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曾經(jīng)說過,人進化有兩種途徑:一個是教育,還有一個是運動。教育,能讓人走出愚昧;而運動能讓人突破自我,走出平庸,走向強大。從小就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不吃點運動的苦,很難擁有強悍的抗挫能力,即使智商超人,也很容易輸在失控的情緒上。而那些正在痛苦中掙扎的孩子,更需要運動。青少年情緒抑郁現(xiàn)象最好的預防和治療也是運動。
假若孩子性情急躁,愛發(fā)脾氣,可以給他選擇需要細心、耐心和一定毅力的運動項目。比如下棋、繪畫、學習樂器等,這些活動可以開發(fā)孩子的動商,有助于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幫助他穩(wěn)定情緒,使容易急躁沖動的弱點得到一定改善,長期鍛煉效果更佳。孩子一遇到重大事情就容易緊張、焦慮就應多參加公開激烈的體育比賽,特別是足球、排球、籃球等。這些運動不是“單打獨斗”,前鋒、中場、后衛(wèi)等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而且規(guī)則意識要分明,要有良好的自控力,這可為孩子進入社會,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打好基礎。
現(xiàn)在不少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不足,遭遇一些小事,就會一蹶不振甚至做出極端行為。而在球場上,跌倒了就得馬上爬起來,摔一身泥也不能停下腳步,這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的精神,可以使孩子在面對生活的種種磨難時,內(nèi)心變得坦然淡定。
美國心理學期刊有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一個孩子持續(xù)運動較長的一段時間后,他的大腦顯示注意力投入狀況的腦波P3波振幅,會比沒運動習慣的孩子大。除此之外,東芬蘭大學曾經(jīng)追蹤一群學齡前小朋友至8歲,發(fā)現(xiàn)那些學前有運動習慣的孩子,入學后閱讀能力進步更快,數(shù)學也往往更好。
因此,與其給孩子們過多的壓力,進行課后輔導,補充美味飲食,不如陪孩子一起來運動。周末可以帶孩子去爬山、去游泳;平時不妨在家門口打打羽毛球,或一起跳繩。簡單的走路,也是鍛煉孩子非常好的運動。在上下學路上,大人有意識地走快些,讓孩子在后面連跑帶蹦地跟上,早晚加起來20多分鐘,對孩子的全身機能都是鍛煉。
(摘自《健康時報》)