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琴
山海民俗館地處達拉特旗白泥井鎮(zhèn),是當?shù)貥O具特色的一張文化名片。從青銅器到近代的各種生活物件,歷史的厚重和神秘在這里揭開面紗。目前,山海民俗館在國內也小有名氣,據(jù)說是現(xiàn)在內蒙古唯一一家大型草根民俗博物館。
稱名“山?!保魅肃w海青“野心”不小。他用三十多年的時間走街串巷、翻山越嶺,深挖過去、收集當下,探古尋今的熱情竟不曾有半刻冷卻,“永遠熱淚盈眶”的狀態(tài)也不曾有半分銳減。時間帶走了很多東西,但那些即將遺失的寶物得以留存下來。這番眼見、閱歷和智慧,足以撐起他的“野心”。
鄔海青中等個子,樸實的衣著一如他樸實的性格。雖然現(xiàn)在他成了當?shù)亍懊恕?,但是他還如從前一樣謙遜熱誠,踏踏實實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這樣的平靜淡然,恰是閱盡千帆后生出的力量。
收藏留住逝去的時間
都說收藏是一種素養(yǎng),收藏是一種智慧,收藏是一種見識,收藏是一種學問,當然收藏更是一種境界、責任和精神。不是誰都能真正堅持下來,搞收藏需要執(zhí)著和涵養(yǎng)兼具。
這些從何而來?還要從他的家庭說起。
1970年,鄔海青出生于達拉特旗白泥井鄉(xiāng)。他的父母都是文化人,母親是一位老師,年輕時當過民兵大隊長,不僅閱歷豐富還很愛看書。長輩經(jīng)常給他們姊妹四人講歷史故事,教育他們不僅要吃得起苦,更要不斷學習成長。文化的熏染從小時候開始,逐漸在姊妹幾人心中扎根。他們都很喜歡歷史和繪畫,后來都在這些方面有所成就。二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泥塑和燙畫的傳承人,泥塑在全國獲過大獎。鄔海青從小就喜歡繪畫和古玩,他的妹妹也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鄔海青學的是美術專業(yè),畢業(yè)后留校當了美術老師。為了教好學生,他想方設法找道具。他喜歡古玩,不僅自己研究考證它們的出處,還將道具的相關知識搬到課上,使本來單調的課程多了許多情趣,從而極大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在他任職期間,許多學生在美術方面獲過大獎,而他本人的作品也獲得過自治區(qū)繪畫比賽的一等獎。
藝術都是相通的。從熱愛美術,到收藏古玩,一步步延伸和拓展,鄔海青逐漸成長為一個專業(yè)的收藏家。
然而,喜歡收藏的人很多,能把收藏做出文化品位的卻少之又少。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糖紙煙盒、瓶瓶罐罐都是人們收集的對象。可是大多數(shù)人都是有始無終,但是鄔海青堅持下來了。從十九歲到現(xiàn)在的這段時間,正是中國農村變化最大的幾十年,人們的生活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新事物隨之應運而生,相應地,許多舊的事物被淘汰,遺失在歷史的塵埃中。恰恰有了鄔海青這樣的先見之人,提前做了一般人想都想不到的事情,才讓逝去的時間在老物件上得到呈現(xiàn)。
三十多年的積淀成長,他在挖掘文化遺存的同時,打造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他眼里沒有廢品,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貝。這是怎樣的眼見和智慧?
開館展現(xiàn)歷史文化
遠遠地,“山海民俗館”的招牌就進入我的視線。不由猜想“山?!泵值挠蓙?,是源于他本人的一些想法,還是和《山海經(jīng)》有關?帶著這疑問,我向鄔海青尋找真實答案。
沒想到真的猜中了,原來二者兼而有之。他在家排行老三,從小大家都叫他三海。在命名時,他想到了“山?!边@兩個字。他覺得收藏的都是歷史,所以將民俗館起名為“山?!?,既和方言中自己的名字同音,也蘊含了《山海經(jīng)》的深意。
2018年秋天,山海民俗館正式成立。從設計到裝修,從布局到分類,都是他親力親為,一手打造。館內現(xiàn)有八千多種文物,包括瓷器、銅器、玉器、石器、木器、鐵器、化石等幾大種類。偏多的是鄂爾多斯早期的青銅器,收集的相對比較全面。
隨著鄔海青的引導進入展廳。展覽廳分為兩大空間,一進門部分為“往事閣”,珍貴的展品分別按朝代歸類:有白堊紀時代的恐龍化石,新石器時代的石器,民國時期的銅器、瓷器、鐵器、紙質展品,以及各個時期的鎖頭和鑰匙。更多的是各種工具,以及作戰(zhàn)用的頭盔、馬鞍、捕獵工具。還有過去有錢人家用的燙衣服的烙鐵,簡直是包羅萬象。
里面的是“歲月廳”,內容分幾大類,又以幾個板塊分開。墻上大部分是毛主席的像章,大小形狀各異約有一百多枚。還有許多地契和票據(jù),都已經(jīng)發(fā)黃。舊報紙、紙幣、糧票、布票、火柴盒、糖紙、煙標,這些過去的老物件現(xiàn)在看來都很“稀奇”。陳列的柜臺上放著許多不同時期的鐘表、收音機和留聲機,形狀大小各不相同。他說這只是放了其中一部分,還有很多放不下在倉庫中。當然墻上柜臺上還有很多東西,雖然有見縫插針的感覺,但并不感到凌亂,反而能感到其中的用心和藝術。
里面有一個獨立的空間,是一個“縮小版”的農家。雖然是石膏仿制的,但相當逼真。穿蘭花上衣的女主人靠墻坐在炕上,炕中央放著一張正方形飯桌。正墻上掛著當年最時髦的風景相框,每個細節(jié)都是當年的記憶。紙糊的窗戶頂上還掛著一個當年的“豬頭”喇叭,那可是當年家家戶戶必備的“信息”工具??吹竭@幅場景,有種回到當年的穿越感。
另一個場景是草原的“縮小版”,有蒙古包,還有曲折的小路和勒勒車。藍天、白云、碧水、羊群、牛群……遼闊的大草原盡收眼底。
每一處空間都利用得恰到好處,每一處都是一段歷史的重現(xiàn)。不論是簍犁鍬耙,還是衣帽鞋襪,都讓來的人看到了當時的真實生活,讓人透過這些物件窺見了當時的繁華和滄桑。
中間的空地上是一個同時可以容納十幾人的大圓桌,擺放著豐盛的滿漢全席“菜肴”。但是這菜肴無論多么逼真,就是不能真的品嘗,因為都是各種玉石瑪瑙的天然佳作。有肥而不膩的豬肘子、扒肉條,有垂涎欲滴的烤羊腿和紅燒魚,更有豬血豬肝豬肺之類的內臟食品,看的人贊不絕口、胃口大動。
這些“食材”都是鄔海青多年來辛苦撿來的“石頭”。但是經(jīng)過分門別類的布局,一桌豐盛的大餐就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了。有人看的喜歡,要出一百萬買下,但是他說舍不得,因為這些東西不知飽含了他多少的心血,早已不能用金錢估價了。
民俗館的每一件寶貝都來之不易,不論什么價位,他都不愿輕易出手。
堅守在山海中探尋
說起收集,可以說,酸甜苦辣咸的滋味,他不知品嘗過多少次。他不抽煙不喝酒,更不喜歡打牌玩麻將,只喜歡那些瓶瓶罐罐之類的古董和舊物。
為了得到一件珍寶,不知要跑多少冤枉路,有時不管跑多少次都是白跑,但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就不放棄,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有時今年不行明年再去。
比如,那件清代早期的銅盆就花了六年多的時間才終于得到。銅盆是人家祖?zhèn)飨聛淼墓哦?,不僅花紋雕刻得相當精致,而且還是寺院僧人燒香凈手的水盆,意義非同一般。當年沒有交通工具,只能步行。翻山越嶺、風餐露宿,他用誠心和誠意打動了主人。銅盆的主人說,把寶貝交給一個懂的人是最好的歸宿。
有時為了尋到一件寶貝,在沙漠里不知要走多少路,有時還被誤解挨罵受氣。有一次到山西收購,沒想到正好東家被騙子騙了不久,以為他也是騙子,不由分說罵了他一頓。但是為了得到一件寶物,也就只能耐心解釋。
為了收藏,他窮盡所有,包括心血,也包括財物。為了得到一件寶貝,他經(jīng)常是拆了東墻補西墻。那幾年家里窮,有時都快沒米下鍋了,但是剛好遇到一件如意的東西,他也會不惜高價買下。為此,他經(jīng)常挨妻子罵:你每天忙忙碌碌,東走西串,不僅掙不回一分錢,還敗光了家里的錢,收回那么多破瓶爛罐能吃還是能喝!
家人不理解,好朋友也不理解。但他并沒有就此止步,反而陶醉其中。為了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積累鑒別經(jīng)驗,他還多次跑到北京、西安的古玩市場向專家們請教學習。通過不斷地學習探討,他的鑒別水平不斷提高,不僅深得本地同行的認可,就連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專家還請他鑒定過東西。
這么多年,他收藏的越多,就越覺得他做的事有意義。因為人們不重視,許多東西被當作垃圾隨便丟棄。但是有些“沒用的東西”,恰是一段歷史的映照。透過歲月的煙云,每一件舊物都是一段不同凡響的歷史,蘊藏著社會變遷的氣象,鐫刻著時代印記的脈絡,記錄著歷史進程的格局。他希望把這些東西留住,也把這些東西所存在的意義留住。他說,一個人可以不知道世界歷史,但應該懂得一點歷史,最起碼應該知道家鄉(xiāng)的歷史,了解祖輩的經(jīng)年過往,從而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現(xiàn)實的當下,快節(jié)奏的生活將很多記憶湮滅。有時人們無暇思考過去,只在眼前的生活中浮沉。能沉下心來做一點與過去相關的事,有點難。但鄔海青覺得,不論多難,他都要堅持下去,因為他知道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會一直把這份熱愛延續(xù)下去,在每一件舊物中收獲欣喜和滿足,在山海中探尋歲月積淀而來的“真經(jīng)”。
如今,山海民俗館遠近聞名,成了當?shù)匚幕缘牡貥私ㄖ?,特意來參觀的人很多,有收藏愛好者,有研究歷史的文化人,其中也不乏對民俗館創(chuàng)始人感到敬佩之人。但是他并不滿足于現(xiàn)狀,還是一如既往地做好他的收藏工作,繼續(xù)將博物館擴大,爭取把所有的藏品都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現(xiàn)在的他,不僅成就了自己的收藏夢想,更在為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傳承作了巨大的貢獻。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學會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