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永泉
(甘肅省臨夏州東鄉(xiāng)族自治縣五家學校,甘肅 臨夏 731405)
小組合作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以小組為載體展開學習活動。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落實旨在促進學生團結協(xié)作,啟發(fā)學生的多元思維,從而最終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讀、寫、背、練成為主要學習手段。而這些方面學習能力的提升也直接關系到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高學習能力的關鍵基礎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主積極性、自主探究性和自主創(chuàng)新性,使學生樂意學。但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具有一定的被動性,學生在教師預設好的教學情境中,按部就班地進行學習,比如要求學生朗讀、背誦、識字寫字和理解全文。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一直在被“牽著走”,思想和觀念也成為定式。這樣局限性的學習方式勢必會對學習效率產生消極影響。可見,傳統(tǒng)教學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xiàn)在被動、獨立和按部就班。通過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自主探究創(chuàng)新思維等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本文就從以下幾方面深入探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途徑。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首要條件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這也是有效發(fā)揮小組學習功能的重要前提。在實踐教學中,劃分學習小組應遵循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則,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認知能力、學習基礎、思維能力等指標進行綜合考量。分組的目的是為了讓組間力量平衡,讓組內力量均衡。這樣的分組能夠讓優(yōu)勢互補,實現(xiàn)因人而教的目的。同時,教師還應立足教學內容、學生個體差異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等特點,以小組合作為過渡方式激發(fā)個體的自主參與積極性和自主探究熱情。
在教學分組時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突出表現(xiàn)在分組的隨意性,缺乏整體規(guī)劃和設計,缺乏科學指導和輔助。一般情況下都是由學生自由組合或者就近組合進行,有時也會由班主任按照成績等級進行劃分。這樣的分組模式對組員綜合能力并沒有具體了解,實際中學生參與度也并不均衡,因此并不能發(fā)揮小組學習的明確優(yōu)勢。同時,大多數學生在這樣的合作學習環(huán)境中處于依賴和觀望的狀態(tài),自主合作學習的實際意義并不存在。所以,可以嘗試就近組合、自主組合和選擇性組合的方式。就近分組更易于開展課堂學習活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較高,缺點是就近學生組成的小組綜合質量不均衡。其次自主組合是根據學生個性、愛好和興趣進行自由分組,這樣的組合方式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多元化思維。最后是根據學生基礎能力、學習成績、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差異有針對性地分組,使優(yōu)缺互補,體現(xiàn)小組合作的最大價值。比如:在閱讀教學中,可將學生進行就近分組展開合作討論。小組內學生自由發(fā)言,并根據文本內容和教學任務展開合作討論。最終通過實踐探索、合作創(chuàng)新等對文本進行層次劃分和深入解析。就近分組的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更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拓展。
有效地合作學習需要融洽的學習氛圍,不僅需要學生之間積極互動,更需要師生之間的積極配合。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能夠激發(fā)每一位學生的自主參與熱情,并在不斷合作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在實踐教學中常遇到的問題是,有些學生在進行合作學習時,團隊意識缺乏,部分學習好的學生會嘲笑較差學生,這樣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小組合作學習“適得其反”。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chuàng)設民主、公平、平等、自由和諧的合作氛圍,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
比如;在人教版《跳水》一課的課堂教學中,將學生分成了6 人一組,每個小組中由成員選出一名小組長,負責組織成員合作分工,有負責記錄討論內容和要求的,有負責規(guī)劃討論思路的,也有進行角色扮演的。老師提出了“孩子被救上來后,船長、水手和孩子分別說了什么?”這個問題作為小組討論任務。老師只布置任務和說明要求,并不主動參與學生的合作討論,主要是為了激發(fā)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性。學生們在小組組長的帶領下分別扮演船長、水手和孩子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們對課文中三個人物的個性特點和情感態(tài)度有了更深的體會,以此更能夠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閱讀質量。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的語言思維得到充分發(fā)揮,在討論情境中各抒己見,讓文本解析層次更加豐富且全面??梢?,通過小組內合作討論,以及科學合理地分工合作,小組成員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fā)揮,思維潛能也得到了有效激發(fā)。所以,創(chuàng)造自主、合作、分工、競爭的小組合作學習氛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可以靈活搭配其他學習方式,設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合作學習活動,推動小組成員之間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從而充分挖掘學生的多元潛能,推動其全面發(fā)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也要重視閱讀思維、聯(lián)想思維、探究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開發(fā)。在合作學習活動設計方面可以嘗試選擇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競賽等激勵合作方式。通過多元化的實踐活動激勵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
比如:《幸福在哪里》這一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中,可以設計針對“幸福是什么?你有過幸福的感受嗎?文章中讓你最感動的地方是哪里?為什么?”這幾個問題進行小組內討論。給定固定時間段小組內討論后,針對這幾個問題各小組間組織短暫的辯論賽,各抒己見。每個小組通過自主合作討論總結分析問題答案和思路,通過辯論既能夠豐富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夠幫助老師充分了解每個學生對文章理解的具體情況,從而更便于實施教學。再如:角色扮演也是一種小組合作學習常用的學習形式,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中各角色的心理活動和內心感受,同時還可以以角色扮演為平臺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學生可以由對課文的朗讀到脫離課本,讓學生通過自主設計表演驗證自己的論點“幸福到底是什么”,以此深入文章中心,提高文本解析能力,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深入了解文本大意,再通過角色扮演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最終結合情境體驗理解中心思想??梢?,豐富多彩的語文閱讀實踐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體驗,又能夠借助合作探究提升學生閱讀水平。
有效的合作學習既需要科學合理的合作過程,也需要恰當的合作契機。所以,在教學中應選擇合適的契機切入實施合作學習。新課程理念提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要求,教師對這一要求的反響熱烈。但在實踐中卻遇到不少問題。有些教師為了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目的,只單純注重合作學習的外在形式,用合作討論作為一種必需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實踐未免有些生硬,且不符合學習規(guī)律。學生在此環(huán)境中是“被合作”而不是“自主合作”,完全失去了合作學習的真實意義。所以,抓住合作契機,創(chuàng)造合作機遇十分重要。教師應找準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合作學習,而不是在老師帶領下為了合作而合作。
比如: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和習慣,學習中一遇到困難時就會想到尋求小組成員幫助,或者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解決。比如:學習新知識時,學生對新知識不太了解,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進行自主合作討論,教師可以提問題設任務,學生也可以自主找問題,共同研究答案。最后,是在生生或者師生意見不統(tǒng)一的情況下,利用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討論,各抒己見。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潛意識里的自主探究學習意識,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豐富感悟,表達情感,同時也體會到合作討論的快樂。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中應注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學會傾聽他人意見,拓展思維,鼓勵學生表達自我觀點,提高表達能力,學會自我評價和綜合評價,接納他人看法,獲得自信的同時,又能積極幫助他人進步。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合作教學模式,既能夠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興趣,也能夠借機拓展閱讀思維,提升教學實效。但合作學習模式的運用應該靈活化和個性化,教師應注重遵循學生個性需求和情感體驗,合理分組并創(chuàng)設任務,以構建高效的合作學習情境,幫助小學生提升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