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梅
(重慶市奉節(jié)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隨著人類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社會對人口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培養(yǎng)小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已成為當今教育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那么,如何提升小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yǎng)出合格的新時代建設者和接班人呢?筆者認為,大膽讓實踐融入課堂,大膽讓學生步入社會,許多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新課程培養(yǎng)目標明確要求:要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社會實踐能力,特別強調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但現實卻是:整個社會對學生的評價比較片面,只要分數高便“一好遮百丑”;學校迫于學科分數競爭及安全壓力,忽視了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家長不懂“愛”的真正內涵,對孩子考試分數要求過高,其他諸事皆包辦代替,讓孩子逐漸成長為家庭的巨嬰。于是,大批學生失去了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淪為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這不僅僅制約學生的成長,更是關乎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民族的未來。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育有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四個“學會”,本身即為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主要內容。課標也已將社會實踐能力劃為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必需內容。學生長大后要成為一個正常的社會人,必須具備相應能力,主動適應社會,否則將會被社會淘汰。不難想象,如今青年夫妻離婚率逐年攀升,與當年“小皇帝”“小公主”式的教育密不可分。他們自小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形成了懶惰自負、唯我獨尊,毫無家庭、社會責任感的個性品質,有何能力經營好自己的婚姻、家庭,更有何能力立足于社會?從小培養(yǎng)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其必要性可見一斑。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學生學習空間較為封閉,眼界囿于書本、限于教室,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大多來自教師的面授,少有創(chuàng)新,而實踐教育是第一課堂的重要延伸,更是鍛煉人、教育人、培養(yǎng)人的重要途徑。學生是實踐活動的主體,活動涉及的每一項內容,都需要學生去親自操作親身感受。這無疑會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性格等產生深遠影響,進而形成正確的“三觀”。
小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要素指標涵蓋廣泛,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各種自然現象都有著自身的成因及變化規(guī)律,人們只有了解它們,才能更好地利用大自然,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小學生認識自然的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了解”:一是了解生命個體,認識常見的動物植物,知曉其生活習性、成長規(guī)律及其與人類的關系;二是了解自然現象,知曉雨雪風霜、日月星辰、江河湖海等各種自然現象的成因,以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三是了解科學常識,探究自然科學,知曉人文史地,了解與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的基本常識。
每個人最終都會走向社會,只有更好地融入社會,才會被社會所接納。小學生融入社會的能力,主要體現在“五個能夠”:一是能夠主動溝通交流,會傾聽、表達和交流,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二是能夠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形成奮勇爭先、包容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三是能夠與人團結協(xié)作,在集體生活中有團隊意識,關鍵時刻選擇顧全大局;四是能夠遵守公序良俗,言行舉止符合社會公德、符合善良風俗;五是能夠搜集處理信息,能借助網絡、社交等方式搜集、整合信息,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為己所用。
學校通過不斷實踐、反思、重塑,逐漸完善形成自己個性品質的能力。小學生自我改造的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學會”:一是學會明辨是非,“實踐出真知”,通過多次比較、反省、總結,學會判斷正誤,分清是非;二是學會解決問題,自己的事情自己辦,不依賴家長、不依靠別人,遇事能獨立思考、獨自解決;三是學會調節(jié)情緒,能夠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塑造積極情緒,形成樂觀開朗、尊重他人的個性品質。
這是學生必備的一項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其核心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小學生適應生活的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懂得”:一是懂得處理生活瑣事,包括清洗小件衣物、學做簡單飯菜、拆裝各種玩具,保持個人衛(wèi)生及周邊環(huán)境衛(wèi)生;二是懂得緩解個人壓力,在心態(tài)上能獨自承受來自學習和生活的各種壓力,在行動上能學著釋放壓力,形成積極向上的品質,感受與人交往的快樂;三是懂得獨立思考應對,不受別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擾,面對困難會獨自想辦法解決,遇到突發(fā)情況有基本的自救能力。
我們應該依據小學生年齡特征、知識結構、經驗儲備和品質特征,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及自我的認知與體驗,無疑是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社會實踐能力,以及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的最佳途徑。
小學階段各門學科的知識體系及實踐方式各有不同,要充分把握這些特點,把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1.關注熱點問題。小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周圍事物天生具有極大的熱情。鑒于此,我們可以將課堂教學與社會敏感話題、熱點問題相結合,以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公正評價、發(fā)表見解的能力。如萬州公交車事件后,就有教師讓學生觀看視頻,談自己對此事件的看法及感受,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有的義憤填膺,認為肇事乘客不講社會公德,咎由自取;有的覺得是公交車司機缺乏責任意識才釀成的大禍;還有的站得更高,從車上乘客出發(fā),認為這次事件的罪魁禍首是冷漠的人性。我們適時結合身邊新聞事件,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個中滋味,不僅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更能培養(yǎng)孩子們的社會責任擔當。
2.彰顯學科特點。每一門學科都有著自身的特點,其社會實踐能力、培養(yǎng)方法也不一樣。但無論何種學科,都能找到培養(yǎng)社會實踐能力的結合點。比如,數學的課后直觀感受,最能鞏固課堂教學,且培養(yǎng)學生相應的能力。如果課堂學習“測量”知識,教師可以到課外開展“實地測量”,讓學生對物體的大小、體積等有具體可感的印象;又如,科學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就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實地觀察探究,寫好研究報告,得出相應結論。長此以往,學生會不斷提升自己,在實踐中形成多種能力。
3.改進教學方法。改變“你教我學”的教學模式,讓實踐、合作、探究成為課堂主旋律。如讓學生親身體驗“贈人玫瑰”的快樂,比思品課上教師講解“樂于助人”的含義強得多?某些特殊學科,我們還可以考慮將課堂移至室外或校外,增強學生觀察力和想象力。比如,美術學科,教師在教給學生基本技法后,可將學生帶出教室,實地感受創(chuàng)作對象的靈動美,誕生出各具神韻的作品,效果將遠優(yōu)于照搬教師的畫作。
社會是另一個重要學校和課堂,生活是另一門重要課程和教材,實踐是另一種重要學習方式和途徑。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僅僅通過課堂教學還遠遠不夠,它還需要引領學生走出教室,融于自然,步入社會,親自動腦思考,動手研究,在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中磨煉自己。教師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應做好系統(tǒng)長遠規(guī)劃,結合小學生年齡及心理特點,以能力需求為牽引,設計活動主題和內容,讓學生每次活動都有所得。教師主要應注意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
1.順應年段需求。不同年段的學生,其社會實踐能力需求不盡相同。我們應根據小學生的年段特點,分層次、階梯性設計不同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yǎng)目標,開展相應課外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個性品質的長足發(fā)展。
低段學生(1-2年級)剛入學,還是一張白紙,我們應注重“規(guī)矩意識”培養(yǎng),無論是在校內還是校外,都應該遵守各種“規(guī)矩”。如排隊外出、安靜就餐、愛護公物、不攀摘花木等,注重自理能力培養(yǎng),教他們收拾書包,系鞋帶,扣紐扣等,讓他們逐步養(yǎng)成自信、自立的個性品質。
中段學生(3-4年級),自信、自立的目標已基本達成,可將“守信、尚禮”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比如結合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開展“人物專訪”“讀書演講”“主題班會”等活動,教育學生崇尚誠實守信、講求禮儀禮節(jié)、尊重道德規(guī)范,為人做事遵守法度。
高段學生(5-6年級),即將步入青春期,獨立意識逐漸增強,對自我能力已經有了相應認知。此時,便是對他們進行理想教育的最佳時機。我們可將“責任、夢想”作為社會實踐能力培養(yǎng)主題,開展與之相關的各種實踐活動。如深入社區(qū)開展環(huán)?;顒樱鰪娚鐣熑胃?;軍事拓展訓練,體會“團隊精神”的真正內涵。讓學生感受當代少年肩頭的重擔,產生責任擔當意識,指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為與中學接軌做好準備。
2.凸顯地域特色。每個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地理特點或民俗風情。學??山Y合本地實際情況,編撰地方實踐活動教材,設計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奉節(jié)有著“中華詩城”的美譽,還有巍峨夔門、天坑地縫、金鳳云海等奇特的自然景觀,臍橙產業(yè)也逐漸走向成熟。據此便可以開展“中華詩城”系列活動:春季,組織學生夔門郊游,感受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之意境;秋季,帶領學生草堂采橙,體驗杜甫“園柑長成時,三寸如黃金”之喜悅;舉辦“詩詞大會”,讓學生積極參與,提升詩詞文化品味;設計“遨游詩海”實踐活動,教學生創(chuàng)作詩詞,或以手繪本的形式,出幾本班級詩集。又如,結合天坑地縫自然景觀,組織學生實地考察,激發(fā)學生探究其地質、地貌成因,培養(yǎng)學生探究科學的能力。
3.豐富活動內涵。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達到預期的培養(yǎng)目標。我們做好每一次活動規(guī)劃,是成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前提。規(guī)劃應該做到主題鮮明,對本次活動要達到的能力及情感目標有明確指向;活動過程安排要合理,不但要考慮全局,還要有創(chuàng)意。我們可以結合學生年齡及心理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組織郊游,培養(yǎng)學生觀察感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外出野炊,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及動手能力;深入社區(qū)開展環(huán)保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軍事拓展訓練,讓學生理解軍人的不易,體會“團隊精神”的真正內涵。總之,社會實踐活動形式不能太單一,要有新意,讓學生每次活動都有所得。
習近平總書記說:“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業(yè),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密切配合。”要促進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學校、家庭、社會的育人、評價理念必須一致,做到三者有機合一,否則便會產生“5+2=0”的負面效果。
1.社會形成關注氛圍。社會的關注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成效。要改變教育評價標準,對學校、對學生的評價必須改變“以分數論成敗”,將社會實踐能力放在與學科得分同等重要的位置,否則培養(yǎng)學生社會實踐能力仍將走形式。社會各界要積極為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實踐、鍛煉提高提供條件。比如,我們應該為學生開辟社會實踐活動場所,提供技術或資金支持等,形成整個社會關注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氛圍。
2.學校融入環(huán)境建設。培養(yǎng)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學校擔負著主體責任,我們除了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開展課外活動外,還可在環(huán)境文化建設方面大做文章。比如,校園設計合理,布局美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審美能力的發(fā)展;為校園綠化帶的花草樹木辦理“身份證”,讓學生認識大自然,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校園走廊布置充滿文化氛圍,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有助于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利用學校展板,做好時事宣傳,增強學生關注時代熱點的內驅力。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為學生準備一片小菜園,或是一塊“涂鴉墻”,讓他們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能,感受實踐帶來的快樂。
3.家庭提供實踐機會。家庭是小學生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的主陣地,父母學會放手一分,孩子便會快速成長一分。比如,家長可以要求學生每天幫家里做幾件事,借此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加強親子關系,嘗試家務與游戲結合,讓孩子全情投入,當孩子“越幫越忙”時,父母不嫌棄,多鼓勵,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是一項浩大而漫長的工程,學校應努力挖掘和整合校內外一切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將研究范圍拓展到家庭、社區(qū)和整個社會,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的實踐氛圍。這樣,學生才能獲得人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技能,養(yǎng)成有益于自身發(fā)展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讓學生成長為有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