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冕
中國面食中除了面條是可湯可干的吃法外,全程和湯而吃的,可能唯有餛飩。帶湯吃餛飩是常態(tài),也有油炸著吃的,那是偶見。所以,說餛飩不能不說餛飩的湯,那是魚水不可分的。魚因水而活,餛飩因湯而活。
餛飩在四川叫抄手,紅油抄手是成都街頭一絕,湯汁是紅通通、火辣辣的,辣椒油,花椒油,胡椒面,全來。
餛飩是面食中的小家碧玉,用得上一個“細(xì)”字來形容。它的特點(diǎn)是體積小,細(xì)弱的小,不似餃子饅頭的大格局。印象最深的是在廈門鼓浪嶼輪渡碼頭,有當(dāng)?shù)貗D女街邊用擔(dān)挑小爐灶現(xiàn)煮小餛飩。攤主用手撥拉計數(shù),一五一十,極其精細(xì)。餛飩小如林間落花,浮沉水中,鮮蝦肉餡,白中透出紅暈,美不可言。重要的是那份小巧精致,來自閩南女性柔弱之手,絕對是巧手細(xì)活,世所罕見。
在北京吃餛飩,有家百年老字號的,我曾慕名前往。紫菜蝦皮香菜為湯,稀湯寡水,皮厚餡小,狀如煮餃,確是盛名之下其實(shí)難副。倒是有一年在海淀黃莊,偶見新開小鋪,專賣餛飩,去了多次還想去。那餛飩包成圓形,薄而透明的餛飩皮裹著,湯中散開,狀若一朵朵繡球花,極美。細(xì)查,發(fā)現(xiàn)不似是包捏的,更像是薄皮如絲粘裹而成的,可見其制作之精細(xì)。
餛飩在福建多地叫扁肉。特別有名的沙縣小吃中,我每次總是點(diǎn)扁肉加拌面,二者是鴛鴦搭檔,可謂絕配。
在我的家鄉(xiāng)福州,扁肉的稱呼又多了個“燕”字,叫扁肉燕。這主要是因?yàn)樗拿嫫び昧咸貏e,面粉、薯粉加上豬瘦肉,也是人工拼力敲打,攤成透明的薄皮,而后切成菱形小塊,再包肉餡。因?yàn)楸馊庋嗟难嗥ひ彩侨庵破?,諧稱“肉包肉”。扁肉燕的餡除了精選鮮肉,必不可少的是搗碎的蝦干以及芹菜碎末和荸薺丁,鮮脆,味道是綜合的,很特殊。扁肉燕名字雅致,也許是狀如飛燕,也許是“宴”的諧音,它是福州的一張飲食名片,代表著閩都悠久的文化。
餛飩在廣東叫云吞,這名字也很雅,云吞者,云吞月,云遮月之謂也?;洸说木氯A美堪居舉國之首,而云吞是不曾列名于粵菜中的,云吞充其量不過是一道小吃而已。但廣東的云吞實(shí)在不可小覷,至少在我,寧可不吃粵菜的烤乳豬、燒鵝仔,也不會輕易放棄一碗三鮮餛飩面。
有一段時間我在香港做研究,住在灣仔半山區(qū)。我總找機(jī)會步行下山,在銅鑼灣街頭找一家餛飩店坐下來,美美地吃一碗地道的三鮮餛飩面。從灣仔、銅鑼灣一直吃到油麻地、旺角,甚至是尖沙咀的小弄堂,我都能找到我情有獨(dú)鐘的餛飩面。
細(xì)長又柔韌的堿面,清湯,蝦仁鮮肉和菜蔬,最讓人迷戀的是餛飩餡中竟然包著一只鮮脆的大蝦仁。香港商家不欺客。幾乎所有的店家,只要是做鮮蝦餛飩的,都包著這樣的大蝦仁。前些日子重訪香港,住在旺角,還特意過海找到我常常光顧的那家銅鑼灣小店。人多,在門外排隊,領(lǐng)號進(jìn)門。食客幾乎都是當(dāng)?shù)亟謪^(qū)的居民,他們不僅是回頭客,而且是常客。與之攀談,均對小鋪的餛飩贊不絕口:本色,地道,價錢公道。
從沙縣扁肉到香港云吞,從火辣辣的龍抄手到家鄉(xiāng)福州溫情的“太平燕”,這道貌不驚人的面食,因?yàn)樗男∏闪岘嚕驗(yàn)樗摹懊烂踩缁ā?,吸引了多少人的念想和期盼?/p>
大浪淘沙//摘自2020年9月2日《新民晚報》,本刊有刪節(jié),令山一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