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命鎖的墜飾造型豐富多樣,它的墜飾造型源于傳統(tǒng)文化且寓意吉祥,傳達著民間百姓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及生命延續(xù)的希望。
關鍵詞:鈴鐺;墜飾;造型
長命鎖牌下的墜飾造型生動、圖像豐富,這些裝飾物和長命鎖牌渾然一體。長命鎖的墜飾雖有多種材質,但民間最多見還是銀墜飾,正是應了“無銀不成飾”的說法。銀墜飾的造型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鈴鐺造型,一種為鈴鐺以外的墜飾造型。
一、鈴鐺的造型
關中地區(qū)長命鎖下懸掛的鈴鐺最多見的是球體造型,在其下端開一條口,里面放著銀質的丸狀物,晃動起來發(fā)出叮叮當當?shù)穆曇?。其次是鼓形,中間鼓起且開有條口,左右是平底,在平底上還有泡釘紋,里面也裝有銀質丸狀物,晃動時的聲音略有不同,發(fā)出當啷當啷的聲音。再次就是鐘體造型鈴鐺,外面鐘體造型而里面懸著金屬小墜,搖動時撞擊外壁而發(fā)聲。鈴鐺是長命鎖下的附屬物,它的大小長短是根據(jù)長命鎖牌的大小而量身定制,故每個長命鎖的鈴鐺大小各異,長短不同。同一個長命鎖下的鈴鐺大小基本相同,造型根據(jù)各自想法或有不同。長命鎖下的懸掛鈴鐺個數(shù)為奇數(shù),少則為三,中則為五,多則為七。這里大有講究,古人把天地萬物分為陰陽,數(shù)字也不例外,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陽數(shù)代表健康、光明、積極向上的力量。因為長命鎖的本質是用來保護生命,所以懸掛的鈴鐺多為奇數(shù),個別情況為偶數(shù)。
二、鈴鐺上的造型
長命鎖下的球形鈴鐺表面還有裝飾造型?;㈩^造型,在球體基礎上雕刻虎頭造型?;㈩^形象,來自龍生九子里的狴犴,是民間百姓的守護神,是正義的化身,用來孕育吉祥,免禍消災。除了素面鈴鐺和非常小的鈴鐺沒有裝飾造型外,其它鈴鐺大多在其球狀頂端中心處分為四個部分或分為六個部分,甚至八個部分。一般以刻狀線劃分,在四分之一區(qū)域里面有點狀梅花紋,或線狀花瓣紋,當然也有不可識別的點線面構成圖案。但不論什么圖案,只要方向相對的部分,它們的造型趨于一致。這樣,球狀表面被分為兩種不同圖案。球狀鈴鐺在兩分之一焊接處把鈴鐺分為上下部分,下部分的底端有條開口。根據(jù)開口分為兩部分。圖案之一為點的集中與線的發(fā)射。圖案之二為花卉紋。圖案之三為團狀壽紋。不同的是鼓形鈴鐺上下底面刻有雙魚造型。再需要單獨介紹的是鐘形鈴鐺,它的外壁通常是花卉造型。
三、墜飾的造型
除了常見的球形鈴鐺和鐘形鈴鐺,再就是一些別具風貌的墜飾。墜飾與鈴鐺的區(qū)別在于中間沒有可以晃動的東西,墜飾是不產(chǎn)生響聲的。它的優(yōu)點是造型豐富多樣、活波可愛,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墜飾。
1、斗,口大底小的方形量器,是裝糧食的器具。在長命鎖下方懸掛一個斗,寓意很明顯,直接實指充足的糧食,間接反映生活富裕。在農(nóng)耕文化里面,民以食為天,這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
2、官印,有包袱裹著的官印,有提盒裝著的官印,都四四方方,明指權力,暗指官員,寓意富貴。
3、魚,人類和魚的關系非常密切,通常用魚米之鄉(xiāng)形容一個地方物產(chǎn)富庶。魚通余,魚在中國民間是一個吉祥物,人們口頭常說的吉祥話里就有連年有余,吉慶有余。
4、雞,在陰歷的十二地支中,它位于第十位,它代表陽。在長命鎖下懸掛的是公雞,因為公雞的冠與做官的官是同音字,所以有早日做官的心愿。公雞的啼鳴趕走了黑暗,帶來了光明。唐李賀《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嗚呃?!彪u在民間也是吉祥物,可用來辟邪。
5、石榴,是長命鎖下常見的一種植物類圖像。在宋元明清,石榴圖像已經(jīng)多見于各類工藝品上。鈴鐺上石榴的圖像多以綻開口子并飽含石榴籽的石榴為樣本,它的反復出現(xiàn)源于多籽的形象。石榴具有一果多籽的特征。民間喻為多子的祥瑞之果,常說榴開百子取其子孫繁多之吉祥寓意。
小結
長命鎖的墜飾構成了長命鎖銀飾美麗的一道風景線,它的造型皆源自傳統(tǒng)文化且寓意吉祥,鏨刻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既是一種民間信仰,也是一種生活美學。長命鎖是關中人民世世代代傳承的佩戴物,是兒童的護身符,有避禍祈福之寓意。每一個長命鎖都有其主題,有強有力的思想傳達,主要傳承保平安和許愿的功效。通過圖像與文字構建長命鎖的符號,來讓百姓接受和再次傳播,并賦予其特殊的含義,是觀看者與制作者之間共同作用下的結果,是社會民俗與通識文化的參照下產(chǎn)物。長命鎖上的圖像符號是人們表達思想和寄托情感的手段,是思想與智慧的結晶。錢穆曾說:“我們只要把玩到那些時期里的每一件民間工藝品,我們便可以想象出那些中國人的一般生活,便可想象到中國文化之內(nèi)在精神與理想境界?!?/p>
西方哲學家羅素曾說到:“嚴格地說來,看見東西的不只是眼睛,看見東西的是大腦或心靈?!遍L命鎖是實用器物也是意志文化的載體,它不僅追求精神上的飽滿,也向往物質生活的享受,充滿了中國式的智慧創(chuàng)造。
參考文獻:
[1]詹姆斯.霍爾《東西方圖形藝術象征詞典》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5月
[2]霍明琨 《吉祥趣談》北京,中華書局 2010年4月
[3]王金華 《中國傳統(tǒng)首飾.長命鎖與掛飾》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4年10月
作者簡介:
張雷(1977-),男,漢族,籍貫:陜西省渭南人,渭南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講師,學士學位,專業(yè):視覺傳達,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