo)本ⅠT1⑤:52,子母猴。母猴側(cè)首,弓背,垂尾殘,立于方形中空底板上。背上有兩幼猴, 前猴騎于母猴肩部, 兩手抓緊母親脖子,后猴騎于胯部,兩手扶著前猴背部,皆向左視。 通體以黃釉為主,間施綠釉。 長5 厘米,高5.6 厘米。(圖30)標(biāo)本ⅢT3H6:2,子母猴。母猴側(cè)首,弓背,垂尾較大,立于中空底板上。子猴騎于母猴肩部,大頭,圓眼,右手扶著母親脖子,左手摁著自己的胯部,側(cè)身右視。 通體施黃、綠、白三釉。 長4 厘米,殘高4.5 厘米。 (圖31)標(biāo)本ⅢT8⑦:3,側(cè)首,弓背,屈腿蹲坐于梯形底板上,左手扶膝,右手摸地。 猴大耳,長嘴,目左視,表情冷靜。 腿側(cè)、尾、背無釉,余施藍、白、 醬黃釉。 高6.5 厘米。 (圖32) 標(biāo)本ⅡT9H83:10,大頭似獅,小耳,圓眼,高鼻,厚唇,雙手抱膝,蹲于圓形蓮瓣臺座上。 背部、底座無釉,余施黃釉。 高4.5 厘米。 (圖33)
6.狗俑 2 件。標(biāo)本ⅡT20⑥:20,立耳,大眼,疙瘩鼻,頭高臀低,卷尾于背,蹲坐于底板上。長5.5 厘米,殘高4.9 厘米。 (圖34)標(biāo)本ⅡT12Y6:15,昂首,尖嘴,面目不清,平背,粗卷尾,四粗肢立于地上。 頭、背、尾施綠釉,腹、四肢無釉。 長5.9 厘米,高4.2 厘米。 (圖35)
8.羊俑 2 件。 標(biāo)本ⅡT35⑩:68,圓首,大垂耳,圓眼,嘴微張,平背,短寬尾,四肢殘。通體施綠釉。 長4.6 厘米,高4 厘米。 (圖37)鞏義博物館藏一件完整的羊俑,立于長方形底板之上,前半身施白釉,后半身施綠釉。 (圖38)
9.兔俑 2 件。標(biāo)本ⅡT20⑥:19,伏首,貼耳,抿嘴,弓背,無尾,四肢蜷曲,臥于橢圓形底板上。 體施白釉,眼施藍釉。 長6.7 厘米,高3.3 厘米。 (圖39)標(biāo)本ⅡT17ZF3①:40,面部逼真,大眼,小耳貼于肩部,抬首前視,前肢直立,后肢蹲臥于圓形底板上。體施黃、綠釉。長4.6 厘米,高4.9 厘米。 (圖40)
1.鴨俑 1 件。 標(biāo)本ⅡT16ZF1②:4,昂首,引頸,短尾上翹,臥于底板上,呈游泳狀。身大部施醬釉。 長3.9 厘米,高4.5 厘米。 (圖41)
2.鴛鴦俑 2 件。 標(biāo)本ⅢT8H89:49,昂首平視,嗉囊前凸,大翅下斂,粗尾上卷,雙腿立于地。頭、翅、尾施綠釉,余施黃釉。殘長3.3 厘米,高3.3 厘米。 (圖42)標(biāo)本ⅡT10⑥:3,幼雛。 胖頭抬起,圓眼小嘴,平背翹尾,肥腹著地。 頭、胸施黃釉,背、翅、尾施綠釉。 長4.2 厘米,高3.2 厘米。 (圖43)
3.麻雀俑 4 件。標(biāo)本ⅢT8H89:74,昂首,張嘴,展翅,胖腹,翹尾,呈鳴飛狀。 頭、背、尾施黃、醬黃釉。長5.7 厘米,高3.4 厘米。(圖44)標(biāo)本ⅢT6H81:60,昂首,張嘴,斂翅,平尾,呈停飛狀。背羽呈蝶狀,胖腹有一插孔,可插入細棍棒,用以手舉。 頭、尾施黃釉,背、翅施綠、白釉,腹部無釉。 長4 厘米, 高2.8 厘米。 (圖45) 標(biāo)本ⅢT6H81:61,昂首,張嘴,呈奮飛狀,胖腹也有一插孔。 通體施綠釉。 長3.6 厘米,高3.2 厘米。 (圖46)標(biāo)本ⅡT10⑥:3,雛鳥。 大首,扁嘴,圓眼,斂翅,圓尾,臥于底板上,呈等食狀。頭施黃釉,背、翅、腹、尾施綠、黃、白三釉。長5.7 厘米,殘高2.2厘米。 (圖47)
1.玩具年代
我們以上介紹的器物主要出自以下幾個單位:ⅡT35 的⑧⑨⑩層,ⅢT6H81,ⅡT57G2,ⅡT17ZF3,ⅡT12Y6,ⅢT8H89,這幾個遺跡單位除了出土三彩玩具,還出土有黑白瓷器、三彩器皿,后二者年代比較容易確定。參考這些器物的年代,也就基本確定了黃冶窯三彩玩具的年代。
ⅡT35 的⑧⑨⑩層屬于同一時代,根據(jù)這三層出土的三彩茶注、 黃釉燈與三門峽廟底溝唐宋墓地[4]M223、M229 同類器相同這一特點,它們的年代應(yīng)該相同,為五代地層,這是黃冶窯時代最晚的一組地層。
ⅢT6H81 出土有三彩豆、綠釉鍑,其中三彩豆出現(xiàn)較早,在公元709 年偃師李嗣本墓[5]就有出土, 而鍑這種少見的器形在約公元740 年的焦作博愛聶村唐墓M6[6]也能見到,故ⅢT6H81可能是黃冶窯較早的遺跡單位。
ⅡT57G2 出土器物較多,有雙系白瓷罐、乳足白瓷盤、斜直腹黑瓷碗、茶末釉水注等,其中有乳足的白瓷盤在洛陽關(guān)林大道徐屯東段約公元740 年的M29[7]中已見到,斜直腹黑瓷碗與偃師杏園公元754 年的鄭夫人墓[8]中的白瓷碗完全相同。 故ⅡT57G2 和ⅢT6H81的年代大致相同。
ⅡT17ZF3 出土玉璧底碗、三彩盤、三彩小罐,年代約在公元840 年。
ⅡT12Y6 出土黑釉茶注、茶末釉盤口壺、茶末釉小罐, 其中黑釉茶注和公元847 年穆悰墓[8]的醬釉茶注非常相像,故ⅡT12Y6 的年代大體也在公元840 年。
ⅢT8H89 出土有黃釉假圈足深腹碗,年代較早,可能在公元700 年。
由此可知, 黃冶窯三彩玩具在盛唐以后一直維持生產(chǎn),它大概始自公元700 年,公元740—公元760 年達到第一個生產(chǎn)高峰期,公元840 年左右是第二個生產(chǎn)高峰期, 但不及第一個高峰期繁榮, 公元900 年后仍能維持一定的產(chǎn)量。
2.器物特征
黃冶窯玩具的器物特征很明顯。 ⅢT8H89、ⅢT6H81、ⅡT57G2 三個單位出土的玩具有共同特征, 即動物、 人物身上飾件較多, 雕刻細致入微, 儼然有大唐遺風(fēng)。 ⅡT17ZF3、 ⅡT12Y6 兩個單位出土玩具已顯簡體趨勢,有些制作得比較草率。ⅡT35 的⑧⑨⑩是最晚的地層,出土的騎馬俑、抱物俑(包括抱鼓、抱枕、抱動物三種俑)、匍匐俑、牛俑、羊俑等造型夸張,身上溝槽深,看起來比較呆萌,是一個時代的特征。
3.玩具用途
黃冶窯的三彩玩具在唐代中后期可以說是黃冶窯的三種主打產(chǎn)品之一。 這種色澤晶瑩的小型器物顯然不是為了墓葬陪葬而生產(chǎn),因為自公元730 年后,鄭洛地區(qū)的唐墓幾乎不再使用俑類, 這些小俑一般不會放入墓葬中(極個別的例外)。 那么,從器物既精美又易于把握這點來看,它有可能作為室內(nèi)擺件而存在,也有可能被人把玩,更有可能被兒童舉于手中(有些有插棒的小孔),1992 年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通過在洛陽履道坊發(fā)掘白居易的故居[9]證實了這種想法。白居易故居的使用年代為公元824—公元846 年,此遺跡出土有大量的茶具、三彩器皿、三彩玩具,其中玩具主要有人物俑和禽獸俑??磥?,唐代的三彩玩具也非一般老百姓能用,必是富貴人家的孩子或大人把玩, 因為在唐代,三彩釉料還是比較稀缺的,三彩玩具應(yīng)該是高檔產(chǎn)品。
圖48 唐三彩生產(chǎn)工藝
雖然如此,黃冶窯的三彩玩具,仍然不失為唐人多彩文化生活的一個側(cè)面, 它在早期繼承了唐代寫實的雕塑傳統(tǒng), 后期則發(fā)揚光大,走了寫意之路,對中國雕塑藝術(shù)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4.生產(chǎn)工藝
黃冶窯的三彩玩具可以稱為唐代大型三彩俑的發(fā)展余緒,它體可盈手,容貌、衣飾刻畫得較模糊,不像大型三彩俑那樣真實,但也由此衍生出玩具俑的造型特點: 體形上只求近似,表情上追求神似,抓住動物一瞬間的特征,進行肢體、表情上的夸張,使得整個玩具俑,無論是騎俑還是單純的單體俑,在面貌上都不同程度地展現(xiàn)出一種呆萌表情, 從而琴弦亂顫地撥通人們的心靈。 這真是一個別開生面的新世界,恍惚間看到泥塑的身影。
三彩玩具仍然采用大型三彩俑的生產(chǎn)工藝,即先進行雕模,然后用細膩高嶺土和成的半干泥進行貼模、晾干、脫模、修模、入窯燒制。 這里強調(diào),一件動物都得到前、后兩個半模,制作新的動物玩具時,分別將兩個半模填滿高嶺土泥, 再將得到的兩個半模動物合成一體,然后修治,晾干,入窯燒制,出窯再施釉,再入窯二燒,得到三彩玩具動物。 我們從黃冶窯遺址出土動物模具、 施釉未燒的動物(圖48),能夠看出這一完整的生產(chǎn)流程。
(本文得到郝紅星研究員指導(dǎo),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