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馨敏
故事是從一本書開始的。
那天,桔子在圖書館借了一本《兩個小洛特》。帶回家里,她還沒看一頁,就極力向我推薦:“天天說這本書他看了8遍,每一遍都看哭了,媽媽,我推薦你也看看?!?/p>
天天是桔子的同學。聽到天天的名字,我便心里有數(shù)了,心想這一定是一本關于離異家庭的書,因為天天的父母也離婚了,他一直有一個心愿,那就是父母復婚。
我不動聲色,等待桔子看書后的反應。
果然,當桔子看到書中兩個原本素不相識的女孩在夏令營相遇,發(fā)現(xiàn)她們居然長得一模一樣,于是倆人關起門來密謀的情節(jié)時,她大叫道:“媽媽,糟糕啦,肯定要發(fā)生什么事情了!”
“我猜,這兩個女孩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她們的父母離婚了,各帶一個孩子生活在遙遠的地方,彼此之間互不來往。接下來,兩姐妹對沒有跟自己生活的父親或者母親產(chǎn)生好奇,她們要悄悄地互換身份,這種互換的過程中會發(fā)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最后的結(jié)局是——她們的父母復婚了?!?/p>
那會兒我根本沒有看過這本書,我只是根據(jù)桔子描述前面的細節(jié),以及以往自己瞎編故事的經(jīng)驗,做出了這個猜測。
為了檢驗我的判斷,桔子一口氣把那本書看完了,最后她興奮地合上書,對我說:“媽媽,結(jié)局跟你猜的一模一樣!”
我嘆了口氣:“要是寫姐妹倆互換以后,父母沒有復婚,但兩個女孩和她們的父母建立了更穩(wěn)定、更舒服和更開闊的關系,這個故事可能更有意義?!?/p>
桔子說:“媽媽,我覺得現(xiàn)在這樣也挺好,畢竟讓父母復婚是很多離婚家庭小孩的心愿?!?/p>
我問:“你也是這么想的嗎?”
“我以前這么想過,現(xiàn)在不這么想了。但天天和蘭蘭還是這么想的?!彼f。
從桔子記事開始,我和她爸爸就是分開的狀態(tài),她并沒有覺得這有什么不妥,她的心里也沒有因此產(chǎn)生的自卑感。但是,人畢竟是社會的產(chǎn)物,環(huán)境或多或少在影響她。偶爾的,會有同學來問她:“你爸爸媽媽離婚了吧?”甚至還有同學,當著她的面大聲對另一個同學說:“她爸爸媽媽離婚了,我們不要和她玩,免得被傳染?!?/p>
她的另外一個同學,也來自離異家庭,面對這些莫名其妙的詢問,采取的辦法是直接懟回去:“我爸爸媽媽離婚了怎么啦?!關你什么事?!你爸爸媽媽沒離婚有什么了不起嗎?我告訴你,他們今天沒離,不代表明天不離,也許明天他們就會問你:崽啊我們要分開了你愿意跟誰……”這么一懟,再也沒人惹她。
我很欣賞這姑娘的潑辣,可惜桔子不是這種性格。她選擇了默默忍受。有一天,她跟我描述這些事情時,委屈的眼淚忽然涌了出來。
她小小的身體里,應該藏著很多悲傷吧,那些我不能一一體會的悲傷。
當我和她爸爸一起參加完某個活動,我們仨站在路口分手,她跟著我朝東,她爸爸朝西,我們各回各家;當我和她爸爸為一些瑣事吵得不可開交,她無所適從;當她爸爸在送她跳舞的路上接到女朋友催他回家的電話,沒來由地朝她發(fā)火……我想,她心里一定有很多悲傷,轟隆轟隆地滾過。
這樣的悲傷,我幼年不曾經(jīng)歷。我所經(jīng)歷的,是另一種悲傷。我爹和我娘一年到頭都在吵架,我希望他們離婚,我希望有個安寧的家,希望每次交學費都不需要找人借錢。
我的父母當然沒有離婚,但是,他們真的扎扎實實地吵了一輩子架,直到兩年前他們分開居住,我爹住到我妹家里去,而我娘始終跟我住在一起,這個戰(zhàn)火紛飛了幾十年的戰(zhàn)區(qū)總算恢復了久違的寧靜。
我的好幾個女朋友,都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她們的父母都沒有離婚,但精神上的離散,跟我的父母如出一轍。她們的童年和少年,都曾經(jīng)痛苦無助地站立在父母的情感罅隙之間,她們極力想彌合殘破的家庭,最后發(fā)現(xiàn),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
那段不快樂的日子給了我們什么嗎?
當然有的。
那就是良好的承受力和扎實的內(nèi)功。既然原生家庭不夠幸福,那就好好磨劍,靠個人努力殺出一條血路,把自己過幸福。
我問桔子:“如果能夠交換命運,你愿意跟任何一個父母沒有離婚的同學交換嗎?”
她想了想,答道:“不愿意。我不要成為他們。”
“為什么?”
“雖然他們的家庭看起來是好的,但是,他們也都有他們的苦惱:有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很少陪伴他們;有的媽媽特別焦慮,動不動就打罵他們;有的家庭生了二胎,爸爸媽媽只關注弟弟妹妹,對老大很不耐煩;還有的爸爸媽媽特別看重成績,一次沒有考好就打人……這些同學,比我悲慘多了?!?/p>
“那我們家離婚了啊,你被別人笑啊?!?/p>
“笑就笑唄,理他們干嗎?!”
——當她看見別人的悲傷,她自己的悲傷忽然變小了,小到可以忽略。
她甚至憶起,在某個尷尬彷徨的時刻,有個善良的女孩站出來,朝她伸出溫暖的手:“桔子我們走,去別的地方玩。”
“這是真正的朋友。我的朋友還是很多的?!彼f。
是枝裕和的電影《奇跡》,講述的也是一個離婚家庭的故事。
這部電影中,哥哥航一和弟弟龍之介是一對十歲的雙胞胎兄弟,他們的父母離婚了,航一跟著媽媽回到鹿兒島的外婆家居住,龍之介跟著爸爸住在福岡。面對同樣的分離,兄弟倆表現(xiàn)出迥異的態(tài)度:航一討厭鹿兒島的火山灰,討厭那里的一切,他想一家四口像從前那樣繼續(xù)生活在一起;但龍之介迅速接受了父母分離的事實,他在一塊空地上撒下種子,種出了蔬菜,他打電話跟媽媽學做菜,積極和陽光地開始了新生活。
有一天,航一從小伙伴那里聽說,九州新干線開通的當天,兩列列車首次交錯的瞬間將產(chǎn)生巨大的能量,這能量可以讓任何一個愿望成真。航一極力說服龍之介,一起參加他的“奇跡”行動。最后兄弟倆邀約了各自的好朋友,7個孩子帶著各自的心事和心愿,一起趕到了兩列列車交匯的熊本縣。
兩車交匯的時刻來臨了。在呼嘯的風聲中,孩子們大聲喊出各自的心愿,而極力促成這次行動的航一,卻在這個夢寐以求的時刻沉默了。他是7個孩子中唯一一個沒有喊出自己愿望的人——他的愿望是櫻島大噴發(fā),這樣他和媽媽就能如愿以償?shù)匕峒?,一家人就能繼續(xù)在一起。他沒有喊出來,因為在小家和世界、完整和遺憾的抉擇中,他最終都選擇了后者。
少年航一在那個瞬間完成了他的成長。
奇跡沒有發(fā)生。所有孩子都平靜地踏上歸途,回到各自原來的命運里。但是,與出發(fā)的時候相比,他們的心里都長出了一些嶄新的東西,以前無法接受的很多東西,包括分離和死亡,現(xiàn)在對他們來說,都不是問題。
其實,和航一一起參與“奇跡”行動的另外幾個孩子,他們也有各自的悲傷?;菝罌]有見過爸爸,小真養(yǎng)了多年的狗死了,小佐的父親好賭。
不止是這幾個孩子,影片里的大人也各懷心事。航一的外公曾經(jīng)制作了一輩子的甜品,最后卻無情地被市場遺忘;熊本縣給孩子們提供食宿的陌生夫妻,他們的獨生女兒外出多年沒有回過家。
人們各有各的悲傷。
不盡如意,永遠是生活的本來面目。我們能做的唯有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擁抱遺憾,隨遇而安。這是導演是枝裕和在他的電影里反復使用的主題,也是他的老師小津安二郎曾經(jīng)反復使用過的主題。
至于我自己的主題,我愿意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加一點:努力磨劍,殺出血路,把自己過幸福。
而且,如果有一天我要寫一個離異家庭的小說,我不會讓里面的人物復合。我要讓他們穿越廢墟和逼仄,去走更廣闊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